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启德
疾病危险因素控制、筛查与过度医疗
■韩启德
我就两个医疗方面问题谈一些思考,观点仅限于学术,举例说明,点到为止。请读者完整解读,切勿断章取义。
什么是危险因素?每一种病特别是慢性
病都有一定发病概率,如果说某些因素使群体里该病发病概率提高,就称它为危险因素。如果危险因素控制住了,这个疾病就会减少。
在2012年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组织的500多位博士生参加的年会上,我提出4个问题,请大家回答。
第一,高血压是疾病吗?当时全场几乎每个人都举起了手。我说不是。疾病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有一定表现的病理过程。此时,人体正常生理过程遭到破坏,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劳动能力受到限制或丧失,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因为疾病不仅要有前面的条件,还必须有劳动能力受到限制或者丧失,并且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而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没有这些,因此不是疾病,是危险因素。
第二,高血压需要治疗吗?全场多数人举起了手,也有1/3的人没有举手。没举手的说既然不是疾病,为什么要治疗?另外的人说,大家都知道高血压要治疗,而且是危险因素。这个问题怎么理解?通过大量研究,对高血压病人降压治疗可以降低25%~30%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这个作用很显著。讲完以后,我问高血压需要治疗吗?大多数人都举起了手,是需要治疗的。
第三,如果你得了高血压,你治疗吗?都举起了手。当把降低30%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结论用到个体时,是什么含义?我国40岁以上高血压人群,10年心血管事件(心肌梗塞和脑卒中)发生率最高统计为15%左右。降低30%发生率,即降为10.5%,亦就是100个40岁以上高血压者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只有4到5个人受益,还有可能存在药物副作用,以及服药的经济负担,另外的90多个高血压病人非但没有用,还可能产生副作用。
第四,高血压诊断标准定位140/90mmHg合理吗?这基本上是全世界高血压的标准,大家都遵守。那么危险因素的标准怎么来定?一种疾病怎么来定?理想的状况,如果诊断的指标随着个体血压的升高、病情的严重度在一个拐点急剧增高的时候,就把这个标准定在这个拐点上。还有一个情况比较麻烦一点,在一个缓慢的曲线以后急剧升高,把标准定在这儿,还是定在那儿,差别不大。最糟糕的,如果一个疾病随着指标的增加是一条直线上升,把治疗放在哪里?非常不幸,高血压是直线的情况,也就是说,血压越高越不好,越低越好,但是越低必须能够维持正常脑供血。因此,高血压标准定在这一端好,还是定在那一端好,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现在为什么要定在90mmHg?因为它比95、100好,但是不如85好。当然也有人认为要加上药物副作用,考虑一个平衡点放在90。有研究显示,8000多例高血压患者经过4到5年降血压治疗,治疗组和不治疗组相比,总死亡率、冠心病发病率、卒中发病率、心脑血管发病率都没有显著差别,说明这个标准如果定高10mmHg和现在定的标准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反过来,治疗的人有9%发生
药物副作用,而不得不终止治疗。所以如果把高血压的治疗起点由现在140/90mmHg,放在150/100mmHg的话,可以减少1亿人服用降压药。
当前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实际结果是,极少有个人因为采取措施而受益,绝大部分干预没有任何效果,其中有些人反而使健康受到损伤。这个问题产生在所有研究都给予概率的基础上,小概率干预绝对效果是很小的。但是要落实到个人的话,谁也不能确定我是这个1%,还是在99%的人里面。因此,是否干预要自己决定或由医生帮助决定。
做常规体检有意义吗?有一个荟萃研究,16项研究合在一起,18万人,结果发现除去老龄人,做不做健康体检对死亡率没有影响。我估计疾病筛查一定还会继续扩大,还会越做越多,筛查疾病无非几个结果:一是检查正常,那多去查查;要查出来怀疑更要查。如果查出有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过度诊断,就是治好了,把甲状腺癌切掉了,非常感谢医生,多亏早发现;另一种是发现要死的疾病,做手术好了,是真有帮助的。所有人不管做什么检查,结果都会鼓励他进一步去检查,再加上现在的医患关系,更要查了。
有一个原则,针对低概率事件要做出合理决策,提高危险因素和筛查干预措施效率。一是加强研究,寻找刻意性更高的疾病易感性标记缩小筛查和干预范围,有些人不太可能就别查,局限到高危人群来查。二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分析。主要针对危险基数程度高的人群采取干预措施。比如10年死亡率30%,干预降了30%的话,100个人里面就有9个人可能受益。如果只有15%,只有4~5个人受益。举个例子,心血管疾病不仅取决于高血压,还取决于血脂、血糖、生活方式、年龄、性别、遗传学等。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因素控制,应该把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以确定高危和低危人群,如果其他都很好,只有一个轻度高血压可以不做处理。三是采取更安全、更低成本、更有效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干预方式。比如以前检查子宫颈癌,对育龄妇女做宫颈细胞涂片效果很好,而且很便宜。对于一些中国女性乳腺癌,其实做超声波比X线更好。总之,要使用更好的干预。比如对心脑血管疾病,其实第一位的元素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第一位就是控制食盐的摄入。
根据我国国情确定诊断标准。每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投入医疗的钱不一样,因此标准应该有所区别。我国有非常好的临床资源,有13亿人口,对每种危险因素、对筛查,可以经过大数据的优势来开展临床研究。
最后,摆正医疗定位。医疗对人的健康只起8%作用,更多的是由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经费保障来决定的。
总之,医疗问题,不是因为它的衰落,而是因为它的昌盛,不是因为它没有作为,而是因为它不知何时为止。
(作者为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