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
——1990年访苏札记*

2015-11-29 06:09李兴耕
俄罗斯问题研究 2015年00期
关键词:列宁代表团研究院

李兴耕



山雨欲来风满楼
——1990年访苏札记*

李兴耕

1990年5月,正值苏共“二十八大”召开前夕,中央编译局代表团应邀访问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并出席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纪念卫国战争胜利45周年阅兵观礼活动。我作为代表团成员参访,对当时的苏共状况和苏联社会进行了近距离观察。

一、交流历史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央编译局与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已有过多年交往的历史。但在60年代中苏论战后,双方中断了联系。

从80年代开始,中苏关系逐渐转暖。双方的联系逐渐恢复起来。1989年3月7日,苏联驻华大使馆参赞阿吉耶夫、一等秘书托卡耶夫等首次访问了中央编译局。同年11月7日,中央编译局的研究人员应邀出席了苏联使馆举办的纪念十月革命72周年招待会,并与朱维奇参赞、阿吉耶夫参赞等使馆人员进行友好交谈。此后,苏联使馆多次邀请我局专家学者参加苏方举办的各种招待会及其他活动。

1990年1月,中央编译局准备组团访问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访苏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出版和研究状况,相互交流经验,考察苏联现状。中央外事领导小组批准了我局的访苏报告。苏联使馆向我局发出了正式邀请函。

二、莫斯科之行

5月3日,中央编译局代表团离京赴莫斯科,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访苏活动,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院长斯米尔诺夫亲自到机场迎接。并安排代表团下榻于季米特洛夫大街的苏共中央招待所“十月宾馆”*目前这个宾馆已改名“总统宾馆”。。

1.访问苏共中央马列研究院,了解马列经典著作编译工作及“二十八大”前夕苏共的基本情况。5月4日,代表团前往威廉·皮克大街4号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这里原先是共产国际领导机关所在地)。会议厅里悬挂着共产国际主席季米特洛夫的画像*苏联解体后,这座大楼改为“俄罗斯社会民族问题独立研究所”,接着又改称“俄罗斯科学院综合问题研究所”,楼内仍悬挂着季米特洛夫的画像。。斯米尔诺夫院长、姆切特洛夫副院长、国际共运部主任米纳耶夫等会见了代表团。双方分别介绍了各自的情况。斯米尔诺夫院长表示,苏方准备组团于当年秋天回访。

代表团成员分别与研究院各下属部门(马恩部、列宁部、苏共党史部等)有关人员座谈。苏共党史部当代史室主任利皮茨基介绍说,苏共党内目前存在三个派别:第一派是“民主纲领派”*民主纲领派在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后改组为“共产党人民主运动”。利皮茨基本人也属于这一派。,代表人物是叶利钦、阿法纳西耶夫(此人后来退出民主纲领派,另组“民主俄罗斯”)、特拉夫金、绍斯塔科夫斯基等;第二派是“马克思主义纲领派”,代表人物是普里加林、布兹加林和科尔加诺夫等,持中间派立场;第三派是“共产主义倡议派”,持左翼立场,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代表人物是丘利金。利皮茨基说,苏共内部争论激烈,前景黯淡,在“二十八大”之后可能分裂。从利皮茨基的谈话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即使在马列研究院内部,也已发生分化。既有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拥护者,也有反对者。但研究院的大部分人员仍在认真地从事马列经典著作、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的编译工作。

随后,笔者与代表团成员去看望了50年代在中央编译局当过专家的潘克拉托娃。她现已83岁,其孙女继承老祖母的事业,也在苏共中央马列研究院列宁部工作。她家里的生活比较困难,每月退休金只有120卢布。

2.旁听苏共党内生活问题讨论会。5月5日,代表团前往苏联国民经济成就展览馆参加《真理报》举办的活动,旁听了关于党的生活问题的一场讨论会。当时恰好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利加乔夫在主席台上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涉及立陶宛独立、苏共“二十八大”、党的分裂、俄罗斯联邦总统等热点问题。利加乔夫被“自由派”称为“保守派”。

之后,代表团访问了列宁博物馆以及莫斯科郊区的哥尔克。哥尔克是列宁从1918年起因病疗养的地方,直到1924年去世。

3.访问马列研究院国际共运部。5月7日上午,代表团成员分别与研究院各部门座谈。我与国际共运部座谈。共运部主任米纳耶夫、两位副主任菲尔索夫和叶若夫,还有来自远东研究所的格里戈里耶夫和舍维廖夫参加座谈。我介绍了编译局国际共运所的概况、研究课题及今后的计划等。双方都很感兴趣,希望保持联系,进行学术交流。5月7日下午,代表团参观了位于伏尔洪卡大街16号的原莫斯科“中山大学”(俄文名“孙逸仙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旧址。这里是邓小平、董必武、王稼祥、博古等中共领导人曾经学习过的地方。这座大楼现已改为农业科学研究所。

4.阿尔巴特街上的政治讽刺画。代表团还参观了莫斯科大学、列宁山观景台*现已改名“麻雀山观景台”。,以及阿尔巴特街。阿尔巴特街上的纪念品中有一种套娃(俄文叫“马特廖什卡”)上画着苏联历届领导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的漫画像,一个套着一个。也有人在发表演说。还有一个地方挂着许多政治讽刺画:其中一幅画的是戈尔巴乔夫赶着农民拉犁耕地,地上写着俄文“改革”。另一幅画是戈尔巴乔夫坐在坦克上向立陶宛进军。还有一幅是戈尔巴乔夫和赖莎坐在列宁和斯大林的像前讨乞。这些漫画显然是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对外政策进行讽刺。《共青团真理报》曾刊登一组年轻人所崇拜的人物照片,其中有:尼古拉二世、普加乔娃(流行女歌手),还有一位气功师。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当时苏联青年的思想状况。

电视节目上在讨论是否使用“同志”的称呼。有人反对,有人赞成。另一个节目是列宁格勒市政府领导人与群众对话,讨论土豆的价格问题,争论很激烈。也许这是当时“公开性”的体现。

俄报纸报道,一些人发起成立社会民主党,并建立了“社会民主联盟”。有的报纸说,苏共在十大城市(包括莫斯科、列宁格勒、新西伯利亚、秋明等)不占多数。反对派内部矛盾重重。只在反对苏共中央这一点上是一致的。苏共经费困难,党校、社会科学院、马列研究院等可能裁员。苏共的机关报《真理报》也可能发生变化。由于东欧各国纷纷退出,《和平与社会主义问题》杂志将停办。

5.访问苏共中央档案馆。5月8日,代表团访问苏共中央档案馆,了解马列经典著作原稿及共产国际等历史档案的保存情况及开放计划。工作人员向代表团展示了马克思和列宁的几份珍贵手稿。随后,访问苏联政治书籍出版社。出版社送给代表团一些新出版的俄文图书,其中有《社会民主党词典》《严酷的人民悲剧——学者和政论家论斯大林主义的实质》和《揭开新的篇章——国际问题:事件和人物》等。

6.参加苏联卫国战争胜利45周年阅兵活动。5月9日是苏联卫国战争胜利45周年纪念日。代表团成员应邀参加了在红场举行的阅兵式观礼活动。参加检阅的除苏军各兵种以及军事院校学员方队外,还有“二战”期间苏军老战士及在易北河会师的同盟国老战士。装甲车在隆隆声中驶过红场,各种型号的飞机从空中飞过。我们在观礼台上隐约看到戈尔巴乔夫等苏联领导人在列宁墓上进行检阅。

5月9日晚,我们会见了在莫斯科工作的几位中国同志,他们谈到苏联国内政治混乱,斗争激烈,苏共党内派别林立,经济状况严峻,各种商品、特别是日用品奇缺。在1500种商品中,有1100种短缺。商店里买不到啤酒、伏特加、奶酪、彩电等,有些日用品实行内部配给,民众不满情绪严重。

5月10日,莫斯科电视台报道,“俄罗斯联邦社会民主党”宣布成立。代表团前往苏共中央宣传部,会见宣传部副部长利亚布夫。他告诉我们,苏共内部存在三派:新保守派、激进派和中间派。这与此前利皮茨基介绍的情况基本一致。

三、访问基辅

5月11—13日,代表团访问了基辅。这里是古“基辅罗斯”的发源地,被称为“俄罗斯众城之母”。基辅在卫国战争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现在那里的许多建筑都是战后重建的,比较整齐壮观。居民一般讲乌克兰语,与俄语略有差别。多数人也能讲俄语。代表团访问了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党史研究所,以及观列宁博物馆、卫国战争胜利纪念馆。

四、访问列宁格勒

5月14—16日,代表团访问了列宁格勒,参观了斯莫尔尼宫的列宁办公室及住处、艾尔米塔日博物馆。接着访问了列宁格勒党史研究所,登上“阿芙洛尔”号巡洋舰参观——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就是从这里发出的。之后前往芬兰湾畔的拉兹里夫参观。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为躲避敌人追捕,曾住在这里的草棚进行写作,领导布尔什维克的斗争。16日晚乘火车回莫斯科。5月17日结束对苏联的访问回国。

五、观察与思考

中央编译局代表团的这次访问苏联,先后到达莫斯科、基辅和列宁格勒,三地各具特色:莫斯科作为首都,是苏联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列宁格勒是彼得大帝创建的都城,又是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发源地;基辅是乌克兰首都,是古“基辅罗斯”的发源地。印象各不相同:莫斯科繁华热闹,车水马龙,人们比较关心政治话题;列宁格勒比莫斯科冷清得多,人们的穿着也比较朴素,这里到处可以感到浓厚的俄罗斯历史文化气息;基辅具有鲜明的乌克兰民族特色,人们有着很强的民族自尊感,对中国友好。

代表团先后访问了苏共中央及地方领导机关、理论宣传部门、研究和出版机构,与各界进行了广泛交流,参观了历史文化遗迹和著名景区,近距离观察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加深了对苏联历史和现状的了解,体会到苏联人民对中国的友好情谊,他们真诚希望保持并发展两国间的交往和合作。通过这次访问,我们对苏联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有了亲身感受,对苏共及其改革道路的成败得失有了进一步体会。在访苏期间,我们在报纸上经常看到苏联领导人的长篇大论,在电视中听到他们喋喋不休的讲话,空话连篇,互相指责,却很少提出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措施,对民生艰难视而不见,背离了共产党的基本宗旨,以致出现政局混乱、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局面。在我看来,这也许是导致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重要原因。至于俄罗斯与乌克兰由亲密的兄弟民族走向反目成仇、水火不容,是我们当初访问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基辅时根本没有料到的,这真是一场历史悲剧!

1990年10月,斯米尔诺夫院长率领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代表团回访中国。10月13日斯米尔诺夫在编译局做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与改革”的报告。10月15日,苏共中央马列研究院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研究部主任斯拉文与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所研究人员座谈。10月22日,编译局与苏共中央马列研究院签署了备忘录,双方同意加强交流合作。但一年之后,随着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苏共马列研究院已不复存在。尽管如此,编译局与苏共马列研究院的这段交往历史还是值得记录下来。原苏共马列研究院的一些专家学者(例如巴加图里亚、瓦西娜)等,仍与我局保持学术联系,多次访问我局,在编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方面给予宝贵支持。

中央编译局俄罗斯研究中心

*本文写于2015年11月。

猜你喜欢
列宁代表团研究院
列宁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各地代表团及代表剪影
淮扬菜集团厨艺代表团美国之行满载而归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纪念列宁
Google Shuts Down Five Products等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