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鸿
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列入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加快培育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纳入国家“十二五”重点规划。为抢抓机遇,国内多个省市业已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划,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物联网产业发展同样被列入国家重点加快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预计,未来物联网产业在国家大力扶持下,将会得到飞速发展,成为引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驱动点。然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观念、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在物联网产业发展上还在踯躅不前。这需要我们放远眼光、早做谋划、真抓实干,实现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弯道超车。
1995年,比尔·盖茨在其所著《未来之路》一书中,最早提出“物物互联”理念。只是受到当时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局限,这一理念未引起足够重视。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物联网概念的雏形。当时,在我国被称为传感网。2005年,在全球信息社会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此后,物联网概念被不断拓展与丰富。目前,国际上认同的物联网概念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单地说,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一)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两化融合是我国倡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对于促进两化融合发展,政府和企业都在寻求解决办法,而物联网是推进两化融合的着力点。物联网本质是综合利用计算机、网络、传感等多种技术,提高全社会的知识共享程度,推动信息社会的形成。因此,物联网是经济、社会深度信息化的承载网络,是两化融合的实质推动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重中之重的任务是实现产业结构由“重”到“轻”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可以推进物联网与多个产业领域融合发展,增强工业制造智能化水平,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
(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改善民生的有效抓手。物联网可以实现对城市的市政管理、公共安全、金融和商业等多个领域的感知、分析和管理,将有效提升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比如,从城市管理看,去年的兰州水污染事件为城市水资源管理敲响警钟。我们可通过物联网实现对水质的实时监测,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能够在第一时间作出应对。此外,物联网还可以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智慧指数”。从改善民生看,不少地方在着力解决的“顽疾”——高污染车辆限行问题,恰好可以借助物联网的传感技术实现高效管理。同时,现在许多城市都已推出了市民“一卡通”,这也是物联网的基础应用之一。
从区域看,我国主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都已提出了物联网发展目标。尤其是北京、上海、无锡、杭州和广州,更出台了明确的物联网发展规划,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从产业看,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国内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大幅增长,形成了一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体系。截至2014年,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市场规模已达5679多亿元。根据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预测,至2018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四大地区集群发展的产业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居首位。
从基础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物联网产业实力是全国范围内最强的。究其原因,这三个地区原本与物联网相关的制造业实力已经非常雄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进行联合科研也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这些都为物联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中西部四大区域中,分别选择杭州、深圳、济南、成都这四个物联网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综合分析它们的发展举措,以利中西部地区更好地借鉴先进经验。
第一,制定规划。物联网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技术与产业的交叉融合特性,需要跨行业的合作与联动。要打通各环节的互动与合作,发展好物联网产业,就必须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济南市统筹规划了物联网产业园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杭州市成立物联网专家咨询委员会,为规划制定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建设园区。与发展其他新兴产业的思路一样,物联网产业也需要通过园区这一载体实现集聚发展。杭州市重点推进物联网核心园区建设,编制产业园发展规划,推动产业有序、快速发展。深圳市采用“政企合办”形式,打造物联网应用示范产业园。济南市加快高端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着力建设产业孵化基地和产品制造基地。
第三,搭建平台。目前,国内物联网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企业实力较弱,对面向产业的公共服务有迫切的需求,急需建设物联网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物联网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杭州市通过搭建网络基础平台、技术创新支撑平台、信息和中介服务平台等虚实结合的公共平台,支撑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深圳市着力建设物联网产业联盟、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检测认证服务中心、物联网成果展示平台等四大平台,构建完善支撑体系。成都市打造的产业平台主要包括应用中心、研发中心、信息安全中心。
第四,加大投入。物联网产业虽然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巨大市场潜力,但从目前看,在基础和核心技术研发、技术成果商业化转化等阶段仍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杭州市通过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支持、推进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鼓励企业上市融资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深圳市充分发挥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支持设立物联网产业发展基金,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投向物联网产业,创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投融资环境。济南市发挥银行信贷支持主渠道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物联网企业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合同质押、资质抵押、信用保险等试点,拓宽融资渠道。
第五,人才保障。人才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杭州市探索人才租赁、团队引进等多形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积极鼓励在杭高校申请设立物联网相关本科专业。完善分配激励机制,鼓励企业采取股权、期权等方式激励高层次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济南市依托驻济高校,通过战略合作、合作办学等模式,开设物联网专业,建立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物联网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本地企业走出去,与国内外高校合作,以兼职、顾问、聘用、合作研究等方式引进人才。深圳市把物联网产业专业人才纳入全市人才管理范畴,享受相关的政策和待遇,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深圳设立物联网研发、检测和培训机构。
一是认识不足。中西部地区不少城市对于物联网将会对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升级、企业组织与管理、居民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改变会产生什么具体的影响没有明确的认识。这种认知与观念上的滞后影响了物联网产业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二是竞争激烈。长三角地区,包括江苏、上海、浙江,是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处于相对领先的地区。而受到物联网产业链所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先行者往往有先发优势,而中西部地区在资源、人才、市场和技术等各方面都面临先行者的激烈竞争。
三是产业缺失。以马鞍山市为例,到目前为止,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物联网企业仅有1家。可以说物联网产业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尚处在规划起步阶段,产业链中的研发、生产环节基本处于空白,难以为物联网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第一,突出重点,科学规划。要把物联网产业作为丰富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以考虑,科学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物联网产业发展总体目标、发展重点、产业布局、配套政策等。其中,在产业发展重点方面,物联网产业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构成,中西部地区作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后发地区,应把发展重点锁定在网络层和应用层。这是因为,感知层需要政府过多的人力物力投入,难以在短时期内看到明显效益,且占据先发优势的城市已形成技术垄断。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后发地区在感知层的发展空间。而网络层和应用层则强调应用和市场导向,产品的市场接纳程度高,企业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广阔的发展潜力,可以迅速形成新的增长点,为产业转型升级添加新动力。
第二,明确方案,大力招商。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要在短时期内提升中西部地区物联网产业水平,就必须加大招商力度。我们认为,物联网企业招商有其自身特点。一是要把物联网产业发展先行地区,如上海、杭州、南京等地作为重点招商区域。这些区域的物联网企业从产业链角度看,多属于网络层和应用层,具有较强的产品“变现”能力,不需要政府过多的投入和扶持。二是要突出“以商招商”。基于物联网极强的专业性,“圈子”文化明显,物联网领域的企业负责人大多彼此相识,因此,要充分依托本地已有的物联网以及互联网企业,以它们为桥梁和纽带,招引外地物联网企业来当地发展。同时,从企业规模上看,受到资源要素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物联网龙头企业一般不会轻易变更发展地点,因此,龙头企业招商难度较大,中小企业应当成为招引重点。
第三,依托载体,集聚发展。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与升级,也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从产业配套角度看,中西部地区已建的软件园以及其他电子信息产业园,可以成为物联网企业集聚发展的园区,重点支持软件园打造物联网园中园。同时,注重充分发挥县域积极性,在具备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条件的县域建立物联网产业基地、应用示范园区以及产业园区。鼓励物联网相关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在用地、用房、研发补助、立项审批等方面向基地和园区内企业倾斜。
第四,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市场配置作用,有效整合各类科技、社会资源,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有利于物联网上下游相关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条件。一是搭建云计算和处理公共服务平台。物联网在采集到真实的信息之后,最终体现的就是数据价值,而数据的融合、数据的处理恰恰需要依靠云计算平台。因此,物联网的发展在进入服务层面后,一定要和云计算紧密结合。我们可以依托云计算基地,增强物联网企业的信息服务能力。二是搭建检测服务平台。通过组建物联网检测中心,开展物联网产品测试验证和合格评定等相关试验和验证工作,为物联网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供开放测试环境,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测试成本。
第五,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人才是物联网企业发展的关键与核心。目前,全国仅有两所大学开设有物联网专业,分别是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中西部地区要加强对这两所高校专业化人才的招引力度。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物联网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真正使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其中,对于高层次人才,在创新创业启动资金、住房优惠、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创造富有竞争力的条件;对大学生和初创业者,在生活配套、税收和租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六,营造氛围,提高认识。一是搭建物联网成果展示平台。在城市公共展馆内设置专门区域,用于展示物联网关键技术创新与重点产品发展,加深民众对物联网的了解。同时,在党政机关的相关培训课程中,增设以物联网、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课程,提升机关干部对物联网的认知。二是以应用促宣传。继续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促进物联网在城市交通、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普及推广。通过强化应用导向,使人们在享受到物联网带来高效、便捷服务的同时,加深对物联网重要性的认识。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列入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加快培育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纳入国家“十二五”重点规划。可以预计,未来物联网产业在国家大力扶持下,将会得到飞速发展,成为引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驱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