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昭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当代新疆兵团军垦口述史的发展现状
白云昭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口述史已经成为新疆兵团军垦史料发掘和采集的主要来源,文章首先对兵团军垦口述史的兴起和发展情况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指出了其兴起和繁荣的原因,并对其繁荣的客观表现及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重点分析。在这个基础上,对兵团军垦口述史的研究内容体系进行了概括梳理,分析了兵团军垦口述史在当前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疆兵团;军垦口述史;发展现状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初,中国先后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体,成立了13个生产建设兵团。随着国家各个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而外,其余的12个生产建设兵团均被撤销。但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代表的各生产建设兵团在建国初期开发和建设边疆,屯垦戍边、稳边兴边,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等各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为成立最早,现存的唯一一个生产建设兵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开发新疆、建设新疆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曲折和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中国当代生产建设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辉煌篇章。
春秋更替,甲子轮回,六十年的耕耘即是一部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近年来,对兵团史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亦渐次兴盛,其中口述史占据绝对比重。本文主要就新疆兵团军垦口述史的发展和研究进行总结和概括。军垦口述史研究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兵团早期创业历程中的亲历者的采访及其资料成果整理;其二是利用相关史料进行的各类研究和创作。本文即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限于个人学识和阅历的浅薄,文章难免有诸多不足。
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1]。这种方法早在史前时代,语言产生之后即已有之。我国的四大民族史诗即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口述史的典型特征即是口口相传,历史籍由此而得到保留和延续。严格意义上的口述史学科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国家,在之后的数十年间得到迅速发展,而我国的口述史则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2]。
但其实我国的口述史肇始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范围内的《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编撰开始,当时《新疆政协文史资料选辑》已经开始涉及到兵团的口述体史料。随后,兵团的口述史收集、整理和研究也紧跟时代步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治区和兵团所属各级史志办为编撰新疆文史资料和兵团史志和文史资料选辑等史志资料,对各团场、连队进行了广泛的实地采访;1984年,《新疆通志·生产建设兵团志》开始编撰,该志书的编写人员专访了大量当年兵团建设的知情人和亲历者;199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丛书出版,涉及众多亲历者的口述史料[3]。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对修史修志的重视,大规模的团场和各所属单位修志工作铺展开来,出版了大量史志性资料,其中涉及众多口述史料。此外,还有众多的回忆性文章刊载在各类媒体、书目中;2009年首发的《军垦博物馆馆刊》更是设置了专门的口述史专栏,并且口述史占据了该刊的绝对优势数量。
兵团口述史的兴起和繁荣,究其原因,其一,当代西方口述史学理论和方法在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它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和系统的方法论;科学的口述史及其操作方法已被我国文史工作者广为接受,并已臻于完善和成熟;其二,兵团早期创业者由于在战争年代,尤其是进军新疆以后面对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和生产建设任务,大部分人身体状况较差,很多老兵英年早逝,尤其是2000年以来,当年的老兵群体大批消亡,残酷的现实使得兵团口述史的收集整理工作愈发紧迫。其三,当年参与兵团早期开发建设的老兵们以及之后进疆的女兵和支边青年整体的文化层次较高,能够较为翔实准确的口述历史事件;其四,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繁荣速度的不断加快,兵团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建设成就和在“稳疆固疆、屯垦戍边”以及打击“三股势力”暴力恐怖活动方面的重要作用日渐为人们熟知,以兵团精神为代表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创业历史随之成为中国当代生产建设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为人们所重视。
1、从事和参与军垦口述史料采集的组织和人员不断扩大。其中,以各级史志办、博物馆、高校等文化机构为主,如兵团下辖的各级史志办、政协、军垦博物馆、兵团党校、石河子大学等都曾长期从事军垦口述史的采集和整理研究工作。人员方面,由以往的专业史志工作者独揽天下到如今的作协、教师等行业人员参与,尤其是一些高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校期间就跟随导师从事相关方面的研究,毕业之后大部分都留疆工作,成为相关领域的新生力量。
2,军垦口述史料采集的力度加大,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以往总是以国家或者自治区、兵团相关文史部门下达修史修志任务时,各师、团才会临时抽调部分人员组成编委会,负责口述史料的发掘和整理工作,现如今,各师级部门都配备有专门的史志办,长期负责史料的发掘和整理。各团虽没有专门的史志部门,但是基本上都有相对固定的人员。(2)国家及相关部门针对兵团口述史料愈发重视,逐渐加大在该学科领域的科研投入,各类国家课题、省部级课题花落多家疆内科研院所和高校,在宏观上给予兵团口述史研究以资金保障,使得相关史料的采集和整理工作具有延续性,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有了长足进展。
3,采集的途径和形式日趋丰富。其主要表现如下:(1)采集手段的多样性,从最初的采访文字记录为主,走向文字记录+音频+视频三位一体的采集手段,克服了单纯文字记录速度慢、准确性差、耗时长及录音笔音频记录的音质保真性差,口述时发音不确定性高造成后期整理难度加大,难以保证准确性的缺点,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史料种类,录制的视频资料亦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2)采集方式的多样化,既有文史刊物、党刊等发刊约稿,也有报纸等大众媒介参与,如《老年康乐报》银龄广场专版,常年刊发各地老军垦回忆文章及老照片。电视和网络媒体也不落后,根据真实史料和广泛的田野调查,播出了大量口述体纪录片、专题片,如《王震》、《西行女兵》、《从南泥湾到莫索湾》、《小李庄的记忆》等等。
4、军垦口述史料采集的对象群体进一步扩大。更注重采集对象群体的丰富性,由以往的主要以采访各级领导为主逐渐扩大到以领导、普通战士、女兵、支边青年、知识青年为主体的口述史发掘群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主要是因为老领导的大批离世,造成的领导群体口述史采集的对象范围日益萎缩;其二是严谨的口述史操作方法已经为大部分史志工作者所熟稔,他们在采集口述史的过程中开始有意识的注重对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层次群体表述的准确性和差异性,这不但可以丰富不同层次群体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口述史料,还能在直观上对比不同层次群体对史实表述的差异性,在客观上对口述者对史实的表述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相互之间的印证,以便尽可能的真实反映历史史实;其三是口述史在史料中的地位上升,口述史料发掘采集的深度和力度不断加大,势必要求对采集对象进行更广泛意义上的界定;综上所述,军垦口述史料采集对象群体的扩大对于兵团史料发掘而言,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客观上给兵团军垦口述史料发掘的丰富性产生了积极影响。
5、基于兵团军垦口述史的史学、文学、话剧、影视剧、广播剧等创作方兴未艾。以近年来出版的相关书目,如王小平的《当代新疆屯垦口述史》,收录了数十位兵团建设亲历者的口述史料,时间跨度整个兵团发展过程;再如单一群体口述实录,《八千湘女上天山——湘女进疆回忆录》、《兵团女兵·山东篇》,长篇报告文学《八千湘女上天山》;曾进京汇报表演的话剧《兵团记忆》,最近排演的广播剧《军垦往事》等等。
当前兵团军垦口述史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主要呈现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纵向主要以时间为顺序,从1949年一兵团挺进西北,进军新疆为始,主要分为奠基、创业、曲折、振兴四个阶段[4],对各个历史阶段兵团开发建设情况进行了梳理,近年出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发展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志》以及各类简史均属此列;横向主要从兵团发展历程中各个行业的发展情况入手,对各个行业进行横向梳理,这方面出版的著作涵盖了兵团生产建设的各个行业,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外贸、外事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法行政志》等等,这些史志资料,都或多或少的使用了当年亲身参加该行业建设的老一辈建设者们的口述史料。当然涉及到兵团军垦口述史料的卷帙浩繁,在此我们就不一一赘述了。
1、当前兵团军垦口述史研究部门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领导机构;口述史学的研究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尤其是广泛的实地田野调查,更是对参与研究的人员精力、能力方面的巨大考验。当前兵团军垦口述史的研究已经在兵团主要的科研院所都铺展开来,但是这些研究机构都相对独立、分散,所做的研究都处于单打独斗的状况,难以形成合力;此外,由于很少有研究机构间的交流和沟通,在研究的范围上难免出现重叠,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当前的兵团口述史研究亟待形成一个统一的高层次的协调和领导机构,以便于在宏观层面上对当前的兵团军垦口述史研究进行指导和协调,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各科研院所的交流和沟通,避免相互间的研究的范围出现重叠,另外还可以就一些大项目的研究强强联合,协同作战,这样既能避免研究资源的浪费,又能扩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2、当前兵团军垦口述史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口述史料的搜集、整理,深层次的史学研究工作尚且缺乏;从兵团军垦口述史肇始至今,兵团军垦口述史的研究工作仍然主要围绕口述史料的发掘和整理而做,很多史料尚且没有经过认真的校对和印证,更遑论更深层次的研究。这也集中反映了兵团至今尚缺乏真正具有系统史学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当前从事兵团军垦口述史研究的人员中,很多人都是从事文学、社会学等其他领域的研究者,缺乏系统的史学理论基础,因而无法对搜集的史料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总体而言,新疆兵团军垦口述史从兴起至今,已经渐次进入繁荣,尽管现在仍然不够完善,但已经出版抑或正在研究阶段的兵团口述历史,都业已成为兵团历史研究的珍贵史料,其积极意义不可否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于兵团军垦口述史的搜集、整理及研究,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将由量变转向质变,迎来质的飞跃。
[1]《口述史读本》定宜庄汪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2]《口述史读本》定宜庄汪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3]《口述史学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研究》王宗磊,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3期
[4]《当代新疆屯垦口述史》王小平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信息:白云昭男1984年11月出生,汉族,籍贯:宁夏海原,工
作单位:新疆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学历: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学硕士学位;职称:讲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新疆兵团军垦口述史抢救性发掘与整理》(编号13XZS02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