曹亚东 徐长路 马文新 董雪(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102)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公共体育设施价值诉求分析①
曹亚东徐长路马文新董雪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110102)
摘 要: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和繁荣对于建设新型城镇化有推动和提升作用,而新型城镇化理念也满足了公共体育设施价值的诉求。该文从经济、资源、环境的维度分析了两者的相互关系,认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体育设施的投资有所增加,但数量较少;与人口数量还不协调,在环境方面的影响作用表现甚微。建议有序开发和引导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生活层面的追求;合理规划公共体育设施场地,预留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统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便居民到达和使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公共体育设施价值诉求分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的。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建设离不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涉及到的经济、资源、教育、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能够反作用促进实现新型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本研究依托我国现阶段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程,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公共体育设施发展建设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探索,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和繁荣对于建设新型城镇化有一定的推动和提升作用,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也从客观物质条件上满足了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需要。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2.1新型城镇化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根基作用分析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于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首先,表现在转移的城镇居民是新型城镇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新型城镇居民作为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者,其数量和城镇的规模是建设公共体育设施的必要条件。其次,新型城镇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制约着公共体育设施种类和规模,城镇居民收入的改善和稳定,能够提高居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促进公共体育设施娱乐功能的利用。最后,新型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公共体育设施发挥作用的理念保证。大量新增的城镇居民由之前农村生活方式到城镇生活方式的转变,参加体育活动成为闲暇时间城镇居民的健康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为公共体育设施注入了新的生机。
2.2公共体育设施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升级作用分析
公共体育设施作为一项基本的公共设施,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表现在:首先,公共体育设施是新型城镇化升级的无形保证。发挥公共体育设施的公共性,能够避免出现以往城镇一味追求突进式发展的现象,缓解城镇居民与新型城镇居民在政策和实践等各个层面的矛盾。其次,公共体育设施是新型城镇化升级的助推器,通过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形式反哺新型城镇化和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也可以直接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如:增加就业机会和岗位,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等。最后,公共体育设施是新型城镇化升级的推广器,公共体育设施可以促进城镇居民对体育更加全面的认知,加强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在利用公共体育设施活动的同时,也带来了“团结、拼搏”的体育精神,增强城镇居民的娱乐情怀,传播正能量,甚至可以强化城镇政府管理能力。因此在公共体育设施的作用下,有助于建设成为社会和谐、以人为本的高质量新型城镇。国家级的体育盛会对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在沈阳举行,全运会的主功能区位于浑南新区,沈阳市未来行政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也将由这个新兴城区来承担。
影响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公共体育设施是人们享有体育权利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们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精神寄托和娱乐场所。其中,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使用、管理维护、规章制度等问题往往涉及政治、经济、体育、文化、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因素,关系错综复杂。在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同时,公共体育设施的完善和建设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1影响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发展的因素分析
新型城镇化有自身的逻辑,基础设施建成,公共服务配套,都依托于经济发展;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等背景下推进的,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强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就业服务、社保经办和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建设;以人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由以上新型城镇化所涉猎的内容,得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体育设施作为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建设的一部分,与新型城镇的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都有着必然的联系。
3.1.1经济基础分析
长期以来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财政供给,政府的财政支持与当地的经济密切相关,积极探索和明确地方经济增长和公共体育设施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公共体育设施适应和紧随新型城镇化进程健康发展。对辽宁的调查显示,各市、县、乡镇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质量往往与其经济发展状况成正比。
公共体育设施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其社会功能就是为人民服务,营造社会体育文化气氛,缓解城镇居民的生活、工作压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紧紧依靠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新型城镇化带了的社会经济和科技等众多方面的发展,为公共体育设施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实力和工业技术。
3.1.2资源条件分析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镇,给城镇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公共体育设施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各种资源的支持,才能最终为社会大众服务,其中有土地资源、人口资源以及政策资源。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制约着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多少,政府政策的引导或者偏倚,会影响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新型城镇化进程离不开各种资源。我国13亿的人口基数,人均各项资源都十分有限,必须合理配置资源,公共体育设施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一部分,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其他资源密切相关,必须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才能处理好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1.3环境保证分析
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一种体育资源,人类正是受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激发从而促使体育产生、形成和发展。公共体育设施是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新型城镇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服务更广泛的民众,需要修建种类繁多的公共体育设施,因此,必须考虑协调城镇内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因地制宜,使得公共体育设施和谐的融入城镇公共环境艺术当中。
社会环境是环境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环境,是“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过的自然物质、所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以及所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构成的总和,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一种标志”。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逐渐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公共体育设施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能够提升和完善新型城镇服务城镇居民的功能,减少了新型城镇的社会矛盾,加快了体育文化氛围的酝酿,填补了城镇居民的精神生活等等。公共体育设施更多的是人文关怀,通过无形的文化和氛围来完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其他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许多地方已经取得较大成绩,但经过调查,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之间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许多城镇还没有建成或计划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理念相适宜的公共体育设施,这些问题对新型城镇化的质量、效益以及未来的发展都不尽人意,对未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还有一定的隐患,我们需要正视这些问题。
4.1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不高
近10年来我国城镇人口大幅度增加,其主要来源是农村人口转变,从整体看,他们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就业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商业为主。据调查统计,新型城镇居民仅有17%的收入超过5000元,78%的经济收入在3000~4000元水平,5%的新型城镇居民没有经济收入或者不足3000元。即使在“长三角”、“珠三角”等较发达的地区,新建城镇的常住人口的平均收入也未达到全国城镇平均水平,影响了对体育设施的需求,进而制约了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利用。
4.2消费结构不合理
新型城镇的居民由于大量来自农村且进城时间不长,往往还保留着重物质、轻精神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因此新型城镇居民有着不同于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或者有的新型居民无法适应城镇居民的消费习惯,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消费行为,对体育在提高其生活质量、品味方面的认识还不足。新型中小城镇只有10%~15%左右的居民对公共体育设施有强烈的需求,50%左右的对公共体育设施持无所谓的态度,剩余35%~40%的居民认为大城市不需要公共体育设施,他们更希望将这些资金投放在农业和交通等方面。因此,新居民进城初期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设施的要求不强烈,更加看重政府在住房建设、就业安置等经济利益明显且与自身利益相关方面,居民对体育产品的需求不足,因此,消费结构不合理造成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不完善。
4.3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精神生活文化匮乏
新型城镇化推动了农民身份的转变,但对应的接受教育的水平没有提高,并且教育体系不完整,因此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对体育在人的素质培养上的认识不足,导致这些新型城镇居民精神生活追求的缺失,精神文化生活严重不足,当地体育氛围不浓,即使部分地区有了公共体育设施,但是大量公共体育设施闲置,使用效率不高,从教育角度制约了公共体育设施的推广。例如:绝大多数新型城镇居民(即身份转变前的农民)认为体力劳动就是体育活动。
4.4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布局不合理
各个政府部门之间没有相互联系,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以往的惯性思维依然存在,学校机关企业,文体部门在建设体育设施的时候画地为牢,体育设施不对外开放,未纳入公共体育设施服务系统当中,未与新型城镇居民所共享使用,这一方面导致公共体育设施重复建设,土地资源、公共体育设施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公共体育设施的严重不足,许多城镇没有体育场、体育馆,小区更没有公共体育设施,因此没有预留本该属于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用地,甚至某些城镇完全没有公共体育设施。相对完善的公共体育设施主要分布在中小学校,但是现阶段中小学公共体育设施的共享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居民根本没有公共体育设施健身场所,只能到一些绿地、公园、路边等不属于公共体育设施的范围来健身和参加体育活动。
5.1结论
(1)在经济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地区经济的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投资有所增加,但数量较少,建成的公共体育设施相对不足。
(2)在资源方面,公共体育设施所建设的场地和数量有所增长,人口数量与公共体育设施还不协调,公共体育设施的相关政策依旧欠缺。
(3)在环境方面,公共体育设施的作用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方面展示的不全面,影响作用表现甚微。
5.2建议
(1)积极组织新型城镇居民参与城镇各项社会活动中,有序开发和引导新型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
(2)努力开展各类学习班、培训课,鼓励新型城镇居民积极参与,提高新型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生活层面的追求。
(3)新型城镇建设前合理规划公共体育设施场地,预留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统筹公平共体育设施建设,方便居民到达和使用。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力争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发展所存问题一一解决,使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助于公共体育设施切实建设、发展起来,更使城镇化完善成具有高质量、高规格、高标准的新型城镇化,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江,王斌,申丽娟.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3):88-91.
[2]刘庶明.新型城镇化与城镇化发展规律探讨[J].新重庆,2013(13):17-18.
[3]张占仓.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困惑与创新方向[J].管理学刊,2014(1):27-33.
[4]王鹏.德国城镇化建设的经验[J].行政管理改革,2013(4):41-44.
[5]冯武勇,郭朝飞.日本城镇化的得失[J].决策与信息,2013(5): 3 7 -3 8.
[6]杨坤.我国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发展的演进历程[J].福建体育科技,2012(4):1-3.
[7]陈英超.环境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4.
作者简介:曹亚东(1962—),男,汉,硕士,教授,主要从事体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与公共体育设施均衡协同发展研究》(15YJA890002)。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辽宁新型城镇化与公共体育设施协调发展研究》(2015lslktzityx08)。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6.179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9(b)-017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