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善计 (江苏省泗洪县健康路小学,223900)
磨课,贵于己行
唐善计(江苏省泗洪县健康路小学,223900)
针对问题:由于体育课堂场地开放,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弱,课堂纪律成为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为了镇住学生,教师会习惯性的“绷起脸”,以示生气。长此以往,练就了一副严肃的面孔。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教师平时不注意自身的动作细节,上课随意,如教师整队时让学生“立正”,自己却“稍息”着,和学生交流时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让学生难以接近……习惯成自然,待到参加优课评选时,教师即使严格要求自己,动作往往也会拘谨,充盈着“假”的味道。
解决策略:上述问题,其实是教师的“台风”问题。“台风”原指人在舞台表演中,从视觉方面所显示的气质和风度。优秀的演员一亮相,就能把自己的台风彰显出来,给观众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抓住观众的眼球。同理,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在教学中的身体姿态、语言以及说话时的表情等,也同样重要。
如何提高自己“台风”效果,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对着镜子去练习,从第三者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一举一动。如上课时的站姿,严肃状态和自然状态下各是什么样子,说话时微笑的表情,表扬学生时的表情和动作等。面对镜子先自然表达,然后发现不足再加以不断的训练、强化,逐渐养成良好的“台风”。曾记得,笔者以往表扬学生时,总喜欢说“你真棒”,虽然有时也能激发学生热情,但通过“照镜子”发现,此时的语言略显单调。后来不断尝试,发现在说“你真棒”的同时再加上一个“大拇指”,学生似乎更加兴奋。当然对于不同的学生,表扬的方式不尽相同,对于年龄略大的学生,反而不喜欢你说出来,一个大拇指或一个眼神、一个OK的手势,都能达到较好的暗示效果。不过此时教师说话的表情、动作的力度都需要透露出教师的真实情感,否则表扬将会适得其反。
当然,每位教师对自己的“台风”标准,不尽相同,需要根据自己的气质特点,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形象,平时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
针对问题:在日常听课中不难发现,有很多教师的课堂,环节相对独立,队伍调动频繁,缺乏整体性思考。主要原因教师过于在意分环节磨课,错误地认为,把每个环节磨好了就会是一节好课,忽视了环节间的整合。
解决策略:磨课需要注重各个环节的组合,做到衔接有致,融为一体。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每次公开课或赛课前,笔者都会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录像。课始,喜欢习惯性地根据第一教案,去完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一般不会去思考课堂设计的好与不好,做到专心投入,力求一气呵成。课后通过回放录像,以观课者的视角去审视课堂。实践证明,此时既可以关注到教师课堂表现,如环节间的过渡、队伍调动情况、示范与纠错的时机等,也便于观察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学习情况。如在教学“前滚翻”一课中,原预设在集体纠错环节,学生以圆形队形看教师示范。(教案预设是2人一组,1张垫子成圆圈的形式练习),从尽量减少队伍调动的原则考虑是比较适合的。但通过录像,很容易就发现问题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有意注意控制能力较弱,再加上圆圈较大,教师控制范围变大,少部分学生不能按要求认真听课,同时由于教师示范的位置在中间,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视觉要求。经过反思,最终把学生向内集中,并安排成半圆形,既便于学生观察示范,也能让每个学生都在教师的视线内,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通过录像回顾,便于教师发现自己课堂教学问题,尤其在整体布局方面,有利于全盘考虑,使课堂主线明确,层次更加清晰。
针对问题:课堂教学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同一个教学设计,由于面对的学生不同,可能就会产生无数种假设。正因为此,很多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随机应变能力较弱。当课堂上发生意外时,就会不知所措。
解决策略:为了减少意外,提高自己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笔者经常会借助家庭进行磨课,主要是利用晚饭后休息时间,动员爱人、孩子参与到笔者的磨课中,请他们站在学生的角度给笔者出难题,锻炼笔者的临场处理问题的能力。磨课前,笔者提前告诉他们上课主题和大概的流程,给他们适当的商量空间。磨课开始,笔者就像做微课一样进行表演,他们既是观众也是学生,课堂中他们时而严肃,时而假装嘻嘻哈哈;有时在笔者专心讲解时,他们却做小动作;有时还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在磨“前滚翻”一课时,笔者刚说出课题,儿子就嚷道:“这个呀,我早就会了”。面对此景,一开始选择安慰儿子,先要认真地看教师示范,注意检查自己不足。后来觉得处理不妥,没能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经过思考后改为让儿子先试做,再结合自己示范讲解,其效果明显不同。还有一次,教学“跨越式跳高”,在学生练习环节,儿子故意做出搞怪动作,爱人也借机煽风点火,讽刺他跑起来像“老母鸡”,试想,这要是发生在平时课堂,一定会引发全班哄堂大笑。如何化解尴尬的场面,成为教师棘手的问题。这时笔者也借机幽默了一把:“哟,‘老母鸡’能跳高,真是新鲜的事。不过有很多体育运动都是模仿动物的,跳高也不例外。”“爸爸,跳高是模仿什么动物?”儿子迫不及待的追问……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得到转移,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探究意识。
每一次磨课都是真实的模拟,有时他们制造的矛盾,虽然有些夸张,但笔者都会慎重应对、认真反思,为提高笔者处理意外事件能力提供了很多帮助。在每次试上课后,听课后都会对笔者课堂中随机应变能力大加赞赏。
针对问题:多数教师的磨课,不管是集体磨课还是个人磨课,都是站在教师立场去思考问题,教学设计几乎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有的甚至直接上网淘一篇名师教案,占为己有。多数教学设计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不接地气。
解决策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最有发言权。而在实际磨课过程中,却很少有教师去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多数都是通过对学生参与度的观察,来感知教学效果。殊不知,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也是在迎合教师的心理需求而佯装“快乐”!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设计接地气?笔者是这样的。在教学设计完成后,教师按常规借班上课。之后分别找几个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谈心。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喜欢那个教学环节、不喜欢那个教学环节等几个方面。当然,形式不宜搞得很正式,以免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导致反馈信息不真实。笔者习惯这样与学生交流:“嗨,xx你今天表现不错,平时一定很喜欢上体育课!”“你喜欢哪一方面的运动?”“今天这节课你比较喜欢那一环节?”“你觉得老师哪一环节表现最好?”“哪些地方有待改进?”……俗话说得好,“小孩嘴里讨实话。”当学生处在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下,很容易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教师在旁敲恻隐中捕捉有价值信息进行反思,再磨课,再尝试,从而使自己的课堂设计贴近学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