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评论员 张界
补齐短板谋发展
□本刊特约评论员 张界
如果以“大佬”的数量来圈定全球会展产业这块“蛋糕”的话,局面似乎过于简单了。新近出版的《进出口经理人》杂志推出的2014年世界商展100大排行榜显示,在这块“蛋糕”中,德国豪取一半,剩下的一半中国切走约20%的份额。其中,上海拿走一半,剩下的一半被北京、广州瓜分。结合年初发布的《中国会展业行业发展报告2014》,人们会发现,在会展行业“大佬”中,海南榜上无名。撇开会议,展览业的差距相对更大一些。截至2013年底,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的中国会员84个,没有海南企业;UFI认证的展会共69个,依旧不见海南的身影。作为我省“十三五”重点培育的12个产业之一,尽快打造国际化、大型化的会展企业与会展品牌,是必须面对和跨过的坎儿。
补齐短板谋发展,依托优势以奋蹄。
在做大做强会展产业方面,我省资源得天独厚。刘赐贵省长将其归纳为生态优势、特区优势、国际旅游岛优势。依托三大优势,这几年我省会展业得以长足发展。以海口为例,近年会展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5%。去年,海口举办1000人以上规模的会议数量比2013年增长了50%。海口更是连续三年荣获中国会展“金海豚”大奖,荣膺“中国会展名城”称号。
然而,靓丽的数据难掩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除了缺少“大佬”级的会展企业外,硬件设施不足是重要短板之一。
海口市虽有一座13.62万平方米的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但全省整体会展硬件设施与创建会展大省的目标相去甚远。在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占地100万平方米,室内展览面积达到49.8万平方米。一家展览场所的室内面积,已经超过我省展馆面积总和。完备的基础设施为汉诺威带来的是顶级展会的光顾,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博览会(CeBIT)便落户于此,CeBIT的一次展会曾吸引75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在国内,各地大型展览场所的建设如火如荼。去年,投资230亿元的国家会展中心项目落户上海虹桥。规划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其中展馆展览面积约5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会展中心,在展览面积上也将取代汉诺威展览中心。
其次,海南会展业人才匮乏的短板也显而易见。当然这不是海南独有现象。在国内,除了北上广深外,各省会展人才都短缺。目前,全国专门的会展院校仅77所,海南尚没有。由于人才匮乏,海南会展业发展显得过于粗放,各类展会缺少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思路,“第一天是展会,第二天是杂烩”的展览比比皆是,会展业统筹能力十分薄弱。造价不菲的展台,展会一结束就变成了废品。而在全球顶级展会中,许多展台展具依旧可重复使用。
海南的城市交通短板、专业化程度低短板,也亟待弥补。值得欣慰的是,这些短板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能积极面对、砥砺前行。在多方努力下,一批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相继进驻海口,为培育“大佬”级会展企业迈出坚实一步;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目前亚龙湾、海棠湾等地又有多个会展场馆在紧张建设中,建成后将大大提升我省的会展实力;由省市两级会展协会策动的各类会展人才培训班明显多起来……
在海南会展业短板中,有一块短板最容易被忽视:城市的人文环境。去过汉诺威的人都会被那里的美感动:宁静的马狮湖、舒缓的莱纳河、华美的巴洛克园林……人们在参观展会的同时,还可以饱览湖光山色,在人文气息中平复躁动的情绪。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要补齐这块短板,海南上下都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