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瑞桃 贾鹏敏
(1.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2.重庆理工大学 四川 重庆 400050)
陆贾无为思想浅析
薛瑞桃1贾鹏敏2
(1.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2.重庆理工大学 四川 重庆 400050)
本文主要对陆贾《新语》中的无为思想作梳理与再现。认为陆贾的“无为”思想是在总结秦短命而亡和对汉初现实清醒认识的基础上,融合儒道两家,并将儒家“仁义”思想赋予新内容的一种思想学说。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研究了陆贾“无为”思想对后世政治学说产生的影响。
陆贾;新语;无为;汉代
陆贾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思想家,他所著的《新语》一书为西汉统治着提供了一整套治国安民的理论。纵观整书,陆贾认为,治理国家,教化人民都要以仁义为本;而汉初国贫民疲,当务之急是要与民休息。根据这个现实,陆贾在传统儒家崇尚仁义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无为”思想。
陆贾之所以主张“无为”,一方面源自他对秦朝覆亡的反思。《新语》一书共有五处提到秦朝灭亡的原因,最详备的一次就在《无为》篇:
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逾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这里陆贾指出,秦之所以短命而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秦朝在政治上举措过多,刑罚过于残酷,因此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国家的覆亡。另一方面,也是陆贾基于当时社会现实的冷静思考。天下百姓本已受秦暴政之苛,而陈胜大泽乡起义至刘邦统一天下,又历长达八年的战乱,所以西汉初年民生极为凋敝,《史记·平准书》记载:“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如此凋敝的社会环境下,要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无为而治无疑是明智的选择。陆贾希望汉代的统治者能吸取古代“圣王”治理国家和秦亡的经验教训,施行“无为”政治,以使国家达到大治。
陆贾在《新语·无为》篇中对“无为”大加赞赏:
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何以言之?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心,然天下治。周公制礼作乐,效天地,望山川,师旅不设,刑格法悬,而四海之内奉供来臻,越裳之君重译来朝,故无为也乃有为也。
这段话一方面说了无为乃最大之道,另一方面也肯定了只有通过无为,才能达到有为的目的。也就是说,陆贾认为,要达到“无为之治”首先必须要以“有为”来作为“无为”的必要条件。而“有为”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政治方面,统治者要以仁义为本;二是统治者的个人修养方面,要通过自己的道德感化引导百姓,建立合乎仁义礼乐的政治秩序。
《新语·无为》:“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认为“无为”所有“道”中的最大者。《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孔子也主张“无为之治”;《论语·雍也》云:“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朱熹注:“言自处以敬,则中有主而自治严,如是而行简以临其民,则事无不烦而民不扰,所以为可。”“事不烦而民不扰”正可以揭示孔子“无为之治”的内涵。因此可以说《新语》中的“无为”来源于《论语》,“无为”就是“有为”,是行“简易之政”、“仁义之政”。圣人作为个人,是仁义的化身;而统治者也要以仁义礼智作为治国的根本准则。所以,圣人在更大程度上与政治有很大的关联,这也是陆贾在其《新语》中大力赞扬“圣人”的根本原因。《慎微》篇中有“修父子之礼,以及君臣之序,乃天地之信道,圣人之所不失也。”《道基》篇中有“是以君子握道而治,据德而行,席仁而坐,杖义而强,虚无寂寞,通动无量。”《术事》篇中他引用《谷梁传》中的话:“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事不乱,仁义之所治也。”通过这些,陆贾都在向当时的统治者说明,如果背离了仁义,则天下必定失序,汉朝就会如秦国那样灭亡。所以,陆贾的“无为”不是简单的“无所作为”,而是要统治者行“仁义之政”,不妄为。
陆贾认为“无为之治”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在于统治者对人民的感化作用,他在《无为》篇中指出:“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也”。他认为,统治者是“风”,人民是“草”。风能带动万物,而统治者作为“风”的代表,自然必须要有无上的道德修养来引导人民的行为;作为人民,只要跟着有无上道德修养的统治者走,天下就能大治。正是因为统治者有这种强大的影响,他们才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所谓“夫善恶不空作,祸福不滥生,惟心之所向,志之所行而己”。(《新语·思务》)因此,陆贾的“无为”思想中,统治者的修养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陆贾依据先秦儒家学说把“仁政”作为理想的社会政治目标。并把以五经教化民众作为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他在《明诫》篇论述民心之治时说:“夫善道存乎心,无远而不至也;恶行著乎己,无近而不去也。”民众仁义之心存则道存,仁义之心亡而道亡。陆贾为此在《怀虑》篇中论述了“五经”的重要性:
礼义不行,纲纪不立,后世衰废,于是后圣乃定五经,明六艺,承天统地,穷事察微,原情立本,以绪人伦,宗诸天地……正风俗,通文稚。
故天一以成大数,人一以口成伦……夫世人不学诗书,存仁义,羊圣人之道,极经艺之深。乃论不脸之语,学不然之事,图天地之形,说灾变之异,乖先王之法,异圣人之意……可言而不可行也。
《史记》记载:“陆生时时说称《诗》《书》……: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这也是陆贾在强调要统治者以诗书礼乐来教化人心。同样在《无为》篇中,陆贾提到:“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何者,化使然也。”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陆贾的这种教化,结合了道家的清静无为和儒家的仁义之心。
《新语》是陆贾为解决汉初的社会问题而著的,他把儒家的仁义与道家的无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在当时是首创,也开创了文景之世儒道互通的学风。自陆贾之后,贾谊的《过秦论》、晃错的《贤良对策》、刘安的《淮南子》等著作,无不显现出儒道结合的痕迹。从他对尧舜与周公的推崇,及对孔子“移风易俗”的引用来看,陆贾思想中来自儒家的成份似乎更多一点。刘邦要求陆贾总结秦所以亡、汉所以得天下的经验教训,于是陆贾历数秦始皇种种举措,并将秦的败亡归结为“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而汉朝应反其道而行之,与民休息,从而为汉初的清静无为之治做了理论铺垫。
陆贾是封建大一统国家中第一个将“有为”和“无为”相结合,融合先秦儒法道诸家学说并为封建政体服务的思想家。陆贾以仁义为本,教化为手段的主张是对儒家重礼法的思想相一致,而其“无为”政治又与先秦道家的思想有一定的相关联,但由于他生活在秦汉交替的时代,已经经历过了秦朝尚法的政治实践,对君主集权的封建官僚整体有课更为深刻的认识。因此他在对先秦儒道集成的基础上,把君主个人的修养放到了广泛的社会政治层面上,“并开了董仲舒之学中对“君道”既推又以仁制的先河,”(1)成为先秦儒学和汉代新儒学的桥梁。因此,陆贾将“有为”与“无为”相结合的思想,可以说是既符合了方式的社会政治,又把儒学引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道路,为后世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学说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思维的素材。
徐复观在《两汉思想史》中指出:“陆贾《新语》在刘邦的全部政治意识与政治行动中所能发生的真实影像,当然是轻的,……但在此种皇权专制政治史中,能浮出若干人生存在的价值观念,能在人伦生活里面由仁义发生若干相濡以沫的作用,……这对于我们民族生命的延续,文化维持依然有很大的意义,在这种地方,我们应给陆贾以相应的评价。”
[1]王利器.新语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徐复观.两汉思想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5]李禹阶.“新夕己为”创含探析—论汉初新儒家的援道人儒思想[J].中华文化论坛.2003.1
[5]孙翔.陆贾思想研究[J].南京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
[6]李芳.陆贾无为思想辨析[J].兰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注释:
(1)李禹阶.陆贾.“新夕己为”创含探析—论汉初新儒家的援道人儒思想[J].中华文化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