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路径研究①

2015-11-29 12:11杨强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31期
关键词:后备强国竞技

杨强

(徐州医学院体育部 江苏徐州 221000)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提出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在经历了六届奥运会的历练,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终于在北京奥运会上崭露头角,以金牌榜第一的成绩独占鳌头,引起全世界的共鸣,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使我国首次进入奥运体育大国的行列。当然,辉煌成绩的取得与国内现行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它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大大提升了中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然而,正当我国竞技体育取得骄人战绩的同时国民体质却逐年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不难让人们怀疑我国是否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随后,国内知名学者鲍明晓、田雨普教授等人结合国外竞技体育强国多年的体育发展模式对我国当前的竞技体育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认为判别体育强国的核心要素应该体现在竞技体育是否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的职业化、产业化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从而有利于竞技体育自身内在规律的发展。为此,该研究依据国家现有的体育政策、法规为背景,借鉴国外竞技体育强国的成功经验,深入调查并系统的探讨竞技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期为我国竞技体育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建议。

1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总是能成为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自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国策,社会经济与竞技体育文化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自1984年参加洛杉矶奥运会首次实现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以及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的竞技表现使我们清楚的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之处,竞技体育整体实力仍然与欧美强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我国于1994年制定了第一个《1994-2000年奥运争光计划》政策以此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最终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在悉尼奥运会后迈入奥运大国第二集团的行列中。所以,在以建设成为体育强国目标为依托,以奥运争光计划为行动指南的中国竞技体育在顺利完成第一个《奥运争光计划》后,辉煌战绩的取得不难让我们想起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培养模式。在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北京赢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国家对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提出新思路,即2001-2010年《奥运争光计划》,努力把北京奥运会办成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具体措施体现在加强和完善竞技体育培养模式,合理优化竞赛项目的布局,用科学的训练理论与训练手段来提高训练水平。同时,努力培育好后备人才工程体系,广泛动员全社会的成员积极投身到群众体育活动中,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为实施奥运争光计划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1]。通过第二个《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始终位列在奥运大国第一集团中。所以,在迈向体育强国的进程中,提高竞技体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构建和谐的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梦的最佳路径。

2 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路径研究

2.1 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举国体制培养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在我国建国初期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文明,原有的竞技体育体制弊病凸显,更有甚者,已发展到严重与竞技体育精神和目标原则相违背,其不良影响已有损国家形象和威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体育全球化已成为现代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体育全球化的挑战,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也应与时俱进,进行改良、创新和完善,当然,竞技体育体制创新不是一种口号,这种创新应涵盖思想创新、体制制度创新和操作创新三个层面[3]。所以,政府部门与体育管理部门要强化完善举国体制的培养模式,使其由粗放型向节约型的管理模式转变,促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在新时期能够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符合新时期竞技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2.2 构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和谐发展的文化平台

多年来,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到协调发展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并尝试提出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实施,结果令人差强人意。绝大多数情况下国家的政策在传达下去后很难落实到位,归根结底与金牌效应有关系。所以说时至今日,我们发展竞技体育的出发点几乎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相脱节。虽然截止到伦敦奥运会后我国的竞技体育可与欧美强国在奥运赛场上分庭抗礼,但是我们却在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这一领域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根据该研究者梳理的文献资料可知,我国人均占有的体育健身资源与活动场所与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如在德国平均每十万人拥有体育场馆数量为240个,在日本平均每十万人拥有体育场馆数量为260个,在意大利平均每十万人拥有体育场馆数量为212个,在芬兰平均每十万人拥有体育场馆数量为457个,在瑞士平均每十万人拥有体育场馆数量为220个,在韩国平均每十万人拥有体育场馆数量为100个,而在我国平均每十万人拥有体育场馆数量为50.82个,面向居民开放的只有44.1%[4]。所以,当前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要想真正协调发展,首先是要把群众体育从滞后的状态中提升起来,加大对群众体育的投入,最终使我国真正的进入“体育强国”之列。

学校体育作为人才培养与塑造体育人文精神的摇篮,对群众体育的指导与竞技体育的文化洗礼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建设成为体育强国的原动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教育界的同仁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发展学校体育是实现体育强国的重要依托。所以说,进一步强化与完善现有的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对于我国竞技体育在新时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有必要认识到加大学校体育对群众体育的指导作用有利于竞技体育的发展,及学校体育对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坚强的意志品质与奋斗不息的体育精神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需要构建一个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和谐发展的文化平台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2.3 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强有力的保障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科学技术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体育科技作为全球科技的一部分,对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从现代奥林匹克竞技体育的发展态势不难看出,无论是多年的系统化运动训练的全过程还是高水平竞技体育竞赛的每个部分,处处都可以看到现代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中广泛应用的身影。就拿悉尼奥运会打破的13项世界纪录而产生的“鲨鱼皮游泳衣”及“泳池设计先进论”和“赛场热烈气氛论”等理论,使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融入进竞技体育的血液之中,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已经成为当代竞技体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完全可以说,如果离开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现代竞技体育无论是运动竞赛还是运动训练都不可能正常的进行,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也就更难以实现。所以说科学的训练方法与训练理念已经成为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关键因素。

2.4 创新科学化与市场化的体育赛事管理体制

体育竞赛是衡量一个国家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标杆,科学化的赛事组织与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对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伦敦奥运会后,新一届政府与体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层已经意识到放开搞活体育赛事审批权对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与提升国家竞技体育水平的重要性。所以,2014年9月4日国务院正式下发文件取消商业性与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审批权,这样的举动无疑给我国的体育竞赛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同时,国家的这一政策也为国内体育赛事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使体育赛事的运营方式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大众的需求,极大的促进了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发。

2.5 合理优化竞技体育竞赛项目,提高竞技体育社会服务能力

从我国历届奥运会夺取金牌的项目分布上可以看出,竞技体育项目发展非常不均衡,严重阻碍了后奥运时代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按照田麦久先生的项群训练理论划分,我们在国际大赛上摘金夺银的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隔网对抗类、快速力量类、难美类、准确类以及格斗等5大类,而在田径和游泳作为奥运会比赛的基础大项上,近5届奥运会所获得奖牌也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5]。众所周知,从世界范围内的体育竞赛项目影响力和普及程度来看要属三大球项目,参与的体育人口最多,尤其是足球项目的球迷更是遍布五大洲。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体育强国的评判标准,主要是集中在基础大项和三大球项目上,而我国除了乒乓球、羽毛球等奥运夺金的优势项目在群众中普及程度较高外,其它的运动项目群众参与度都比较低,也就严重阻碍了后备人才的选拔与项目的发展空间。此外,截止到2015年,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使得原有的城镇体育健身场所数量无法满足新增城镇人口的需要。这些年,虽然国家一直致力于提高全民健身工程,加大资金力度投入到群众体育、社区体育的发展中,然而效果却差强人意。值此,在新的奥运周期,国家要合理优化竞技体育的竞赛项目布局,使其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符合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规律。

2.6 健全“以人为本”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以人为本”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体现在当前我国社会竞技体育领域就是要以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自建国以来,以“奥运金牌”和“为国争光”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在后备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上存在着严重的缺失,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输送任务主要依靠各级体育系统的业余体校和体工队来完成。而功利主义色彩使得各级政府体育主管部门为了完成政绩疏于在后备人才选拔上过多重视运动员的全面性。所以说时至今日,我们在竞技运动员的投入数量与奥运金牌的产出数量上呈现出非均衡性的关系,势必会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上的极大浪费。

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应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健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着实提高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水平,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多种功能。同时,国家要坚定不移的完善“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体制,使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能够和谐发展,充分发挥它们的整体功能,加大对运动员的人文教育、体育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健全退役运动员的就业与生活保障,从而消除了家长和学龄儿童对参与体育锻炼的后顾之忧,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

3 结语

多年以来,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已是几代人的梦想,伦敦奥运会结束后是我国迈向体育强国的重要转折期,通过对以往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需要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构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谐发展,不断健全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切实提高竞技体育的训练理论与科学化的训练方法。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优化体育赛事的竞赛资源更好的服务于群众体育,逐步调整体育产业结构,使其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协调发展,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为早日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保驾护航。

[1]全国体育竞赛管理办法(试行)[EB/OL].[2000-03-16]ht t p://www.spor t.gov.cn/xsdw/l anmual l.php?page=2&c_i d=117

[2]金玉,潘绍伟,彭杰,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6,27(5):82-86.

[3]王智慧.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体育文化实力的维度解析与提升路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1(4):28-34.

[4]汲智勇.关于体育强国认识的演变历程与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5):26-29.

[5]尹维增,万发达,张德利.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的隐性指标探析[J].体育学刊,2012,19(5):48-53.

猜你喜欢
后备强国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纺织强国再出发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学习强国”礼赞
秦晋争霸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