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国初期游民的救助和改造——以合肥市为考察对象

2015-11-29 13:38:22朱美露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游民收容灾民

朱美露

(安徽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39)

新中国成立之初,整个社会仍然处在剧烈的变动之中,而存在于城市中的大量游民更是成为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引发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进而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游民收容和改造安置运动。近代以来,游民主要指在主流社会秩序中失去容身之地,并游离于社会结构以外的各个边缘群体。毛泽东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逐渐形成了对游民阶层的科学论断。他认为,“这批人既有很能勇敢奋斗,但有破坏性,如引导得法,可以变成一种革命力量。”[1]因而建国初,人民政府对游民采取“争取其群众,反对其中依附反动势力而积极参加反革命活动分子”的政策。[2]

建国初,合肥市的游民数量众多,且活动不定,影响恶劣。在各界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合肥市政府结合自身实际,从保障游民生活和发展生产两方面出发,采取了多种措施,对游民进行改造。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缓解当时合肥市严峻的游民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将从建国初,合肥市游民产生的原因、措施和不足以及意义等几方面来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合肥市游民产生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稳定新生政权,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大规模的游民治理运动。就合肥而言,社会风气十分恶劣,娼妓、流氓、乞丐、土匪等数量众多,他们游离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是城市游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由于长期战争,合肥市大量工厂企业倒闭,城市失业人口剧增,这些人因失去生活来源而沦为城市游民。除此之外,其中还有一部分游民是在国民党溃败后,遗留下来的一些“散兵游勇”。

由于安徽省地处淮河流域,古往今来就是水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1949年夏秋之交,皖北及皖南地区沿江一带,因长江、淮河堤溃决,酿成巨大水灾,大部分灾民流离失所。除水灾外,当年全省还不断遭受虫、旱、风雹、病疫等灾害。严重的自然灾害,使许多灾民为了生存,选择背井离乡,涌入合肥市,导致市区的游民数量激增。大量游民的存在,不仅给合肥市的市民和商人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而且也严重威胁着合肥市的安全与稳定。因此,解决合肥市游民问题,就显得极其重要和迫切了。

二、合肥市解决游民问题的措施及不足

建国初期,合肥市游民数量庞大且成分复杂,游民问题成为新生合肥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合肥市采取了收容、遣送和改造等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缓解当时的游民问题,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经验不足,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

(一)收容

为了响应中央整顿社会风尚和建立革命的社会新秩序的号召,合肥市成立了一系列的收容机构。“1949年6月成立了遣散人员收容所,主要负责负责资遣战俘、旧公务人员。1953年5月,市生产教养院又抽调干部数人建立灾民收容所,收容入境灾民和游惰乞讨者。”[3]这些收容机构的设立,对于减少合肥市的游民数量,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合肥市对滞留城市的游民收容,主要由市收容部门,公安派出所随时收容。除临时收容所定期收容外,市内各区还抽调基层干部义务帮助收转。对被收容进来的游民,收容所都必须进行严格的登记审查,以便弄清其籍贯,年龄、职业等情况,然后再根据游民的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建国初,供给被收容人员每人每月30斤左右的粮食,并根据收容单位的实际情况为被收容人员提供衣被等生活必需品。除此之外,还对被收容人员中患病的,提供疾病医疗。“1954年市生产教养院设立门诊室,备常用药械,治常见疾病,如遇危重病人,仍送往医院治疗。”[4]这些措施,为被收容者提供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游民问题。

(二)遣送

建国初,合肥市还成立了一些遣送机构。其遣送的对象,主要是包括战俘和灾民。1950年5月,合肥市成立了灾民遣送站,由各公安排出所抽调治安干事组成负责街头收容工作,劝诫灾民返乡。对于灾民的遣送,主要根据自愿原则,对于来自灾区的灾民,自愿返乡的,发给路费;不愿返乡的,则组织其到丰收区谋生。“1950年春,市区设灾民联络站,动员并资助灾民回乡生产。”而为了解决国民党遗留下来的“散兵游勇“问题,1949年6月合肥市设立遣散人员收容所,对这些人员采取遣送回乡或移民安置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仅缓解了城市的压力,而且还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三)改造

针对游民问题,1952年8月,政务院在《劳动就业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对于有劳动能力的游民乞丐,则应强迫劳动,条件可能时最好是集中收容,劳动改造。”合肥市为了改变游民泛滥的现状,1950年在教养所内设游民部(后改劳动部),对被收容人员进行改造。针对游民改造,合肥市政府采取“思想教育和劳动改造相结合”、“改造与安置相结合”的方针。为了克服游民懒散且不劳而获的生活习惯,合肥市教养所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及生活规则。不仅如此,市教养所还积极组织游民开垦荒地,饲养牲畜,从事棉布、毛巾、布鞋等项生产活动。例如“1955年,市教养所组织草绳生产,连同农副业、棉织等项年收入达34864元。”除劳动生产外,市教养所还特别注重对游民的思想教育。市教养所每天定时上政治课和文化课,还经常组织各种检讨会和讨论会,以此来启发游民的思想觉悟。例如“1954年,市教养所开展新旧社会对比教育,使少数恶习积重难返的人能端正劳动态度,爱护公共财产。”通过改造,绝大多数游民都够学到一技之长,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为他们重返社会奠定了基础。

总之,游民的治理原本就是一件异常艰难又极其复杂的工作。合肥市在治理游民问题上,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是集中处理,且对游民实际情况把握不够,也曾出现了一些缺点和问题。首先,由于建国初,合肥市的游民成分复杂,且对游民的界定不明,因此在收容和改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错收,强收等现象,致使游民出现抵触情绪。其次,合肥市部分收容改造机构的干部对游民存在歧视态度,在管理方式上简单粗暴,甚至有少数干部在管教过程中,曾采用吊、打、跪、饿、关等过激办法处罚游民。最后,合肥市对于游民的治理,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成立一些收容机构来解决,而民间组织和群众的参与不足。这些缺点和不足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游民治理的成效。

三、合肥市游民治理的历史意义

建国初期,合肥市游民问题的成功解决,不仅维护了合肥市的社会秩序和稳定,而且对合肥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安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新生政权。新中国成立之初,合肥市在经历了战争创伤后,整个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大量游民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合肥市的城市形象,扰乱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还威胁到合肥市新政权的稳定。因此,通过集中收容、改造,使合肥市内的游民数量大大减少了,这不仅维护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而且还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基层群众中的影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府。

(二)净化了城市环境和社会风气。建国前,合肥社会的不良风气盛行,乞丐遍布街头,烟毒吸食成风,赌博盛行,城市处处呈现出落后的面貌。建国后,合肥市成立了一大批收容机构,对游民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基本肃清了城市中游民,净化了城市环境,并为合肥市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增加了劳动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城市游民是近代社会急剧转型下的产物,是近代社会的边缘群体,但他们中大多数都是身体健康,可以从事劳动生产的劳动力和半劳动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被排挤在生产之外,不得不以不正当的手段来谋生。但经过教育和改造后,他们大多都能够从事劳动生产,能够成为社会劳动力,为社会创造财富。因此,将他们集中起来进行改造,是对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合肥市在帮助游民改掉好逸恶劳思想的同时,还积极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使他们从寄生性的消费者转变为自食其力的生产者。这不仅为合肥市生产增加更多的劳动力,减轻了市政府的财政压力,而且促进了合肥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页。

[2]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法令会编(1949-1950)》[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101 页。

[3]安徽省地方志丛书合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合肥市志》(第4卷)[Z].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2343 页。

[4]安徽省地方志丛书合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合肥市志》(第4卷)[Z].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2347 页。

猜你喜欢
游民收容灾民
艺术收藏
闽南风(2022年10期)2022-05-30 13:21:04
收容教育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Audio Attraction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收容教育所举办文艺汇演
土地庙
9岁男孩过生日不要礼物 要给灾民买比萨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
文苑(2015年12期)2015-12-09 11:34:29
党是灾民铁靠山(三首)
红土地(2015年7期)2015-02-06 08:37:26
走到哪蹭到哪的“网络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