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都究竟在哪里
——《南郡守腾的经历及其发布〈文书〉的意义》质疑

2015-11-29 13:38:22王凯旋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郡守昌平高敏

王凯旋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0)

郢都究竟在哪里
——《南郡守腾的经历及其发布〈文书〉的意义》质疑

王凯旋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0)

高敏先生在《南郡守腾的经历及其发布〈文书〉的意义》一文中指出韩王和昌平君所迁的□山属于当时的南郡,由此认为内史腾被任命为南郡郡守,就是为了监管他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腾发布《文书》是为了“备警”。笔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韩王和昌平君所在的郢并非是当时的南郡,而应该是陈城,并对此阐述了自己的看法,重新解读了“南郡备警”的缘由。

南郡;郢;昌平君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后经整理拼复,总计有1155支(另有残片80支)。睡虎地秦简是印证、订正和补充《史记》的宝贵资料,对研究战国后期和秦朝的历史、地理和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史学界这批竹简进行了深入了研究,并发表了一大批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文章,《南郡守腾的经历及其发布〈文书〉的意义》正是其中的一篇。

《南郡守腾的经历及其发布〈文书〉的意义》是高敏先生1979年出版的《云梦秦简初探》一书中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从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中的《文书》入手,对《文书》发布的年代做了探析,以此来分析南郡守腾的经历,认为韩国的南阳假守“腾”、秦的内史“腾”与南郡守“腾”是一个人,并提出秦始皇以内史腾出任南郡守是为了加强南郡的战备,实现“南郡备警”(1981年,高先生在《初探》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出版了《云梦秦简初探》增订本,但是对此文章却依旧保留了原来观点)。高先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融简牍与史书为一体,为我们提供一种研究简牍与史学的方法,因而他的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我们的史学学习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在认真研读了高先生的这篇文章以后,笔者对作者的某些观点持有质疑,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高敏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关于韩王安被囚禁于南郡的事实,是从秦简《大事记》中看出来的。《大事记》云:始皇‘廿年……韩王居□山’;又云:‘廿一年,韩王死。昌平君居其处’;可见这个‘□山’是先后囚禁韩王安与昌平君的地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云:始皇二十一年,‘昌平君徙于郢’。郢是楚国的都城,正是南郡所在地,昌平君既于始皇二十一年徙郢,又于同年被囚禁于韩王居住过的‘□山’,则‘□山’在南郡境内无疑。韩王安是内史腾于始皇十七年俘虏的,今又囚禁于南郡的‘□山’,显然是依靠南郡守腾去看管他。”(1)

秦王政二十一年,昌平君来到了郢,后,“昌平君居其处”,也就是韩王所在的□山。这说明韩王所在的□山在郢地,这点无可厚非。但这里的郢指的就是南郡吗?

一、战国时期的郢地

战国时期“郢”在哪里?笔者翻阅了相关史书进行查证,发现共有三处,且均为楚国国都:

其一在湖北江陵。关于楚国国都,最开始不在江陵,而是在丹阳,即今天湖北枝江县,《史记·楚世家记》载“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直到楚文王熊赀即位后,才“始都郢”(2)。《史记正义》言:“括地志云:纪南故城在荆州江陵县北五十里。杜预云国都于郢,今南郡江陵县北纪南城是也。括地志云:又至平王,更城郢,在江陵县东北六里,故郢城是也。”(3)

其二为陈城,即今河南淮阳。战国中期,秦的国力强盛,大有兼并天下之势,楚、秦间除有些短暂的连横结盟和通婚之外,大都处于敌对状态。秦孝公二十二年侵夺楚之商於之地,秦惠王后元十三年通过丹析之战夺取楚之汉中地,秦昭王更以武关之会,拘怀王要以割黔中地,但楚国另立顷襄王,使秦王未能得逞。到了秦昭王二十九年时,“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4),“王亡走陈”(5),秦夺楚郢都后,楚顷襄王迁于此。

其三为寿春,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6),寿春即今安徽寿县。直到秦王政二十四年秦灭楚后,改寿春为九江郡。

昌平君所在的郢究竟是哪一个呢?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那就不得不提昌平君。那么昌平君又是谁呢?

二、不得不提的昌平君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作乱时,“王(即始皇帝)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 。”这是昌平君第一次出现在《史记》中。

对于昌平君,司马贞言:“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为相,后徙于郢,项燕立为荆王,史失其名。”(7)“楚悍(即楚幽王,楚考烈王子)有母弟犹,犹有庶兄负刍及昌平君。”(8)李开元先生也认为“昌平君者,楚考烈王庶子也,名启”(9)。也就是说负刍、昌平君、楚悍、犹四人为手足,其中的昌平君曾作为质子入秦。

由此可见,昌平君为楚国王室,曾在秦王政在位时担任过秦国的相国一职。而且 作乱是在秦王政九年,也就是楚考烈王二十五年,昌平君已为秦国的相国,可见昌平君已经入秦多年,否则不会再短短的时间内在秦国担任要职。

秦王政二十二年,秦灭魏后,“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荆军。”(10)但其后又说“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11)。鄢即鄢陵,在今河南鄢陵县境内,原魏地。郢即郢陈,今河南淮阳,“秦灭韩以后,以其地置颍川郡,郢陈即为颍川郡的属县”(12)。也就是说鄢、郢已为秦国土,那李信为什么要攻打此地?原因只有一个:鄢、郢地区出现了叛乱。那么又是谁导演了这场叛乱的呢?

上面提到的平舆即今河南平舆县,寝在今天安徽临泉,至于城父,《史记正义》提出“言引兵而会城父,则是汝州郏城县东父城者也。”(13)李信破鄢、郢后,“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往西合兵之地正为“汝州郏城县东”之父城。此外,“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14),项在今河南项城境内,紧邻淮阳,也就是项燕联合昌平君反与陈、项之间也是说的通的,而且陈、项地处淮河流域,这也印证了“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15)的正确性。而且上面我们已经提到秦灭韩以后,以其地置颍川郡,郢陈即为颍川郡的属县,可见此地在楚考烈王东迁寿春以后已改属韩,秦王政十七年,秦灭韩以后,属于韩国的郢陈自然被并入秦的版图,这样,秦王政二十一年,韩王死,昌平君居郢陈也就说的过去了。按照这种说法,此处的“郢”就是郢陈无疑。

那会不会是江陵呢?假如是,那李信引兵而西只能去巴蜀地区,然巴蜀并无城父。即使是前往这三个城父中的任何一个,都要“引兵而北”,而非“引兵而西”。同时,白起拔郢后,秦改江陵为南郡,统治长达半个个世纪,《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言“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也就是说江陵在秦设南郡以后,被称作“南郡”,而非“郢”。如果此处的郢指的是江陵,那就该说“徙于南郡”,而不是“徙于郢”。

至于寿春,此时还是楚国国都,秦迁昌平君于郢,说明郢应是秦国的一个地方,这就排除了寿春的可能性。

故,昌平君所迁的郢指的就是郢陈,正是因为昌平君于李信、蒙恬灭楚之际,在秦军的后方掀起了反秦运动,所以李信才急忙北上攻鄢、郢,后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师于城父。他们所要平叛的乱军正是昌平君和项燕。

这样看来,韩王、昌平君所在的□山在郢陈,也就是陈城,而非为高敏先生所指的南郡。

三、“南郡备警”的合理解释

按照这种说法,高先生的看管韩王、监视昌平君的说法就不能成立了。那么南郡郡守腾颁布《文书》来实现“南郡备警”又该作何解释呢?

笔者认为,高敏先生的一些观点还是比较合理的:南郡,是秦对楚作战的前沿阵地,具有战略长的重要性。在秦始皇十七年开始了灭韩的统一六国战争以后,南郡尤其具有南防楚国进攻和北备韩国贵族残余势力反叛的战略重要性。因此,始皇委派曾经献地有功和征韩获胜的内史腾出任南郡守,显然是为了加强南郡的战备,既巩固北攻燕、赵战争的后方,又准备在结束北方统一战争后南下攻楚。(16)自秦昭王二十九年秦夺取江陵,至秦王政二十年南郡郡守腾颁发本郡各县、道《文书》,秦在南郡地区的统治已有半个世纪,但当地的楚人势力还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楚国也在力图夺回这一地区。加之江陵地区紧邻南越,南方的越族不断骚扰秦国的南部边境,为此,南郡郡守颁布了这份《文书》。《文书》反映了但是政治军事斗争的激烈和复杂。

注释:

(1)高敏著《云梦秦简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40页。

(2)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1695页、1696页、213页、742页、1736页、228页、2398页、2339页、2339页、2339—2340页、295页。

(3)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1695页、1696页、213页、742页、1736页、228页、2398页、2339页、2339页、2339—2340页、295页。

(4)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1695页、1696页、213页、742页、1736页、228页、2398页、2339页、2339页、2339—2340页、295页。

(5)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1695页、1696页、213页、742页、1736页、228页、2398页、2339页、2339页、2339—2340页、295页。

(6)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1695页、1696页、213页、742页、1736页、228页、2398页、2339页、2339页、2339—2340页、295页。

(7)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1695页、1696页、213页、742页、1736页、228页、2398页、2339页、2339页、2339—2340页、295页。

(8)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1695页、1696页、213页、742页、1736页、228页、2398页、2339页、2339页、2339—2340页、295页。

(9)李开元,《末代楚王史迹钩沉—补〈史记〉昌平君列传》,《史学集刊》2010年第1期第121页。

(10)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1695页、1696页、213页、742页、1736页、228页、2398页、2339页、2339页、2339—2340页、295页。

(11)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1695页、1696页、213页、742页、1736页、228页、2398页、2339页、2339页、2339—2340页、295页。

(12)中华书局编辑部:《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第35页。

(13)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1695页、1696页、213页、742页、1736页、228页、2398页、2339页、2339页、2339—2340页、295页。

(14)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1695页、1696页、213页、742页、1736页、228页、2398页、2339页、2339页、2339—2340页、295页。

(15)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1695页、1696页、213页、742页、1736页、228页、2398页、2339页、2339页、2339—2340页、295页。

(16)高敏著《云梦秦简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40页。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

[3]高敏.《云梦秦简初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

猜你喜欢
郡守昌平高敏
郡守选任与中世纪晚期英格兰的地方治理
打油诗也能保命
打油诗也能保命
Doublet luminescence due to coexistence of excitons and electron-hole plasmas in optically excited CH3NH3PbBr3 single crystal
Probing thermal properties of vanadium dioxide thin films by time-domain thermoreflectance without metal film∗
窗外的迷你世界
代表中国
昌平博物馆升级改造古代昌平文物展开展
Time difference based measurement of ultrasonic cavitation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①
Investigation of cavitation bubble collapse near rigid boundary by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