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大同
(江苏淮阴工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乡村年节礼俗嬗变与传承
郁大同
(江苏淮阴工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乡村年节礼俗文化。乡村年节礼俗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发生剧烈变迁的情况下,我国乡村年节礼俗文化也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同时也面临着比较严重的传承危机。要客观地看待传统年节礼俗的变迁,进行科学地分析,对迎春礼俗、祭祀礼俗和社交礼俗要注重其人文精神的传承,使得传统年节礼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年节礼俗;变迁;传承
我国的年节礼俗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许多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普遍的生活和文化现象,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珍贵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构建民族国家文化体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年节礼俗是指大年前后随着年节进程在家庭、社会中形成的具有礼仪行为的传统习俗[1]。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不断影响下,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父(母)亲节不断为国人接受,中国传统的年节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人们对年味变淡的感叹,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传统年节礼俗的式微,反映其人文价值在逐步流失。中国传统的年节礼俗正面临着比较严重的传承危机。本文分析当下乡村年节礼俗变迁的表现,对乡村传统年节礼俗的当代传承作一些探讨。
年节礼俗既是一种颇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习俗,又是一种地方的民俗事项。虽然各地中的年节礼俗的表现形式会有差异性,但是大体上的年节礼俗可以分为迎春礼俗、祭祀礼俗、社交礼俗三大类。
年节中的迎春礼俗主要表现在贴春联、燃鞭炮、吃团圆饭等方面。春联是由古代的桃符转变而来的。在古代,桃符的主要作用是驱鬼、驱邪,而在现代社会,每到过年,中国人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红艳艳的春联。春联的作用除了辟邪之外更重要的是祈福家人平安,其变化反映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放鞭炮的意义也由之前的驱鬼转变为现在的预示新的一年来临。吃团圆饭则是迎春礼俗中的最重要事项,不管是漂泊在外的游子,还是在家守候的亲人,他们一年之中最大的心愿就是一家人能在过年时聚在一起和和美美地吃团圆饭。因此,每年从腊月开始,中国人家家户户大都会早早就腌制肉类食品,往往是鸡鸭鱼肉一应俱全,种类十分丰富。吃年夜饭饭时,讲究的老人会指点菜肴说吉利话,比如吃鱼说年年有鱼,以此期望来年生活富足,兴旺发达。年夜饭后,家中的子女要依次给长辈行礼辞岁,这时,家长会给子女压岁钱,钱的多少以家庭情况而定。夜晚,全家会围坐在一起聊天,谓之“守岁”,次日零点燃放鞭炮迎接新年[2]。
过去,人们都喜欢过年,因为年节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欢乐、热闹、喜庆、放松和休闲的氛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物质生活贫乏,一般家庭往往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可以改善吃穿用度,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可以不用劳作、好好休息。因此,这样的诱惑使得人们对年节的有强烈期待。然而在生活物质相对丰富的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年节的以往那些基本生存需求的期待已经消失殆尽。
此外,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进程中,许多西方舶来节日越来越受到青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特别热衷于过国外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而中国传统年俗中的一些良好习俗却被逐渐淡化了。过年甚至变成了人们大吃大喝的节日,变成了一种让人们尽情消费的节日,变成了让人们送礼拉关系的节日,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却逐渐被人们遗忘了,因而越来越多的人都感觉到年味变淡了、变得越来越没意思了、过得越来越没劲了。
在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灾难以做出科学的解释,将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护,形成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古人无法知晓关于自己的肉体和灵魂的种种常理展示和异常表现,认为人死只是肉体之死而灵魂不死,人们对自己死去的亲朋情感相系无法释怀,可是阴阳相隔无法沟通和交流,就借能够联系人神鬼仙的祭祀典礼供奉祭品、烧化礼物、传递言辞来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祭祀表达的既是对生命源头的感恩,又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礼记祭统》云,“礼之五经,莫重于祭”[3]。表明祭祀是国家政治生活和民间社会生活的一件大事,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过去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在祠堂里供奉有祖先的遗像或牌位,在年节举行祭奠活动,一般人家在家或上坟祭奠先人。例外情况是因距离坟墓遥远或无法脱身等原因而不能去坟墓或灵位前的,只需在路口、桥头给亡者烧纸送钱。祭奠礼俗的一般流程是:摆供品—敬香—烧纸钱—祭拜话—叩头—放鞭炮等,祭奠物品主要包括香、纸钱和供品等。祭祀不仅仅是对祖先、亲人,还有天地神皇祭祀,如家里的灶神、财神等。祭灶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这天(民间有所谓官三民四之说),俗称小年,祈求灶神升天汇报时能多说好话。此外,每逢新年,多数人家会悬挂财神像,希冀财神保佑来年发财。现在老年人还会很虔诚地做这些事,年轻人已不太关注这些传统礼仪,他们大多视之为繁文缛节,常常敷衍了事。
年节的社交礼俗是人们以拜年的方式增进亲友关系、乡邻关系、同事关系与其他人际关系。过去人们平时忙于农事或工作,只有年节前后才有时间和精力相互拜访、外出娱乐,因而过年是人们进行社交游乐的大好时机,主要通过探访拜望、礼物馈赠与团聚饮宴等等形式来增进亲友邻里的感情。拜年历时很长,初一至十五为高峰期,十六以后称拜晚年,农历二月初二始告结束。拜年次序民间有“初一叔(伯)、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习惯。过去亲戚间拜年一般要携带烟酒、糕点、衣物之类礼品,儿孙辈给长辈拜年,长辈多以“压岁钱”相赠。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条件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走亲访友的礼品也越来越丰富多样、越来越高档贵重,过年的“压岁钱”也日益攀升,有的地方年节期间人情债泛滥成灾,以致出现了一些打工者为了躲避高额的随礼和和压岁钱而不敢回老家过年的现象。
在传统乡村年节礼俗中,丰富多彩的年节文化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记载着我们祖先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魅力。同时不可否认,年节礼俗中也包含着一些习难以摆脱历史的痕迹的陈规陋。年节礼俗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今天,在时代进步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对外开放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带来各种文化的不断涌入,中国传统乡村年节礼俗的文化意义日渐式微,其世俗化倾向却越来越严重,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迎春礼俗在年节礼俗中地位突出,对年节礼俗的文化传承至关重要,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对有活力的优秀传统年节活动进行示范引导和给予以经费资助。首先,我们可以在传统的年节礼俗活动中,文化主管部门选择如民间地方戏及各种游艺形式等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曲目作为主题开展送戏下乡巡演,有意识地采用一些中国传统礼仪形式,以使人们在无形中受到感染,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优良的传统年节礼俗。其次,还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建立地方特色年节保护基地,为更好地展示地方特有的迎春礼俗提供一个平台,将已经远离现实生活的原本丰富多彩的传统迎春礼俗充分展现出来,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让原本多姿多彩的迎春礼俗重现本色。再次,还可定期、定期不举办相关活动,甚至可以在政府及社会团体举办的庆典、开幕式、群众广场舞等公共活动中邀请有民俗专家现场讲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老百姓深入理解传统年节礼俗中迎春礼俗的文化内涵,让人们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年节礼俗的特有魅力。
每值清明节和春节对作古长辈的祭祀已成为中国历史传统的重要文化现象,祭祀礼俗在在传统年节礼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祭仪之隆,缅思之深;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慎终”是对死亡的慎重态度,“追远”则是死后继续的纪念。子子孙孙,如是追远祭祀,是为不忘本。孔子曰:何为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祀之以礼。在祭祀活动中,在凝重庄穆氛围中,生者默念逝者生前的功德,祷告后人的成就,与逝者进行超越时空的心灵沟通,实现神与人的跨世交际。通过祭祀传达敬意,寄托哀思,人们既涵养美德,又传承孝道,其中蕴含丰富的生命信仰与道德学问。而且,在对死者祭祀的庄严氛围中,在宗庙举行的祭奠仪式里,面对先祖亡灵,家族内部一种强烈的“认同”感被召唤出来,增强了家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祭祀也是凝聚人心、促进生命成长的重要仪式。同时,人们常说“祭祀是做给活人看的”,其实也就是借祭奠死人而教化活人的。自有人类以来,文明日异昌盛,但人们对逝者一般无不抱着尊敬的态度,人们在先人墓前虔诚的祭祀活动中,会油然生发出一种超越性和神圣性,孕育出一种浓厚的伦理情怀。因此,民间祭祀凸现自然生命诉求之“孝”义,无论古今,都有合理性,即使祭祀的表现形式有变,但传承孝道的基本精神不易。当然,由于在殡葬活动中大力推崇孝道,曾引发出中国历史上“厚葬久丧”的风气,这是我们今天绝对不能提倡的。
春节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直至今日仍然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虽是家宴,但座次、敬酒很重视礼节,讲究长幼有序。传统年节礼俗中的社交游乐有助于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增进亲朋好及友邻里间的感情。拜年的意义在于传承孝悌之道,发扬尊老爱幼之风,维护家庭的团结和睦,教育晚辈尊老敬长。拜年的礼仪教育青少年在家里养成懂礼节,知进退的良好习惯,以便将来到社会上也能尊师敬长,谦虚谨慎的去工作和生活。如果在家里就不能尊老敬长,到社会上就容易违法乱纪,所以,拜年的风俗是有教育意义的,决不是封建意识,而是优良传统。在通信发达的今天,人们借助现代通讯手段进行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微信拜年,实现了“天涯若比邻”。在年节拜访亲朋好友的过程中,应大力倡导“礼轻情义重”的传统美德,反对以金钱的多少衡量人情的轻重的思想。要避免攀比心理,避免用金钱的多少来撑面子,“打肿脸充胖子”,通过传统社交礼俗的回归,真正使“礼尚往来”体现出真情实意的内容。实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目的。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年节社交礼俗才能历久弥新。
[1]萧放.年节礼俗的复兴与传承.西北民族研究,2013(2)∶163
[2]商城县编委会.商城县志.中州古籍,2013(8)∶55
[3]转引自艾红玲.祭祀的功能及其现代价值分析.南方论刊,2008(9)∶51
郁大同,讲师,淮阴工学院招生就业处,主要从事农村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