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人人通”的学生个人学习空间及其信息模型*

2015-11-28 05:30:10祝智庭郁晓华管珏琪
中国电化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工具空间资源

祝智庭 ,郁晓华 ,管珏琪 ,黄 沁

(1.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0062;2.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上海 200062)

面向“人人通”的学生个人学习空间及其信息模型*

祝智庭1,2,郁晓华2①,管珏琪2,黄 沁2

(1.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0062;2.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上海 200062)

“人人通”建设的落脚点是要增强或改变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指向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学生个人学习空间(SPLS)的建设是推进“人人通”的关键与重心。SPLS是对电子学档的发展与衍生。在网络学习空间连续统分析框架下,SPLS的空间结构应该比较松散,空间中数据的公开与私有与否应由学生自控,而且能在应用场景上有效贯通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实现个人学习全景的一站式进入;在“通”与“达”的落实上,通过数据与资源的有机融通与协作可有效支持学生个体学习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作为“人人通”标准规范系列之一,SPLS的信息模型由学生、资源、工具、活动、关系和情境6个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应用此模型,Sakai、百度云、QQ空间、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AiSchool云课堂、世界大学城、人人通移动教育云平台5类共7个典型平台案例被加以了分析比较,较为系统展现了当前“人人通”建设的现状和不足,比如仍然侧重以教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意愿和能动性没能得到很好支持,工具的发展相对滞后,无法支持空间的自由选择和灵活配置,空间数据汇通与服务贯通还比较薄弱,使得活动内外、空间内外的联通受限。

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个人学习空间;信息模型 ;技术标准

一、引言

“三通两平台”是我国“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建设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自2012年提出以来,“三通工程”成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其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下简称“人人通”)定位于个性化学习服务层,是“三通工程”建设的目标终点,是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的未来发展方向。《美国教育技术规划2010》提出的技术赋能学习模型中,强调利用技术为学生构筑强大的、开放的和自适应的“连通小世界”,最大限度地促进知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1]。我国的“人人通”建设具有相似的愿景,基于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将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这样一个促进其个性化学习、丰富其学习经验的连通环境。

当前国内有关“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的研究,以介绍基于“世界大学城”的湖南职教与临沭县应用经验为主,谈及网络学习空间在教学与管理方面的应用。此外,王世曾[2]、黄利华等[3]分别介绍了基于网络教研备课平台的教师个人空间、基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班级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吴忠良等[4]、毕家娟等[5]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分别提出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个人学习空间概念模型。而有关“人人通”的系统分析,张世明等[6]提出一种上海基础教育“人人通”的建设目标与体系;祝智庭等[7]提出“人人通”建设的一般框架。在实践层面,自教育部2013年4月发布《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年度任务指标(指导性)(征求意见稿)》以来,各省市以该指标为参考,积极落实“三通工程”建设。各类面向“人人通”的教育产品也逐渐涌现,如湖南天天向上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开发“人人通移动教育云平台”。然而现有实践对“人人通”建设内涵理解不一,也未形成统一的技术规范,成果辐射效应有限。

为确保“人人通”建设合理、有序开展,制定统一标准规范是保障。为此,2013年5月笔者所在团队提交“关于制定‘网络空间人人通’技术标准规范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尽快开展“人人通”建设规范前瞻性研究工作。随后在“人人通”建设框架[8]指导下,通过征集关于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情况案例、召开研讨会等方式确立“网络学习空间标准体系建设框架”,并在2014年11月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确定标准研究内容,包括:网络学习空间通用规范(体系框架、标准术语、标准引用族谱等)、网络学习空间结构规范(空间的信息模型及相关数据定义等)、网络学习空间功能规范(空间的功能结构和服务配置)、网络学习空间数据治理规范(数据梳理、数据存档、数据增值规范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指标体系(空间结构及服务性能、接入环境、用户能力等)。

本文研究为其中网络学习空间结构规范研制工作的一部分。根据角色实体的不同,网络学习空间可划分为机构空间、班级空间、教师空间、学生空间等。“人人通”建设的落脚点是要增强或改变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指向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个人学习空间(Student’s Personal Learning Space,以下简称SPLS)的建设是推进“人人通”的重心与关键。本文将以SPLS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建设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其信息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现有相关产品进行分析,旨在为SPLS的建设提供参考与指导。

二、SPLS建设内涵

从数字学习环境发展演变来看,个人学习空间(PLS)现已成为数字学习环境设计新焦点[9]。我们对于SPLS的理解是,它是由学生个人控制的协调教与学活动、贯通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的第三方空间环境,是“人人通”建设的核心要件。对SPLS建设的内涵,可从电子学档的发展、网络学习空间连续统思维以及“通”“达”落实三个维度加以理解。

(一)对电子学档的发展与衍生

早期学习平台(如Moodle、Sakai)上通常会设置个人空间(或个人中心)一类的功能模块来汇集学习者个体的学习信息与资源,可以说是早期电子学档的雏形。回顾电子学档的发展,从作为记录教与学过程的工具,到反思和评价的工具,再到专家或职业发展计划、自我发展工具[10],经历了多个阶段,功能应用不断拓展。当前阶段,电子学档的建设强调基于内容数据的协商式应用服务。以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提出的电子学档引擎(e-Portfolio Engine)概念[11]为例,它从技术层面将电子学档引申为一种应用,能够通过不同服务(如评价服务、个人发展服务等)将学习者个体的学习过程整合起来。如图1所示,电子学档引擎(中间区域)管理服务(右侧区域)提供的数据,同时向服务提供需要的数据;而左侧区域则用于存储数据;服务之间数据交换类型和存储数据的类型由电子学档引擎指定。将电子学档引擎的理念移植到SPLS,即可实现学生个体不同情境下不同学习活动(数据)的整合,使得学习更具个性化。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管控可实现个体面向不同“观众”的多样化呈现。这种思路也为信息模型设计中的信息分类与面向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的(活动)服务之间的连接提供参考。

图1 JISC电子学档引擎

(二)从连续统视角分析空间的结构与服务

网络学习空间是经过专门设计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构建的支持学习发生的虚拟空间[12]。该虚拟空间基于一定的学习支撑服务平台,为每个学习者提供私有的和个性化的个人学习空间以及承担公共服务功能的公共学习空间[13]。基于连续统思维,可从多个角度审视网络学习空间。已有研究[14]从学习文化(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资源形态(静态资源—动态资源)和应用场合(非正规学习—正规学习)三个正交维度提出网络学习空间的分类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增加了空间的结构形态(结构松散—结构固定,即空间内配置工具是否支持灵活更改)、数据的公开层次(数据私有—数据公开,即共享权限的划分情况)、教育业务的个性化(个性化—共性、均码,即空间提供的教学功能对个性化的支持情况)三个维度,构成如图2所示的网络学习空间连续统思维,以更好指向空间结构与服务架构以个体为中心的建设理念。在该连续统中,构建的不同网络学习空间均可找准相应的位置,既而形成不同学习文化取向的、适用于不同学习场景的、具有不同结构形态与资源形态、支持不同程度的数据共享与个性化教与学的虚拟学习空间。

图2 网络学习空间的连续统思维

在网络学习空间连续统分析框架下,SPLS在服务理念上既可以支持个人主义的学习文化倾向(允许学生展现个人学习意愿和兴趣爱好),也可以与体现集体主义文化的社会学习平台对接;空间由学生个人控制和使用,但学生在拥有学习管理权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教师”所管理,感受到“教师”的控制力。在结构形态上,SPLS结构松散,支持学生个体根据需要对空间内配置工具的灵活调整和自由组合;在资源形态上,SPLS中的学习内容支持学生的自主创建和个性化建设,多为随着学生学习的进展而不断产生的生成性资源;在公开层次上,SPLS中数据的公开与私有与否应允许学生自主管控;在教育业务上,学生可随时随地借由SPLS获取个性化学习,在应用场景上有效贯通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实现个人学习全景的一站式进入。

(三)“通”与“达”的落实与体现

在已有的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实践探索中,不管是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基于学习空间的个性化资源的推送,还是湖南省基于“世界大学城”网络服务平台的课程教学与教学质量管理,“人人通”强调空间建设的同时更强调应用的开展。笔者曾从“通”(建设层)和“达”(应用实现层)两个层面阐释“人人通”的建设内涵[15]。即在接入畅通(接入网络、接入载体等)、使用畅通(支持服务、用户能力等)的前提条件下,通过数据汇通(个体相关数据的统一管理)、信息沟通(个体与教师、同伴之间的交互)、资源融通(可获取所需的内容与工具,且内容语义关联、工具使用关联)、服务贯通(整合与个体业务相关的跨平台系统),达成知识建构、个性发展及集体智慧发展。

“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需要联通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社会。SPLS的建设需要方便实现学生个体与机构、他人网络空间的连通与交流,通过不断优化内外网络,联合各方力量促进个体的发展。在这样的内外连通环境下,数据和资源在SPLS中有机融通与协作,再辅以学习支架和服务管理等工具的使用,从而有效支持学生个体学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实现。而以上电子学档引擎的理念为SPLS中的数据融通提供了借鉴思路。

三、SPLS信息模型

信息模型可有效刻画系统的数据构成和功能需求。构建SPLS信息模型,可从实践层面有效指导SPLS的数据定义和功能架构,明确SPLS在“人人通”范畴下与相关实体和周边环境的关联。在明确SPLS建设内涵的基础上,以下将进一步分析SPLS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的关键属性,进而提出SPLS的信息模型。

(一)SPLS构成要素

活动理论试图建立理解和分析人类活动的一般性框架,为SPLS构成要素分析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活动理论最早由维果斯基提出,产生了“中介”的概念并建立起由主体、客体和起中介作用的制品/工具等构成的基本活动结构;随后列昂捷夫突破以上仅关注个体活动的局限,进一步扩展到集体活动系统。而后恩格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包含主体、客体、工具、共同体、规则与分工6个要素的活动系统[16]。20世纪70年代,活动理论的多样化应用开始出现。基于活动理论,在SPLS建设内涵认识的基础上,本文提出SPLS的构成要素包括:学生、资源、工具、活动、关系和情境。

1.学生(主体):主体是活动中的个体或小组。SPLS中的主体就是空间的所有者,即学生个体。他们是SPLS中活动的主动发起者和参与者,也是空间的管控者。

2.资源(客体):客体是主体的操作对象。在SPLS中表现为多样化、多种来源的学习资源,它们是主体开展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

3.工具:工具是主体应用加工客体的中介。在SPLS中,是用来帮助学生管理自身学习与空间的工具集合,也是主体开展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

4.关系(共同体,分工):共同体是活动中参与个体和小组的集合,在SPLS中由主体在活动过程中与其他个体或组织发生的特定关系集加以标识;分工是共同体内成员的不同角色分配和任务分工,在SPLS中则由主体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对其周边关系的管理与协调进行体现。

5.活动:活动是主体与共同体在一定分工下对客体的作用过程。SPLS中表现为学生与他人(构成一定的关系)应用资源和工具开展学习的过程。活动的开展需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活动阶段目标、成效评价规则等。规则的制订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分。一般而言,正规学习的规则要求比非正规学习要严谨细致。

6.情境:任何活动都具有情境性,情境蕴含着活动的目标及开展条件。情境是可用于表征实体情形的任何信息[17]。情境的适配是SPLS个性化和智能化服务支持的重要表征。

根据以上构成要素,可将SPLS中的学习抽象描述为:在情境适配下,学生借助资源和工具,通过关系的组织与协调,在特定目标导向下和特定服务支持下开展活动的过程。

(二)SPLS信息模型框架

整理SPLS各要素间的关系可形成如图3所示的SPLS信息描述框架。各要素及彼此间的关系逻辑从某种程度上展现了SPLS建设内涵。

1.学生

学生个人档案数据确立了其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特有身份。已有的《CELTS-11 学习者模型》《CELTS-12 电子学档》《IMS Learner Information Package Specification》均对学习者信息或学习者学习档案信息进行了描述,为本部分信息描述提供了参考。SPLS中的学生信息包括创建个人在线身份的基本信息以及记录在线学习过程的学习记录。其中基本信息用于描述个人学习空间的所有者,以下列举主要的描述内容包括:

标识:是个人学习空间所有者身份的标识信息。这类信息一般与学习过程没有直接联系,部分信息属于个人隐私,取决于个人对信息的权限管理。

图3 SPLS信息描述框架

兴趣与偏好:是学生个体对待特定资源与环境的偏向信息。这些信息可很好促进人机交互或个性化服务的优化。

能力:是对学生已获得能力的描述信息。这些信息可较好协助SPLS实现针对性内容与服务的推送。

学习记录:包括学生在SPLS上的一切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学习记录是否公开即公开程度取决于学生的权限管理。根据记录内容的不同,学习记录包括:

活动类数据:是学生在SPLS中的活动经历信息,由学习活动序列记录构成。对其描述需要包括活动标识、学生标识、活动名称、活动类型、活动描述、活动开始时间和活动结束时间等信息。

结果类数据:是学习者在SPLS中参与学习活动后产生的数据,包括任何可以以电子形式存储或参考的内容。该数据的定义可参考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中“关系”和“资源”的要求。

分析类数据:是根据学生学习分析模型,对学生在SPLS中产生的活动类数据、结果类数据分析后所产生的阶段性对学生学习态度、成效等各方面的诊断性报告。

2.资源

资源是学生需要学习的、能够学习的承载在不管何种载体上的知识或技能的集合,对资源的描述可参考IEEE LOM元数据。SPLS中对资源的描述重点在于:有哪些资源、从哪来、如何获取、如何关联等以突显资源融通的建设内涵。资源按媒体类型分,有文档、图片、视频、音乐、外部链接等;按学习功能分,有教材、课件、试卷/练习、案例等;按创建主体的不同,资源可由个体创建,可汲取自教师/同伴/学习共同体,可通过搜索引擎、访问资源库、共享同伴资源等途径获取,也可与同伴合作共建资源,如表1所示。SPLS中资源的创建需充分体现主体的多样性以及学生的主体性。按来源渠道,资源可来自平台内,也可在平台外;按资源的共享方式,包含私有(仅个人独立所有,未发布共享)、小组(资源向关系网络中的节点成员公开,根据关系强弱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公开程度)、公开三种(如表2所示),共享方式的不同体现了学生对资源的自主管理。对于资源的语义关联,则可通过资源的适用对象、知识点等进行描述,亦是情境信息中的一部分。

表1 资源来源

表2 资源共享方式

3.工具

工具是SPLS中支持空间教学和管理的服务功能模块,是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基础。工具种类的不同意味着用户角色的不同,而种类的数量意味着空间技术特性的高低等级。工具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资源,也可参考资源的描述。此外,SPLS中对工具的描述重点在于:有哪些工具,从哪来,作何使用,使用权限如何。按工具的功能不同,可主要分为管理工具与学习工具两大类。其中管理工具有计划与组织类、收集与感知类、联通与互动类、评价与反思类[18];学习工具则可分为学科工具和通用工具两类。从工具的来源看,有系统内部配置的工具和动态获取的工具两类;其中动态获取的工具可以是个体的主动获取,也可是学生在系统推送基础上的自主选择,也可来自教师/同伴/学习共同体的推荐与共享。从工具的操作权限看,个体对系统内部配置的工具仅有使用权限,而对动态获取的工具既有使用权限,也有管理权限(如表3所示),决定着空间的功能服务架构形态。

表3 工具创建方式

续表3

4.活动

活动是学习空间内连通内外学习网络的途径,实现不同来源学习活动的汇聚。SPLS中的活动在一定的资源与工具支持下发生,根据创建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内部学习活动与外部学习活动(即第三方活动)。内部学习活动将配合平台内的资源、工具的应用,借助关系的调节作用实现。活动开展过程中可在学习活动支架模板(如协作学习,提供支持其开展的聊天、讨论工具的配置)的引导下展开。学生参与的活动可自建(主动发起)、共建(共同发起)、参与(他人发起)和关联。外部学习活动的发生将以Widget或链接方式体现,即通过Widget或链接让学生获取相应的服务开展活动。内外活动及其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将通过电子学档引擎的作用得以记录和管理。根据活动应用的教学方式的不同,有知识传授型、人际互动型及意义建构型。对应不同类型的活动,将有不同的学习步骤设计,相应地需要不同的工具配置,呈现出不同的信息架构。

5.关系

关系是描述个体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与其他个体、组织之间关系的信息。“连接”是SPLS中“通”“达”的基础,关系影响着空间的管理与共享权限。关系具有强弱之分,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弱关系的强势”(Strength of Weak Tie)假设[19]。关系的强弱决定取决于个体在真实世界的社会关系。一般而言,个体与教师、同伴、家长等建有较高强度的连接关系,个体对这种强关系具有较弱的管理权限;而通过个人兴趣、参与协作活动等,个体可与潜在连接对象建立弱联系。弱关系链的形成,既可由个体主动建立,也可由好友关注、强关系链推荐建立,也可由系统自动推荐产生。弱关系的建立,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权。通过强弱关系的连接可形成不同的关系结构,比如学校、班级、家庭等实体结构和兴趣小组、学习社区等虚拟结构。

6.情境

情境信息记录了学习活动开展的背景和条件,情境信息的有效利用将有助于学习资源与工具的推荐以及个性化学习的服务支持。参考IMS学习设计规范中对学习系统中主要实体对象的描述,对情境信息的描述涉及学习者、学习资源、领域知识、学习环境等[20]。但在SPLS中,更为强调学习活动开展的条件环境信息,比如学生接入学习空间时所采用的装备信息以及当时所处的地点、时间等信息都属于这部分。以装备信息为例,它包括设备的操作系统、屏幕尺寸、屏幕分辨率等。不同装备将影响资源媒体支持格式、资源内容显示适应等因素,直接影响个体基于个人学习空间开展学习活动的感受与体验。

(三)SPLS信息模型的参考标准

为保证SPLS信息模型的科学性与普适性,以上SPLS信息描述框架内所涉及要素信息的具体定义需要在已有标准参考下完成。国内外已发布的可借鉴的相关标准的归纳和梳理,如表4所示。

表4 SPLS信息定义的参考标准

四、SPLS信息模型框架的应用

SPLS信息模型揭示了“人人通”下学生个人学习空间建设的内容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联逻辑。下面内容将应用此模型对部分成熟学习平台的个人空间和当前产生的一些与“人人通”具有相似理念的产品展开对比分析研究,以进一步具象化SPLS的建设内涵,同时对当前“人人通”建设现状加以审视和评价。

(一)分析案例的选取

“人人通”打造个性化学习服务的核心宗旨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教育信息化历来的发展建设都会有所涉及。为实现学生学习全景的全覆盖,从正式学习到非正式学习,从课程学习到社会生活,同时结合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注焦点和建设热点,本文精心选取了如下5类共7个典型平台案例。

1.经典的正式学习平台——Sakai

Sakai平台是一个自由、开源的在线协作和学习管理平台,是正式学习环境的典型代表。国内外高校广泛运用其开展网上课程教学和管理活动,虽然师生的大量教学活动是通过课程空间完成的,但平台仍然为师生个体分别提供了个人空间。

2.流行的非正式学习平台——百度云、QQ空间

百度云和QQ空间是当下学生使用频率非常高的社会性平台,它们以个体为中心提供功能与服务。在应用中,百度云侧重于资源的存储与共享,而QQ空间则侧重于社交与分享,两者可作为非正式学习环境的代表。

3.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代表产品——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教育部全面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而建立的服务平台。它针对不同学科、年级、知识点等,汇集了大量精品学习资源。平台围绕资源的使用开设个人中心,打造在线学习环境,可作为侧重资源应用的学习平台代表。

4.电子书包建设的代表产品——AiSchool云课堂

天闻数媒开发的AiSchool云课堂作为其电子书包终端产品的配合教与学平台,聚合精准丰富的数字化内容,通过多种学科工具、测评工具、统计工具等手段,实现了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产品为教师与学生打造的教学云空间,可作为是侧重终端应用的学习平台代表。

5.“人人通”建设的代表产品——世界大学城、人人通移动教育云平台

世界大学城和人人通移动教育云平台都是响应“人人通”的建设需求而设计开发的产品的典型代表。基于对“人人通”思想的不同诠释,两者形成不同建设路线,但也存在不少相似之处。世界大学城为学习者提供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允许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认知、策略来设计自己的个人学习空间。人人通移动教育云平台则通过云平台支撑技术可支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机构轻松建设实名制学生网络学习空间。

(二)案例分析设计

基于前面所提出的SPLS信息模型框架,对所选取的7个案例从模型的6个构成要素展开分析,分析规则与评价标准如下:

学生:初步了解7个案例均支持学生基本信息的管理,因此此处分析侧重考察空间是否保存学生电子学档中的学习记录类数据及其所属类型,并依据数据细节的饱满度以及提供的操作功用(比如检索、统计、分析等)评判其支持的强弱。

资源:目前大多数平台都能支持多种媒体类型和不同教学用途的资源,因此此处分析关注于空间资源来源渠道的多样性以及是否提供共建共享方式和推荐。

工具:工具的丰富性以及选取配置的权限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空间支持个体自主学习和管理的性能优劣,因此此处分析将从这两点展开并分别从提供工具的品种数量以及是否提供工具集的自由选择和自主组合来评判其支持的强弱。

活动:活动是空间运作的重要载体,连通的空间可构建学生一站式的学习全景。此处分析内部活动主要是考察案例是否支持学生的自发性非正式学习活动,而对于外部活动主要是考察空间连通第三方学习网络的能力。

关系:空间中关系的建立反映着学生的自治权,尤其是在弱关系上。此处分析考察空间是否既能匹配真实世界中的实体结构从而契合正规学习的需要,又能支持个体在非正式学习情境下弱关系的建立及管理。

情境:多终端以及泛在学习背景下,情境适配对空间建设的重要性越发突出。此处分析主要关注空间界面对不同终端的适配情况。

具体分析时,Sakai、百度云、QQ空间、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世界大学城均通过注册展开试用;AiSchool云课堂和人人通移动教育云平台虽不对外提供注册,但通过沟通得到产品公司的支持,提供了试用账号。最后得到如表5所示的分析数据。

(三)案例分析结果

如表5所示,我们不难分析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1.大部分平台对学生学习的记录尚停留在“活动类”“结果类”等表面数据的记录上,虽也有部分平台开始对“分析类”学习记录加以关注,比如天闻Aischool(如图4所示)等,但对应的管理服务功能还比较薄弱,更不用说基于此类数据为学生提供报告或建议等。

表5 基于SPLS信息模型的案例分析

图4 Aischool课堂分析

2.7类学习空间内的资源类型均非常丰富,开始注重起优质资源的推荐与个性化推送,也都支持平台内外资源的兼用,强调用户的自建与共建,实现分享,但对于自身提供资源中心的平台,它们更为强调内部资源的应用,比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如图5所示)等。

图5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空间中的资源

3.空间提供的工具类型与其服务目标密切相关,比如作为社交平台的QQ空间提供了大量社交与娱乐类工具,相对学习类的较少;但不管哪类空间,在支持学生反思与评价类方面的工具都是比较缺乏的。同时,几乎所有空间对工具的分类都不够清晰,且缺乏有效的推荐机制,使得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空间内的工具进行自由选择和灵活配置,而且大部分空间在工具的融合界面上也缺乏有力的表现手段。

4.总体而言,大部分空间在活动的学生自建方面以及连通平台外学习活动方面的支持力度都还非常弱。学生在空间内的活动以参加教师的课堂或一些公开的兴趣小组或学习社区为主,学生在非正式学习方面的潜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也缺乏有效的模板支架协助学生自发性活动的建立。在连通外部活动上,已有的做法侧重于简单提供活动的链接,非常简陋,离贯通与整合的距离存在较大距离。

5.对于空间内关系的建立,现有平台主要有两类做法:一是直接遵守“人人通”所要求的实名制,反映真实世界的教学关系;另一类则提供虚与实的兼容。对于前者,空间内的活动实质就是现实学习活动的拓展与延伸。

6.大多数平台对于空间的情境适配性还没很好关注起来。在最为简单的设备适配提供移动APP方面,也还有一部分平台没有跟上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

(四)基于SPLS信息模型的“人人通”发展现状评论

SPLS信息模型为我们指导和评判“人人通”下学生个人学习空间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标准,基于SPLS的建设内涵,我们不难对当前个人学习空间的建设现状做出如下评论:

1.当前“人人通”下学生个人学习空间的建设仍然侧重以教为中心的理念,意图拟合真实学校和课堂的教与学活动,即使是学生的学习空间,仍然较大程度受到教师的掌控。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并未得到很有效地发挥,尤其体现活动的选择与创设方面。平台提供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活动无论数量和品种都不是很多,更不用说提供活动支架支持学生自发性学习活动的建立,比如开设知识论坛、兴趣小组、学习社区等。虽然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记录与分析已引发了大部分平台的关注,它们也开发相关的功能服务,但大多数工作落脚于对教师和学校的报告与咨询,反而忽略了对学生本人的反馈与建议。

2.资源和工具是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尤其是后者,是支持学生开展自发性非正式学习必不可少的助力,但当前“人人通”下学生个人学习空间建设中工具得到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如资源。真正能服务于教与学活动的工具并不多,尤其缺乏优质的学科领域工具,工具种类细分的层次也不够。此外,大多数平台工具的配置也相对固定,学生无法自由选择或者只能在有限范围内进行调整。因此,在资源的推荐与推送服务日趋完善的良好发展势头下,要想真正实现“人人通”服务于学生个体的目标,当前工具的发展滞后从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了“人人通”进一步建设的瓶颈。

3.“通”“达”是“人人通”建设的经络。虽然当前“人人通”下学生个人学习空间的建设,大部分平台都能实现个体与教师、学校、教育行政机构之间以及平台内外的信息沟通和资源融通,但在数据汇通与服务贯通上还较为欠缺。大多数平台仅仅只是对登录浏览、资源发布、活动参与等行为进行了简单的记录与频率统计,大量的学习记录没有被很好加以描述与保存,情境信息缺失,而且空间也缺乏统一的数据管理中心,就更别提将SPLS中各类构成要素的数据汇集后的学习分析及决策支持了。“人人通”在实现一站式学习门户的打造上,需要打破平台系统之间的界限,实现跨平台的业务往来,但这一目标在当前的建设环境下由于各方利益的博弈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

五、总结与展望

“人人通”的理念在经历面世时的热捧之后,已逐步进入冷思考阶段。何为通?为何通?通什么?怎样通?通如何?虽然在现有的建设中,不同的诠释下塑造了学习空间的不同技术形态和表现形式,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实践着“人人通”的愿景,但要能真正支撑起“人人通”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终极目标,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也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来保障成效、形成共力。本文作为“人人通”建设标准系列之一,围绕空间的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的关系逻辑,建构了学生个人学习空间的信息模型,包含学生、资源、工具、活动、关系、情境6个部分,并探讨了各部分的建设内涵。接着,应用该模型对现有实践的代表产品展开分析比较,从一定程度上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当前“人人通”建设的现状:仍然侧重以教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意愿和能动性没能很好得到支持;工具的发展相对滞后,缺乏优质学科领域工具,细分层次不够,无法支持空间内的自由选择和灵活配置;空间数据汇通与服务贯通还很薄弱,也缺乏统一的数据管理中心,使得活动内外、空间内外的联通受限,难以很好支持后续的学习分析及决策支持等。这些不足正好就是“人人通”今后进一步建设潜在可行的发展方向。

[1]祝智庭,贺斌.解析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 2010》[J].中国电化教育,2011,(6):16-21.

[2]王世曾.基于网络教研备课平台的教师个人空间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140-142.

[3]黄利华,周益发,陈学军.班班通背景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4,(3):86-90.

[4]吴忠良,赵磊.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21-126.

[5]毕家娟,杨现民.联通主义视角下的个人学习空间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4,(8):48-54.

[6]张世明,徐和祥,钱冬明等.云架构模式下“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体系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30-39.

[7][8][13][15]祝智庭,管珏琪.“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7.

[9]祝智庭,管珏琪,刘俊.个人学习空间:数字学习环境设计新焦点[J].中国电化教育,2013,(3):1-6.

[10][14]Barrett,H..Electronic Portfolio Development[DB/OL].http://electronicportfolios.com/portfolios/SUNRAYhandoutsbw.pdf,2015-6-2.

[11]JISC.Defining an e-Portfolio Engine for Personal Learning Space[DB/OL].http://www.nottingham.ac.uk/ciepd/documents/leap2a/annex-6.pdf,2015-6-2.

[12]贺斌,薛耀锋.网络学习空间的建构——教育信息化思维与实践的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4):84-95.

[16]Engeström,Y..Learning by Expanding:An Activity-Theoretical Approach to Developmental Research[M].Helsinki:Orienta-Konsultit Oy,1987.

[17]Dey A K.Understanding and using context[J].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2001,5(1):4-7.

[18]郁晓华.个人学习环境设计视角下自主学习的建模与实现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19]Granovetter,M S.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A Network Theory Revisited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3,(1):201-233.

[20]IMS.IMS Learning Design Information Model[DB/OL].http://www.imsglobal.org/learningdesign/ldv1p0/imsld_infov1p0.html,2015-6-2.

祝智庭: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理论、教育信息化系统架构与技术标准、网络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技术文化等(ztzhu@dec.ecnu.edu.cn)。

郁晓华: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与学、学习技术系统设计与开发、个人学习环境设计开发、学习分析与可视化(xhyu@deit.ecnu.edu.cn)。

管珏琪: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学习环境设计、数字化学习评价(jqguan@dec.ecnu.edu.cn)。

黄沁: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学习环境设计。

2015年6月19日

责任编辑:赵兴龙

An Information Model of Student’s Personal Learning Space for the“All-Connected” Project

Zhu Zhiting1,2,Yu Xiaohua2,Guan Jueqi2,Huang Qin2
(1.Shanghai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Digital Education Equipments,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All-Connected” project i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outcomes of students,and fi nally promote their individual development.Therefore,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Personal Learning Space(SPLS) is the key point of the project.SPLS is a kind of derivatives of e-Portfolio.From the aspect of continuum analysis framework of learning network,the space structure of SPLS should be relatively loose,the data in the space is open or private should be controlled by students themselves,and formal learning and non-formal learning can be effectively connected in the space,thus to achieve one-stop access of personal panoramic learning.A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ot;link upquot; and quot; connection”,the space can effectively support diversity and individuality of individual learning with the organic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of data and resources.As one of the quot;All-Connectedquot; standard series,the information model of SPLS is composed of six elements,including students,resources,tools,activities,relationships and contexts,and every element is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Using this model,fi ve category and overall seven typical platform cases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which are Sakai,Baidu Cloud,QQ space,the N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 Public Service Platform,AiSchool Cloud Classroom,World University City and All-Connected Mobile Education Cloud Platform.The results systematically show the current status and insuf fi cient of quot;All-Connectedquot; project.For example,the building of“All-Connected” is still focusing on teaching-center,students’ will and initiative cannot play well; the development of tools is relative lagging and can’t support free choice and fl exible con fi guration of space; the communication of data and services is still too weak that the connec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 activities,interior and exterior spaces is limited.

All-Connected Project; Learning Network; Personal Learning Space; Information Model; Technology Standards

G434

A

1006—9860(2015)08—0001—09

* 本文受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度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学术团队建设基金项目“‘人人通’下个人学习空间的建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4-05)资助。

① 郁晓华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工具空间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空间是什么?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创享空间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巧用”工具
读者(2017年18期)2017-08-29 21:22:03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QQ空间那点事
学与玩(2009年6期)2009-07-03 09: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