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城乡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探讨

2015-11-28 13:52刘瑛
对外经贸 2015年10期
关键词:湖南省城乡

刘瑛

[摘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湖南省流通产业虽取得长足发展,但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要充分发挥流通产业在本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就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且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流通体系。立足带动新的产业增长点,向第一、第二产业渗透,构建城乡一体化大流通格局方向,努力培育其核心竞争力,以建设国际化的大流通体系为导向,从加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入手,采取政府、行业、企业三层联动的方式,利用政府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自身努力等手段,实现流通产业向集约型方向转型。

[关键词] 湖南省;城乡;现代化流通体系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商贸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窗口,也是启动市场、促进需求和消费不断升级的助推器。湖南省作为中部重要省份,要率先在中部崛起,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要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不断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商品市场升级,努力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对全面加快湖南省“四化两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湖南省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湖南省流通业逐渐建立起以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组成的商品流通体制,形成以零售、批发销售为经营主体的市场流通格局并得到快速发展,在发展中逐步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和优势。

1.逐步形成了流通产业的区域特色,拉动了新的产业增长点。通过规范、发展、改造、提升有特色的商品交易市场,鼓励中小私营企业、产业集群和商品(批发) 交易市场组建三位一体的经济体系,在活跃地方经济、繁荣商品市场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打造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立足于区域发展现状,依托湖南省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培育了花炮、陶瓷、竹制品、粮油、茶叶、洞庭水产以及有色金属等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特色产品专业市场,形成了湖南省流通产业的发展特色,拉动了新的产业增长点。

2.流通产业逐渐向第一、第二产业渗透。流通是产业发展的一盘棋,流通活,则经济活。大流通促进第一、第二产业分工深化,促使第一、第二产业要素高效率自由流动,形成带动第一、第二产业和谐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按照大进大出、大平台、大网络的要求,湖南省流通业在连接生产与消费、居民与市场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家电下乡、农产品进城,有效促进了本省的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逐步推动了湖南省流通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

3.逐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大流通发展格局。近年来,湖南省提出了“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三年行动计划” “流通再造工程”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农超对接”全省骨干批发市场和特色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等为主要抓手,重点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效发挥了城市商业对农村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连锁、特许经营、合作和农商一体化等途径,形成城乡之间消费品、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双向流动、快捷顺畅的流通网络,创造性地建设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流通模式,提升农村市场体系的现代化水平,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商品市场体系。

二、湖南省商贸流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省流通产业和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在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大型专业市场建设等方面和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社会投入不足导致全省在流通领域的投入与流通业带动就业、消费比例以及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不相匹配,湖南省流通业的发展一直在低位徘徊,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进展缓慢。从全省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足

湖南省人均社会零售额水平不高,本土产品流通率偏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湖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万亿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0.6亿元,较上年增长13.8%。在中部六省中,低于湖北、河南,名列第三。湖南省的消费水平从2008年开始就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5个百分点,在2013年,全省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农村市场消费和城镇市场消费差距进一步拉大,绝大多数居民消费在城镇。此外,本省市场中“湖南制造”商品不多,本土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5%。湖南省“家电下乡”等促消费活动中列入名单的本土产品仅占0.7%,表明湖南省流通业大多在 “为外省做嫁衣裳”,对本省经济拉动力有限。对于湖南省消费贡献率偏低可以辩证看待:一方面,这实际上是湖南省推进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弥补以往基础设施不足,加大投入的结果,而且这种趋势还可能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也表明湖南省的消费水平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任重而道远。

2.市场主体竞争力较弱

湖南省流通企业规模较小,大型专业市场偏少,新兴业态发展不足。2011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2854家,占全国的2.28%,仅为广东省的22.2%,总数在中部地区排第4位;户均资产规模0.68亿元/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1.8%,在中部排第4位。全省连锁零售企业总店数为84家,门店总数5548个,营业面积486万平方米,商品销售额816.1亿元,与沿海地区相比还有差距,商品销售额仅为浙江省的38.6%、广东省的15.10%、江苏省的15.6%。与中部其他地区相比,仅为湖北省的68.6%。2012年全省进入全国连锁业百强的仅步步高、友阿集团、通程、老百姓、心连心5家企业,其中,步步高2012年销售总额为84.4亿元,而排名全国首位的上海百联集团为1182亿元,两者相差14倍。全国B2C在线零售商销售前100名企业中,湖南省没有一家进入。湖南省在全国有影响有地位的专业市场不多,缺乏像温州小商品城、昆明螺丝湾这样的国际性市场集群,山东寿光农产品批发市场、南京红太阳、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这样的全国性市场,也没有广西糖市、广东钢市这样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市场主体综合实力表现较弱。endprint

3.商贸流通体系不健全

湖南省流通网络设施发展不足,流通供应链不完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滞后。从流通网络设施来看,以农贸市场为例,湖南省现有3751个市场,多数建于20世纪80年代,实施陈旧,其中“马路市场”还有1230个。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资金投入,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城市交通设施、城区改造等明显滞后,一些中心城市的大型商业网点缺失,商业综合体更是空白,现代批发交易中心、专业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和仓储建设等发展缓慢。从流通供应链看,湖南省农产品物流90%仍是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果蔬物流环节损耗率达25%。许多产品经常出现周期性的“买难”、“卖难”,导致农民不满意、市民不满意,政府部门夹在中间到处救急。从物流配套能力来看,商品物流配送率达22%,总体水平不高。物流总费用占全省GDP比重达18.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10%的水平高出近一倍。众多的物流配送企业只具备初级仓储和运输功能,冷链物流严重滞后,全省能提供包括供应链全过程物流服务的只有长沙商业物流有限公司、益捷国际物流公司等少数企业。多数物流企业功能单一、集成化程度低、物流资源整合能力弱。

三、构建湖南城乡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的途径

湖南省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的构建,必须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全局,从宏观战略的层面上确定好自身定位,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和改善市场配置资源效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先导性基础产业作用,更好地促进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具有湖南区域特色的现代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格局。

1.明确流通发展定位

国务院关于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2012年39号文件对流通产业的定位很高,但没有强调流通的公益性问题。笔者在调查中得出,农村市场、农产品流通、城市社区便民消费和便民服务的公益性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国务院39号文件中没有提到,各级财政对这些方面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随着我国流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群众相关的消费份额越来越大,公益性与准公益性功能越来越明显。因此,要加大对公益性和准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的财政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为推动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流通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深化流通领域改革开放

积极落实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发挥市场在流通领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理顺流通管理体制,加快流通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强化政策制定、执行与监督相互衔接,提高管理效能。消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流通领域。进一步提高流通产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引进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带动传统流通产业升级。积极培育省内商品市场的对外贸易功能,推进内外贸一体化。鼓励优势流通企业“走出去”开拓省外、境外市场。加快实施“湘字名品进名店”和“湘品出湘”工程。

3.理顺政府、企业、协会与市场的关系

必须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测市场运行的作用,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对接,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整合。进一步调动流通企业主导市场的积极性,完善流通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引导行业组织制定行业规范和服务要求,加强行业自律和信用评价。支持行业协会为流通企业提供法律、政策、管理、技术、市场信息等咨询及人才培训等服务,及时反映行业诉求,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4.加强市场监测与调控

加快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流通统计调查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不断提高流通统计数据质量和工作水平。加强零售、电子商务、居民服务、生产资料流通等重点流通领域的统计数据开发应用,提高服务宏观调控和企业发展的能力。扩大城乡市场监测体系覆盖面,优化样本企业结构,推进信息采集智能化发展,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及时,加快监测信息成果转化。

5.加快市场标准化建设

逐步制定完善商品交易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商业网点建设等方面的法规体系。健全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生猪定点屠宰、加油店、旧货、拍卖、典当、旧机动车、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美容美发洗浴等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行业标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商品,推行多种交易方式,促进流通产业面貌的改善、手段的更新、业态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国雄.关于推进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J].财贸经济,2011(3):5-10.

[2]张如意.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对策思考[J].经济纵横,2011(3):36-39.

[3]王先庆,林至颖.内外贸一体化与流通渠道建设[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孙前进.中国现代流通体系框架构成探索[J].中国流通经济,2011(10):12-16.

(责任编辑:董博雯)endprint

猜你喜欢
湖南省城乡
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解读
湖南省永顺县老年大学校歌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2017年湖南省高中数学联合竞赛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城乡边缘人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