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埃及公主不外嫁的原因

2015-11-29 13:38:22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皇族古埃及西南地区

杨 光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5)

浅析古代埃及公主不外嫁的原因

杨 光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5)

公主不外嫁是古代埃及特有的现象,本文从埃及独特的地理环境、古埃及妇女社会地位、古埃及王室内婚制度以及古代及宗教信仰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古代埃及;内婚制;宗教观念

古代和亲算是一种外交婚姻,通常指“国家统治者之间为了特定的政治、军事等目的而采取的一种相互婚嫁的行为,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与另一个国家的王室后代之间。”(1)互相嫁娶联姻,这种现象在古代世界比较普遍。然而古代埃及采取的却是“只娶不嫁”的外交婚姻政策,埃及国王可以娶外国女子做妻子,比如图特摩斯三世就有三个外国妻子,她们都是来自叙利亚小邦的首领的女儿。但是埃及公主嫁入外国的现象却没有发现,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古埃及独特的地理环境

古代埃及相对闭塞与孤立的地理环境,同时尼罗河带来“厚礼”,自然条件优越,使古代埃及人产生了强烈的优越感,对邻邦及其他地区持有偏见和歧视,公主不会被嫁到蛮夷外邦。

就地理环境而言,古埃及北面是地中海,西面和南面被利比亚沙漠和努比亚沙漠包围,东面是红海。整个埃及除了东北可以通过西奈半岛到达亚洲之外,其他地方被海洋和沙漠环绕,形成了相对闭塞、孤立的状态。这种孤立和闭塞的状态使得古埃及人大部分的时间对外界是无知的。从古代埃及的创世说来看,埃及人认为世界便是以自己生活的土地为中心开始,并由埃及诸神创造出来,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优越感很强。

促使古代埃及人的这种自我优越感甚强的原因还有一个,那便是尼罗河带给他们的富庶。尼罗河从南至北贯穿整个埃及,每年十月,定期泛滥,洪水过后,会留下肥沃的淤泥,这为古代埃及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土壤肥料,农业的良好发展,带来富足的农产品,保证了埃及人的生活需求,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埃及也成为当时农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在科技文化上,埃及人在数学、绘画、医学、文学等诸多领域的成就更令世界赞叹。当时与埃及相邻的周边国家明显都不如埃及发达,这让古代埃及人更加认为他们的国家才是“唯一重要”(2)的,这些都大大增强了他们心目中的自我优越感。

如一位古代埃及信使对叙利亚地区的一名王子这样说:

“阿蒙神创造了世界上的所有土地,但他首先创造的是埃及,你们的土地是从埃及衍生来的。技术最早来自埃及,然后传到了我现在所在的地区;知识也来自埃及,然后传到了我现在所在的地区……”(3)

古代埃及人的自我优越感还体现在其他很多方面,比如,埃及人通常称自己人为“人”,称其他地区的人则不能用“人”这个字。再比如,埃及人称自己国家的土地为“黑土地”,称其他地区的土地为“沙漠”或“荒漠”……

大概古代埃及人就是这么认为“邻邦皆蛮夷之地,邻人皆蛮夷之人。”(4)这种思想自然也使得他们不肯将其公主远嫁至夷蛮之邦。

二、古埃及女性的社会地位

古埃及妇女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尤其皇族女性——公主在王权继承方面起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公主对王位的重要性使她不会外嫁。

古代埃及妇女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普通平民妇女拥有独立的财产权、继承权。婚前她们可以自由恋爱,婚后得到丈夫充分的尊重。与此同时,古埃及妇女还可以出门工作。这些是同时期其他地区妇女所不能比的。

生活在埃及王室中的皇族女性,她们拥有更多的特权。比如王后和母后,她们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群体,依赖与国王的关系,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对国王甚至国家施加个人影响。古代埃及皇族女性最重要的作用体现在王位继承方面,古代埃及的王权是通过女性来继承的,“每位国王,不管他是否出身皇族,都要娶他的姐妹为妻,从而来加强他登基的合法化。尤其是非皇族出身的男性,若想继任埃及王位则必须娶前任国王的公主为妻,这样王位才能合法化。”(5)公主虽然不直接进行统治,但国家统治权必须通过公主获取,这就是“女继承人理论”。

在实际生活中是这样,如果古代埃及国王有王子,那么由长子继承王位,王子需要娶自己的姐妹作为王后,使登基更加合法化,以巩固自己的王位。比如,阿赫摩斯娶了他的姐妹奈弗塔丽—阿赫摩斯为妻;图特摩斯二世娶了他的异母姐妹哈舍普苏特为妻。如果国王没有王子,那么与公主结婚的男子可以合法的继任埃及国王。当然有时候国王也会娶外国女子做王后,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发生,例如,当国王图坦哈蒙死后,他没有子嗣,没有王子也没有公主,王后安开萨蒙请求她的父亲赫梯国王苏皮鲁流马斯派一名王子前来埃及与她结婚,并让前来的王子做埃及的国王……虽然结局是这名被派来的王子在中途意外死亡,但这足以证明与王后结婚能成为埃及国王的事实,也说明了皇族女性对王权继承起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由于古代埃及的“女继承人理论”,王室公主在王权继承中的重要作用,公主是不可能被外嫁的。试想一下,倘若国王没有王子,而公主外嫁,那么外邦女婿就可以回到埃及,合法继承王位。“唯我独尊”的古代埃及人是不能接受“外邦国王”来统治埃及的,所以公主必然不会外嫁。

三、古埃及的内婚制

古代埃及王室实行内婚制,为了让王室增加神的色彩,为了保证王室纯洁的血统,公主通常不会嫁给外族,只在皇族范围内寻找伴侣。

在古代埃及社会中,男女双方是不平等的,但是婚姻相对来说却是平等的,男女双方恩爱有加,婚后更是以兄妹相称,使很多人都认为古代埃及是兄妹婚,其实古代埃及的兄妹婚只存在于王室皇族,古埃及王室实行内婚制,内部近亲结婚。从进化论优生优育的角度上讲,近亲结婚是危害极大的,可是为什么普通平民百姓不实行内婚制,王室却要实行内婚制呢?这个我们从古代埃及的创世神话学说和王室血统方面来寻找原因。

在创世神话学说赫利奥坡里斯中,男神舒和女神泰夫努特结期的改土归流基本上完成了清廷预期的改流任务,整个西南地区大部分土司皆改制为流官,先后招讨平抚贵州苗瑶寨2000余、收缴广西土司印信及军器2000余件,在云南地区,澜沧江以东地区普遍设立了知府流官,湖北、湖南一带大部分土司皆“纳土”。有史料载“自(雍正)四年至九年,蛮悉改土归流,苗亦归化,间有叛逆,旋即平定”。至此,自元以来困扰着中央王朝的西南边疆的土司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四、改土归流对西南地区疆域意识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央王朝对于西南地区的疆域意识并不强烈,真正开始意识到其重要战略地位的是元朝。元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采取了迂回包抄战术,先夺下云南,取得云南各部土司的支持后,最后完成了全国统一的霸业。正基于此,对于云南的经略元代格外重视。此后的明清统治者同样意识到,在和西北游牧民族的对峙中,一旦西南地区失守,那么中原地区就会处于游牧民族的半月型包围之中,且西部边疆由于地理原因,古代传统进入西南的道路,是从四川穿越青藏高原的东缘进入,而这条传统道路,很容易被游牧民族所切断,而一旦截断这条西南命脉,那么整个西南便会不攻自破。因此,西南边疆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着中原地区及中央王朝的生死存亡。

清朝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西南地区的经略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因为云南地区的问题“不在黔而在蜀,亦不在蜀之东南,而在蜀之西北。”由于清代所处的环境更加复杂,满清贵族通过武力统一建立起来的统治地位,在边疆地区并不稳固。清初国力有限,加之战事频繁,在对西南地区势力的控制上便难有作为,导致了其势力不断膨胀。如清初“三藩”之乱,便是从云南、贵州一带发轫,影响却波及全国。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清廷统治者意识到了西南地区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西南地区为中原之屏障,“吐蕃之人,皆近云南、四川一带边境居住,若将吐蕃侵取,又鼓动唐古特人侵犯青海,彼时既难以救援,亦不能取藏”、“藏安而西宁、青海、川滇举安”,由此可知,清廷已完全知晓西南地区在满蒙对峙中的关键战略地位。西南地区在战略地位上可以抵御康多、卫藏势力东进,对清政府是否能解决西南地区边疆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彻底解决西南边防危机,清廷不得不采取果断措施消除西南地区土司各自为政的格局,为了实现对西南地区真正有效的控制,从而更好的抵御漠西蒙古势力对该地区的入侵,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几乎是势在必行的。

五、结语

清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所处的政治环境、所面临的边疆问题都是历代王朝从未经历过的。这种边疆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中央王朝的“疆域”观念,强化了清廷的边疆意识。大规模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彻底消除了各个土司分散割据的封闭局面,使各土司完全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交通畅通,加强了各民族人民的来往。此外,土司制度被废除后,清廷加强了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管辖,对人口进行清查、登记编册,缓和了当地的社会矛盾,同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杨冠硕(1991-),男,汉族,河南邓州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12级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皇族古埃及西南地区
基于MCI指数的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特征
西南地区干湿演变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
古埃及艺术
古埃及的惊世发明
山西队戏向西南地区的传播
中华戏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16
死而复生的古埃及艺术
艺术启蒙(2018年10期)2018-10-26 07:26:30
第三回 古埃及,你的名字叫永恒
艺术启蒙(2018年9期)2018-10-20 02:11:36
中医药堂传奇第二十六回白氏创制敬宇眼药 数代皇族传递奇迹
基层中医药(2018年6期)2018-08-29 01:20:10
乾隆初期对皇族内部斗争的处理
Завершено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 крупнейшего комплекс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узла на юго
--западе Китая
中亚信息(2016年7期)2016-10-20 01: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