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利
[摘 要]近年来食物中毒事件频发,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道德风险是诱发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理论上基于制度视角和流通主体视角提出六个基本假设,并对其科学性进行理论分析,建立双边道德风险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和实证分析。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道德风险;SEM模型
[中图分类号] F304 [文献标识码] A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根基,食品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更间接影响到一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然而,近年来各种原因导致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并且仍在不断恶化,深入研究和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迫在眉睫。综观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由于市场失灵而依靠政府的制度规范农产品市场;二是由于政府失灵而依靠市场自身的协调机制来完善农产品市场。经研究发现,大多数人都忽略了导致市场失灵的四大原因之一,即不完全信息背景下产生的道德风险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即使有也仅是定性研究,对其进行定量研究的极少。因此,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双边道德风险模型及其检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基于制度视角的道德风险基本假设与理论分析
假设一(H1):供给制度与道德风险具有相关性。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表明,制度是影响某一项经济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研究道德风险就必须基于制度视角来考察。国内很多研究都表明经济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供给制度的缺失,如果有效制度的供给缺失必然会导致政府制度的失灵,而且即使中央制度的有效,但是由于中央和地方的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导致地方会为了短期利益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对中央制度的贯彻执行,这就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
假设二(H2):示范效应与道德风险具有相关性。
供给制度的短缺主要源于制度的相对稀缺性,这种相对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规范人们行为需要的多样性总显得不足。而且制度本身所传递的信息也是不足的,这是客观的反应,在制度缺失的背景下,一旦有人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再加上示范效应的存在,必然会导致道德风险加大的可能性。
假设三(H3):制度实施主体自我效用考量与道德风险具有相关性。
制度功效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制定,也取决于实施。可见制度要想充分发挥效应二者缺一不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活动中,消费者是委托人,政府是代理人,消费者与政政府之间就是所谓的委托与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与不完全,再加上当二者所追求的目标不一致或发生冲突时,代理人可能为了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而做出损坏委托人的效用的行为,这将加大道德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二、基于流通主体视角的道德风险基本假设与理论分析
假设四(H4):生产成本与道德风险具有相关性。
基于农民理性行为假设来分析,得出农民道德风险理性决策数学模型:
其中,p为农民道德风险行为被监管部门查处的概率,R为农民的预期收益,C为农民的生产成本。 为农民道德风险理性决策值。该模型表示:决策值 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变量的不同组合,决策值 越高,农民选择该组合的概率越大,反之则相反。也就是说,农民总是追求收益最大、成本最低,而收益的高低主要由市场来决定,这就导致农民只能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获得最大的利润,而在降低成本的方法选择中必然会导致道德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假设五(H5):错误的市场导向与道德风险具有相关性。
在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消费者—中间商—农民)中,由于中间商与消费者和农民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表面上看来市场信息公开透明,但实际上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最劣势位置,对市场农产品质量信息的掌握最少,再加上消费者选择农产品主要是依靠经验与想象,容易导致真正质量好的商品由于消费者的误判卖不到好价格,造成市场价格机制失灵。而且由于农民和中间商有时为了尽快高价卖掉农产品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可能夸大农产品信息广告宣传甚至伪造农产品质量信息来欺骗消费者,这些都加大了道德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假设六(H6):销售渠道的选择性与道德风险具有相关性。
消费者作为销售渠道的最终端,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具有较大的影响。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多少和畅通性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价格与销量,即农民的收益。如果农产品销售渠道可选性越多,农民会通过比较成本和收益来选择决定自己的最优决策,这样由于农民处于农产品信息最优势地位,就会夸大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表面上对于农民来说涨价很合理,但是实际上却产生了道德风险。
三、模型的建立和检验
(一)数据来源
基于经济学相关理论提出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中道德风险引致因素。为了考证这些因素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采取问卷调研与实地采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539份,回收有效问卷436份。问卷主要涉及种植粮油、蔬菜、瓜果、畜牧以及食用菌等的农民。此外还通过农产品集散中心实地采访来获取农产品渠道市场调研信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来建立模型,并且采用AMOS17.0计算机软件和SPSS13.0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
为了检验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在建立模型之前将获得的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检验的思路:首先,通过对前面提出的每个假设进行检验,判断其是否通过显著性检验,然后对整个量表再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判断其整体是否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检验结果:对整体量表进行Cronbachs 信度检验,数值为0.952,说明量表整体信度非常好,而且各个变量之间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进行结构方程测算(见表1)。
表1 量表中6个变量的信度检验指标和效度检验指标endprint
变量检验指标 Cronbachs
KMO&Bartlett 因子载荷
供给制度
0.867 0.756 0.856/0.876/0.891
示范效应
0.878 0.792 0.823/0.881/0.908
实施主体自我效用考量
0.891 0.755 0.952/0.925/0.876
生产成本
0.573 0.653 0.677/0.752/0.749
错误的市场导向
0.569 0.588 0.665/0.792/0.688
销售渠道的选择性
0.821 0.692 0.782/0.882/0.896
检验结果如下:
(1)信度检验。Cronbachs 的值都表现出良好,也就是说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2)相关性检验。KMO&Bartlett值都显著,也就是说通过了球形检验,表明各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3)因子分析。如果每个变量提出一个因子,而且因子相应的特征值都大于1,解释力均大于50%,也就是说提出因子的特征值能够解释总体方差的50%,各个变量的因子载荷都大于0.5,都可以保留。
检验结果表明,6个变量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与稳定性,因此都通过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
(三)SEM模型及假设检验
1.SEM模型拟合结果
P值大于0.05符合要求;GFI 和AGFI均大于0.9符合要求;RMSE小于0.05,说明拟合较好。CFI 和NFI均大于0.9,比较接近于1,说明拟合较好(见表2)。
表2 结构方程各项指标检验结果
指标
GFI AGFI RMSE CFI NFI P
指标值 1.638 0.918 0.887 0.106 0.918 0.925 0.07
2.假设检验
假设一,即H1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981,P值为0.006<0.05,因此,H1在5%的置信度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假设二,即H2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186,P值为0.021<0.05,因此,H2在5%的置信度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假设三,即H3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0.332,P值为0.035<0.05,因此,H3在5%的置信度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假设四,即H4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786,P值为0.0042<0.05,因此,H4在5%的置信度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假设五,即H5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696,P值为0.009<0.05,因此,H5在5%的置信度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假设六,即H6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905,P值为0.037<0.05,因此,H6在5%的置信度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道德风险结果分析
(一)制度宣传不够,农民缺乏农产品标准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农民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约80%的农民没有就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经过专业化训练与指导,主要原因是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信息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不协调。农业相关主管部门在官网上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表面上供给很有效,但是实际上效果甚微,原因是农民的文化教育程度和思想与政府的想法不同步。
(二)制度内容不完善,监管部门之间缺少协作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监管制度主要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及认证体系,但是制度内容太过笼统,不明确或泛泛而论,对于一些农产品的生产方法也仅是提出一些一般性的指导意见或建议,没有详实的说明,存在很多漏洞。而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九部门由于分工不明确,缺少协作,导致责任不明且效率低下。
(三)制度实施缺乏有效性,市场作用未充分发挥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消费者与政府之间是委托与代理关系,但是由于政府的地位特殊,考虑问题有时违背其相应职能,造成政府失灵,而且作为委托人的消费者也很难了解政府的行为状况,易产生政府道德风险问题。而且,国外采用的是第三方代理机构来代替政府这一职能,按照市场规律开展经济活动,大大提高了效率与质量,而在我国这种机构很少,市场的功能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四)市场存在产生道德风险的激励成分
市场的参与者,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由于收益多少由市场决定,因此生产者只能从生产成本上下功夫。农民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多数采用高科技方法添加或使用一些价格低的相关替代品。例如:使用添加剂、色素、农药等化学原材料,一方面提高了产量,另一方面降低了成本。此外,在实地进行采访时,农民认为被监管部门查到的概率较小,即使被查到,处罚的力度与利润相比微不足道。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素投入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
(五)销售渠道环节较多,渠道权力失衡
我国的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环节较多,农产品从农民生产开始,要经过储藏、加工、运输和销售等众多环节。这些环节一方面造成政府监管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造成中间商为了获得更多的中间利润,一般会对农产品进行所谓的“深加工”来以次充好。实际上,在市场上买方多数处于劣势地位,这就造成渠道权力失衡,因此很容易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中道德风险的产生。
近年来,食物中毒事件频发,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一系列政策制度约束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解决农产质量安全问题,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和市场共同努力,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另一方面要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道德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道德风险的产生,保障我国农产品市场更好地为百姓生活服务,为其提供安全高质的健康农产品,促进我国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欣.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社会共治[N].农民日报,2015-6-19.
[2]姜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3-12-27.
[3]张华香.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对策[J].北京农业,2015(5).
[4]陈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契约选择:基于关系契约理论的分析框架[J].生产力研究,2014(3).
(责任编辑:乔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