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哲芸
(汕头大学 广东汕头 515063)
教育部对高校教学工作一直以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深入调研了高校教学实际的前提下,在2012年重现修订和公布了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将运动康复专业列为高校特设专业,从政策和具体执行两个方面给与了支持与帮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复杂化,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愈发紧密,这就要求高校教学讲求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现在的高校学生大多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体育锻炼也有所懈怠,运动康复专业从体育学、医学等角度向学生阐释了该学科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因此,高校应迅速建立起符合人才培养需求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进而开展系统的、全面的和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工作。
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过渡阶段,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成熟的时期。然而,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正面临着人生的许多困惑,对未来的方向始终处于两难的选择中,因此,大学教育要尤其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心理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培育。运动康复专业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也从体魄和心理上锻造学生,使学生成为既掌握体育学、医学、心理学等知识,又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优秀青年。运动康复专业的教学目标和知识要求基本包含以下几点:高校体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医学的基本常识和专业知识,特别是医学知识中关于运动学的论述与实践案例,都需要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与体会。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应充分熟悉规避运动损害的方法,积极进行康复治疗的摸索与实验,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另外,学生还要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将学习变成自我生活的常态。
高校教育应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所认知,使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了然于胸,并成为其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还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社会主义基本观点投身社会建设,维护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另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广阔的眼界和胸怀,使其掌握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调整自身行为,切实履行社会主义优秀青年的神圣使命。将来在实际工作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审慎的态度,增强协作沟通的能力,树立合作共赢的先进意识。要建立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高校必须将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等学科综合起来实施教学,确保教学工作在这一体系内进行。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文理等各类知识,为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首先,学生应掌握一定的外语水平,如此才能顺利地阅读和吸收运动康复专业的外文知识,这也无形中为拓宽知识面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通道。其次,学生还应强化信息技术学习,熟悉掌握运用计算机互联网获取知识的本领,充实运动康复专业的知识体系。最后,学生还应加强自然学科的了解与学习。学科之间总存在相通的地方,学生通过完善自己的知识面,在进行专业学习时,知识之间相互映证,往往能对其自身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专业课程的学习是重中之重,在进行了基础学科的知识储备之后,运动康复专业的学习将更为系统化。为了实现夯实基础、强化能力的目标,教学者首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对医学中康复疗法的知识有选择地吸收、应用到课程中来;另外,教师要努力协调好不同课程之间的分工,突出专业教学,实现整体教学系统的优化。这一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运动生理学、基础医学理论、生物力学等较为细致的学科。
培养学生运动康复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思维分析能力、参与和主导恢复身体机能与日常保健的能力,并且能够掌握针对一些常见身体疾病的运动恢复手段。此类课程体系主要由物理治疗学、传统保健方法学、肌肉练习的基本方法等相互构成。
学校选修课程的设立为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多样化的学习氛围提供了可能性,也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专业课程的认知能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选修课程体系可包括中医药理论、中医疗法大全、西医发展概论等方面的知识。
运动康复专业作为新兴的特殊专业,更加接近当下的社会需求,也体现出其他专业所没有的时代特性,实用性和欣赏性兼具,突出实践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地位。高校实践教学的成败关乎到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高低,对学生在将来实际工作中的实践也具有重要影响。根据运动康复专业的属性来看,该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性的实验教学、实用技能的强化学习、康复保健知识的实践等。一般性的实验教学主要从体育学和医学的基础知识出发,逐步培养勤思考、多动手的习惯,加强创新思维的锻炼。实用技能的强化学习则将专业学习延伸到实际生活的操作中,通过生活中的各种案例加强学生运动康复技能的训练,使他们深刻了解实际操作的一般流程,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建立实用性教学体系还需要高校积极为学生创造亲身实践的机会,比如安排导师带领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积累实践经验。学校还可为学生安排具有针对性的毕业实习,使学生在良好的平台上锻炼自我。另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利用各自所学为社区中有需要的人们提供帮助,这既实现了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运用,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怀。
高校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师资队伍的质量高低,教师的素质将通过对学生的知识教学、道德教育等体现出来,并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进而决定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未来。运动康复专业诞生时间并不长,高校对如何开展此专业的教育工作尚无可供借鉴的案例,只能在摸索中积累经验,因此,建立一支高质量的、专业程度高的师资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高校要动员一切有效的资源,着力培养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可通过人才引进机制促进相关人才的交流共享,逐步形成一支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其次,建立老中青教师之间的传帮带机制,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带领下,各级教师开展紧密合作,攻克专业难题,取得长足进步。最后,教师还应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发挥道德的感召力,并通过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使学生无形中获得启迪。
[1]黎健民.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本科教育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4):71-73.
[2]李靖.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中医学课程设置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96-97.
[3]陈常增.我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4]李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性选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5]吴刚花,许海根.对高职康复专业针灸技能训练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7(8):17-18.
[6]唐进昌.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6):30-31.
[7]蒋玉芝.高职高专学分制实施情况分析——以戒毒康复专业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0(11):34-35.
[8]刘政治,黄岩松,陈卓颐.中医康复专业发展的前景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