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不是有点歧视曦曦?”班主任的话像当头一棒,把我和姗姗打懵了:“啊?老师,你在说什么啊!”老班说,曦曦前两天找到他,说她觉得我们有点歧视她,问她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她也说不出来,就是“心里这么觉得”。老班观察了两天,没发现什么“异常情况”,就来找我们问问。“只要没有这回事就好,曦曦也没说什么不好的话,你们不要往心里去。”
我和姗姗仔细回想,越想越委屈:初见曦曦,是一个中午,班主任把一个打扮得有点土气的女生领进教室,安排在姗姗旁边,后面还跟着那个女生的父亲,提着一个大号编织袋,憨厚地笑着。后来知道曦曦来自一个离县城挺远的村子,家境也不太好,可我们并没有因此对她另眼相看啊,相反还对她格外照顾,和她一起聊天,一起玩,一起分享好吃的……说我们“歧视”她,简直莫名其妙!
我们向几个朋友诉说委屈,她们也纷纷为我们鸣不平:“她有毛病!”“白眼狼!”“别理她!”既然处不来,那就别处了。高二开学后,理科成绩不错的她转去文科班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歧视事件”……管她呢!
高中毕业的“庆功宴”上,班长把去文科班的几个同学也叫了过来,说这样“我们一个班才算齐了”。曦曦和我们又坐在了一起。气氛尴尬,只好埋头吃饭,直到有个大大咧咧的女生开玩笑地喊了一句:“马上要毕业了,大家有仇的报仇,有冤的伸冤,有什么想不通的都给解决了吧!”我心里一咯噔,犹豫了一下,鼓起勇气小声地问曦曦:“你真的觉得我们歧视过你吗?”没想到,曦曦哭了。她哽咽着说了句“对不起”,我们的记忆随之像被打开阀门一样喷涌而出:
我们每天都能回家,常常谈起县城里哪里有好吃、好玩的,周末会兴奋地相约去逛街,而只能住宿舍、吃食堂的曦曦听得心里不舒服;家境富裕的姗姗总会带来许多进口零食,曦曦看着新奇,舍不得吃,姗姗会说“吃吧,我家里多着呢”,这话却让曦曦觉得刺耳;有一次姗姗请大家吃牛排,那一顿饭的价钱是曦曦半个月的生活费;我们吐槽父母,调侃各自家里的糗事趣事,这让离家在外的曦曦更觉孤单;有时我们聊得开心,不由自主地说起了本地方言,虽然曦曦大部分都能听懂,但依然觉得自己像个“外人”……我们的许多无心之举,甚至我们的热心,对她来说更像是在“秀优越”。
曦曦说,她当初不该这样揣测我们,请求我们的原谅。我和姗姗却觉得,其实该道歉的是我们。
后来我到杭州上学,才真正体会到曦曦当时的心情。一个人在外读书总有些心酸,想努力适应环境,融入本地人的圈子,只是我们当时虽然怀着善意,却还没学会将心比心,没有体察到曦曦细腻的感情。
幸好有班长的一个邀请,幸好曦曦打开心扉,我们直到现在还保持联系。感谢这段经历,让我们成长。
小编说 / 你满怀善意地“霸道给予”,对方未必能够“开心接受”。人的不同境遇,有时是一道看不见却硬邦邦的“玻璃墙”。所谓“换位思考”,不是“为你着想”,而是试着把自己想象成站在“墙”那一边的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