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衔接探析①

2015-11-28 02:54:02韩玉
现代教育管理 2015年5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职业道德道德

韩玉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迫切需要加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衔接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性工程,既体现在强劲的政策诉求上,更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1]本文就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衔接略作探析。

一、现行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衔接概况

教材是课程理念的物化,编制教材文本所涉及的一项基础性、核心性工作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衔接。遵照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以及德育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层次性特点,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从道德的层次性出发,遵循整体性原则,将道德规则教育、道德原则教育和道德理想教育这三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布于不同学段的教材文本中(见表1)。每个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基本不重复,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虽然每个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都包含了规则、原则、理想三个道德层次的要求,但不同的教育阶段侧重点不同。中职的教育重点是原则、规则层面的道德要求,高职的教育重点是理想层面的道德要求。与中职不同,高职道德教育课程内容除“职业道德”部分外,还包括公德和私德部分。从“节次”上看,公德内容多于私德内容,私德以家庭美德为主。

二、现行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衔接视角下课程内容选择有违课程编制的连贯性原则

课程编制的连贯性原则是指从多种观点看课程所具有的精确性和精密性的程度,包括六个维度:一是“序列”。即课程的要素能在多大程度上适应该学科的逻辑顺序及儿童的思维过程发展类型。二是“连贯性”,即发展序列。在某一处所教的某种要素,应同而后所教的一个或数个要素不发生矛盾和冲突。三是“综合”。即课程所拥有的种种要素在多大程度上相互关联。四是“均衡”。即不同课程的各个领域在教学时间上要求保持适当的比例。五是“准确性”。即课程内容根据可供最优利用的资料与儿童的发展阶段,具有多大的准确性。六是“长期效果”[2]。用上述“六个维度”评价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的接续情况发现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连贯性”和“序列性”欠缺。在课程编制中,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着指导作用。根据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的要求,中高职德育目标所包含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但从目标所包含的内容和结构看,高职目标中的内容关涉职业道德教育的描述少,且中高职的目标构成中认知类、情感类课程目标的描述多,技能类、应用类的少,高职与大学课程内容重复,课程目标层次性、类型性体现不明显,不能有效地反映职业教育目的、德育目的的总要求。二是“综合性”和“准确性”方面的问题。从课程内容构成上看,高职阶段增加了“公德”和“私德”部分内容,“大学德育的重点放在私德和公德教育上,正如小学德育重点放在职业道德教育上一样,乃是一种颠覆和浪费”[3],课程编制有违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三是“均衡性”缺失。从道德教育内容的学时看,按照中职德育大纲的规定,中职德育总共138学时,其中“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为32-36学时,而“职业道德”(包括“礼仪”部分)为13学时,约占总学时的9%,高职的“职业道德”所占的学时比例更少,现有学时比例难以呈现职业道德极其丰富的内涵。教材文本对“职业道德”的范畴,如职业纪律、职业责任、职业良心、职业作风等缺乏深入、系统的诠释。虽然枚举了“爱岗敬业”、“诚信”的德目,但由于德目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其价值结构是三维的,即“德目=概念+情境+动机”[4],现行教材内容只重视“德目”的“概念”这一维,忽视了其他两个维度的内容,德目维度的缺损造成了课程内容缺失,课程编制的囊括性欠缺,不仅与职业道德教育即德育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相悖离,而且直接影响到德育课程功能的发挥。四是“长期效果”的弱化。课程内容编制上的问题直接弱化了学科课程的实施效果,以学科课程为主渠道对职校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难以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中高职德育课程处于尴尬境地。

(二)按“学问逻辑”的逻辑体系序化课程内容导致道德能力教育缺位

从微观结构论角度出发,分析每个教育阶段的具体章节内容的序化,大体上是把抽象的概念、原则、规范等道德知识划分为种种逻辑成分,然后对每个成分下定义,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顺序加以叙述,以道德知识的可证实性赋予道德规范、原则以“法”的力量[5]。中高职德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属于典型的学科课程模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学科逻辑体系。

从课程目标的基本构成要素看,德育学科课程在目标上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态度的学与教有别于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德育课程目标的特殊性以及职业教育德育学科课程的特点要求各个教育阶段课程内容要有纵向上的接续,课程内容的组织是螺旋上升式,在目标构成上应侧重“技能”和“应用”目标,以便突出能力的培养。以“目标”为导向序化课程内容,如表1中的“章次”显示,课程内容的组织按照道德的层次性特点由低至高直线式顺序展开,有利于课程内容的纵向衔接。但从每个教育阶段中德育课程单元内容的序化看,主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学问逻辑”而不是“生活逻辑”展开的,这种逻辑顺序无法关照学生的道德经验和道德冲突,影响个体的道德内化和道德能力的形成,削弱了德育课程对学生道德实践的影响力,能力的层次性在课程衔接中也难以体现。

表1 :现行中高职德育课程教材文本中道德教育课程内容概览

续表1

三、加强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衔接的对策

(一)准确定位各个德育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目标”是可操作的,是鉴别职校生道德发展水平的有意义的标准,对课程内容体系衔接起着指导、调控作用。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教育目的、德育目的的总要求,又要考虑具体学校教育的任务和特点。[6]根据职业教育的办学要求,其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职业能力。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设计要从社会用人标准及学习者职业发展要求出发,坚持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相结合的原则,以“四元标准”即职业教育学历标准、国家职业标准、行业用人标准和不同德育阶段学生的道德认知特点为依据,从课程衔接视角准确定位每个学段的学科课程目标,以便体现课程的教育性与职业性的双重特性。

制定课程目标,需要着重从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完善课程目标的内容、结构,以便指导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序化。从课程衔接的视角出发,对每个学段所要达到的道德能力水平进行分析,解构道德能力结构要素,并准确描述道德能力要素所应达到的能力水平,以体现能力培养的层次性。在德育初级阶段,发挥感性思维和经验思维能力,以“规则”的认知为基础,引导和激发个体的道德敏感性,使之了解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形成基本的规范意识和道德品质;在德育的中级阶段,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使之学会运用“原则”调节职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理解道德“原则”,将道德原理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培育道德主体的道德能力和道德自律精神;在德育的高级阶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目标,发展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使其学会将抽象的道德知识与具体的道德事实结合,增长道德智慧,提升精神境界,促进职业道德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的高度统一。服务于德育目的、目标的达成而选择和组织德育内容,能够促进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紧密衔接。

(二)增强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囊括性

职业道德是从业者在特殊的职业生活中形成的,主要用于约束本职业人员,它既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职业化”,也是个体道德品质的“成熟化”。遵循职业道德的特点以及社会职业化要求,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编制应体现囊括性原则,课程内容应包括公共职业道德教育和有专业、岗位针对性的专业伦理教育。从课程内容衔接角度看,高年级的职业道德教育侧重点是专业伦理教育。由于职业道德在形式上,特别是行为准则的表达方式方面,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和多样,客观上要求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应贴近个体未来职业生活实际,以增强其道德实践能力。在以目标定位为依据,从目标中的内容、结构要求选择和序化课程内容突出道德能力培养时,应按能力培养的层次性要求,对能力结构各个要素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准确定位。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以及未来学生职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德目”,并有机组织德目,从价值结构的“三个维度”不同程度地诠释重要德目,按照螺旋上升式序化课程内容结构,以促进德育目标的达成,彰显职业学校德育务实性特点。

加强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不但要促进课程内容衔接,还要以“技能”目标和“应用”目标为导向,促进认知性德育和活动性德育的有机结合,以多种方法促进课程体系衔接,才能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在现有国家课程体系下分专业开发专业伦理教育课程促进课程衔接

职业道德是依据本职业的业务内容、活动条件、交往范围的要求,使从业者更好地履行职业责任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行业性和多样性特点。职业道德的特点要求职业道德教育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具有适合行业、职业要求的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以便使本专业学生尽早了解和掌握该专业的职业道德知识,形成专业道德能力,养成专业自律精神。

当前,我国的德育课程是国家课程,在现有条件下开发专业伦理教育课程,需要国家、学校和教师三方合力推进。从国家层面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积极探索专业伦理理论,以及德育课程开发技术,为不同层面的德育课程开发实践决策提供理论基础。此外,国家应尽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中高职衔接的管理体制,制定中高职贯通的课程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机制。结合职业教育办学评价实践,通过院校评估、示范校建设项目等活动形式,大力推动职业院校深化德育课程改革,鼓励学校通过活动课或选修课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实施专业伦理教育校本课程,促进课程体系衔接建设。国家通过典型示范引领,整体推动德育课程改革。从学校层面看,应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创新育德工作,立德树人,校企深度合作,营造全息式育德氛围。学校应优化德育工作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德育课改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企业调查了解行业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问题。学校通过校外培训、校本培训和自主学习,使教师尽快掌握专业伦理教育理论,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以及对教材的整合处置能力,有效地进行德育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快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彰显职业教育中学科德育育人本色。

[1]周晶,万兴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区域实践与理论反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4,(12):74.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第2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73、275.

[3]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0.

[4]刘次林.论德目与道德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6,(6):33-36.

[5]韩玉.德育的关怀:迈向教师的意义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2.

[6]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6.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职业道德道德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28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8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学习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 05:39:18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