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参军机遇与变革——充分认清融合时代价值

2015-11-28 03:19装备学院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研究中心
中国军转民 2015年6期
关键词:民用强军军民

■ 装备学院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研究中心

民企参军机遇与变革——充分认清融合时代价值

■ 装备学院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研究中心

当前,我国武器装备建设正处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建设速度的换挡期、制度改革的过渡期、方式革命的酝酿期,装备建设任务异常繁重,军民融合机遇历史难求,民企参军改革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这样紧迫、这样重要。新形势下,推动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高度,充分认清时代价值,科学判明历史方位,找准战略发展基点,主动破解矛盾问题,积极探索方式方法,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

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军民融合战略的核心领域,是强装强军的必由之路,是富国强军的战略之要。推动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海纳百川地吸纳利用先进民用技术,把武器装备建设深深植根于国家工业基础之中。当前,我国武器装备建设正处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建设速度的换挡期、制度改革的过渡期、方式革命的酝酿期,装备建设任务异常繁重,军民融合机遇历史难求,民企参军改革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这样紧迫、这样重要。新形势下,推动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高度,充分认清时代价值,科学判明历史方位,找准战略发展基点,主动破解矛盾问题,积极探索方式方法,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

(一)思想观念的一场重大变革

思想僵化是最顽固的束缚,思想解放是最根本的解放。实践证明,落后思想观念是改革首要障碍,什么时候思想解放了,什么时候改革就能水到渠成;什么时候思想封闭保守,什么时候改革就步履蹒跚。现阶段,我们不仅要看到部分技术能力上的“时代差”,更要看到思想观念上的“时代差”。深化军民融合改革,首要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凝聚共识。

1.解放“军工特殊论”思想

“军工特殊论”,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观念上的“遗产”[1],至今仍深层次潜移默化地影响制约着武器装备创新发展。过去几十年中,武器装备建设依靠军工企业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无形中我们形成了“军工姓军不姓民”、“民营企业不能干军品”的狭隘认识,致使行业规模盲目扩张,军工保护普遍存在,民企参军壁垒重重。一是限制性法规仍在生效。《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私营企业不得从事军工、金融业的生产经营”。《个人独资法》和《合伙企业法》,也均不同程度地对私营企业等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构成了直接或间接限制。虽然近几年国务院先后两次下发“非公经济36条”,明确鼓励与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军工等垄断行业,但是由于上述法规的存在以及历史形成的思维观念影响等,民营企业参军也只是一个“美丽的画卷”。二是政策层面歧视对待。现行军工财税政策均按企业军工、民用的“身份”制定,民企从事装备科研生产面临着不公平的投资税收政策待遇,致使军工体系内,不干军品也是“军工”;不在该体系内,干军品也不能享受有关待遇,难以形成真正的公平竞争环境。三是管理层面内外有别。现行军工管理体制下,军工企业为追求自身产值最大化,常常肥水不流外人田,热衷于搞内部配套加工,人为地把优势民企排挤在外,行业垄断与自我封闭不但未被打破,反而有强化的趋势,民企参军面临着“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等多重障碍。推动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军政企各相关部门必须勇敢地摒弃“军工特殊论”这个遗产,拆除军民之间思想围墙,确立“大国防”观念,统筹民营企业与军工企业“两支队伍”、“两种能力”,共同为装备建设服务。

2.转变“怕出乱子不敢改”观念

目前,受“军工特殊论”影响,军方对于民企参军也存在一些顾虑,主要表现为“四种担心”:一是担心装备质量难保证。质量是装备建设的“命根子”。民营企业具有追求利润的天然偏好,且质量管理体系不同于军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加之缺乏长期积淀的军工质量文化,装备质量恐难有效保证。有的同志感到,在长期的装备科研订货实践中,对传统军工企业的质量监管体系心中有数,而对民营企业的质量把关手段心里没底,因此担心究责,缩手缩脚,不敢迈步。二是担心涉密风险难防范。民营企业参与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装备秘密管理对象、方式、手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有的同志担心,信息互通会扩大失密渠道,资源共享会拓宽知密范围,深度融合会增加控密难度,失泄密风险会与融合程度呈现出正相关态势。三是担心任务协调难顺畅。近年来,随着装备采购形势不断变化、应急任务不断增加,军企之间临时性协调工作量越来越大。有的同志认为,民营企业缺乏主管部门,不像军工企业有集团公司和国防科工部门主管,担心关键时候“不听招呼,用不顺手”,影响计划任务完成。四是担心民企状态不稳定。装备科研生产需要相对稳定的供给渠道和生产能力,装备不退役,供给渠道就不能断档,生产能力就不能转移。有的同志觉得,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容易出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的现象,一旦其退场转产,就可能会对完成装备订货与保障任务造成影响。推动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转变“怕出乱子不敢改”观念,着力化解民参军风险,健全监管防范机制,有效利用民企资源力量,着力提高装备建设质量效益。

3.凝聚“做好大文章”的共识

深化军民融合改革,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的决策部署上来,防止和克服“嘴上无杂音,心里有问号”的现象。正如习主席所强调那样,“思想不解放,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2]。一要澄清“军工行业用途特殊而不是资源配置方式特殊”的认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遵循技术创新规律和国防经济规律,盘活军用和民用两种资源,自觉将装备建设融入到国家工业体系之中。二要澄清“民参军风险在于监管而不在所有制”认识,即使是国有军工企业,如果管理松懈,缺乏必要的监管,涉密与质量安全事件同样会发生。三要澄清“条件不成熟不能改”的认识,须知发展机遇是无法储存的,更不会坐等条件成熟,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积极营造民参军的政策环境,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同心协力把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作精彩。

(二)建设方式的一场重大革命

方式决定成败。武器装备采用什么方式,从根本上决定着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乃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民技军用,是新形势下武器装备建设方式的一场革命。习主席曾深刻指出:“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必须吸纳和利用民用先进技术,海纳百川,不要自我封闭、作茧自缚。”推动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转变单纯依靠军工企业或军事技术的发展路子,必须毫不动摇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加快走出民技军用的军民融合发展路子。

1.民技军用是信息时代装备建设的发展潮流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赢,逆之则败。在过去工业时代相当长时间内,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都首先孕育并运用于军事领域。可以说,战争和军备竞赛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3]。如“曼哈顿工程”“阿波罗计划”“星球大战计划”“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等,无不是发端于军事领域,并带动民用计算机、通信网络、航空航天、核工业等高新领域技术迅猛发展。然而,到信息时代的今天,这一“军转民用”技术创新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随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发展和世界新军事革命深入推进,如今军民之间的技术界限更加模糊,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武器装备建设对民用客机的依赖性空前增强,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高新技术领域,很难分清哪些是军用技术哪些是民用技术,两者在核心和本质上出现了趋同的发展趋势。据统计,85%的现代军事核心技术,同时是民用关键技术;80%以上的民用关键技术,同样可以直接运用于军事目的。从技术创新方面看,随着高新技术迅猛发展,许多军事上至关重要的技术,均是由民用市场推动,如电子、信息软件、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均是率先在民用领域得到突破和运用,其成熟性、可靠性、完备性远远超过传统军工部门。因此,借用民用成熟高新技术来发展武器装备,已成为世界主要军事大国的共同做法。据统计,发达国家军队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所需的高新技术80%-90%来自民用部门,10%-20%来自军工科研院所。由此可见,民技军用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2.民技军用是军事大国军民融合的成功经验

冷战结束后,世界主要军事大国纷纷打破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格局,越来越多地利用民用资源和技术来实现军事能力的整体跃升。据统计,美国大约80%的航空航天企业、70%以上的原子能企业、60%的船舶企业、40%的电子企业、34%的机电设备企业、30%的机械制造企业和10%的钢铁与石油企业从事军品生产。以军品生产为主的企业,民品占企业总产值的比例,20世纪50年代为10%-20%,90年代后占60%-80%;全部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50%的人员从事与军事有关的研究,全部职工中有20%的人员从事军品生产[4]。为促进民技军用,扶持民企技术创新,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均着力深化采购制度改革,使民用企业成为装备建设的重要一极。例如,美国国防部修订采办法规,强调“优先采用民用产品、技术和劳务”,规定“在可行的情况下,可修改任务要求,以促进民用产品、技术和劳务”的采购。英国国防部颁发了《精明采办战略》,要求加强与工业界合作,扩大民品采购范围和比例,扩大“民技军用”领域和深度。法国国防部认为,除了核武器领域,纯军事技术已经很少了,很多民用技术可直接应用到军事系统中去。另外,民技军用,是国外军队提高装备采购效益的有效举措。法军在开发“紫苑”导弹、机载计算机和基地通信系统时,采用了民用技术,并使采办费用分别下降了10%、15%、50%。据统计,军队购买同样或类似的产品要比民用企业多花30%-50%的钱,有的甚至超过100%,而且这些成本会随着和平时期军用产品产量的下降而上升。国外军队改革实践表明,民技军用不仅是加强装备建设创新发展可行之法,更是新形势下强装强军的必由之路。

3.民技军用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必然选择

信息化战争,打的是国防,不是军防,与其说是武器装备之间的对抗,还不如说是国家工业基础之间的比拼。从现代战争规律看,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武器装备体系对抗,不仅仅是单纯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之间的对抗,而是集中表现为以国家整体科技实力为基础的工业系统之间的对抗。从信息化战争特征看,信息化作战周期短、突发性强、消耗量大,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空前增强。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武器装备的工业行业技术门类不足20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扩展到160种左右,到海湾战争时期就达到千余种。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动用了国内80多个经济技术部门和全国近1/3的企业,甚至使用2万名“企业战士”对其提供的武器装备进行战场技术服务。由此可见,要想形成现代战争的军事优势,无论是单独依靠军队高技术系统,还是单独依靠民用高技术系统都是不可能的,必须由军民用高技术系统共同支撑。由此可见,民技军用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战争准备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谁军民融合步子迈得快,谁就能赢得武器装备发展先机;谁军民融合的程度深,谁获胜的希望就更大。

中国陆航部队某型攻击直升机实战演练

(三)富国强军的一场重大战役

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国不富,则不可以养兵。推动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国之策,更是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强军之道,是实现富国强军伟大历史进程中的一场重大战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纳入国家改革的战略全局,并作为一个重要部分进行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军民融合发展的高度重视,表明党中央、习主席追求富国强军相统一的决心意志和使命担当。

1.融合发展是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国富兵不强,犹如泥足巨人;兵强国不富,只能是昙花一现。富国和强军,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成为大国发展的两块基石。早在2600多年前,管仲就说过:“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战国时期,商鞅提出“富国强兵”思想,指出:“国之所兴者,农战也”。韩非子提出的“变法革新-富国强兵-霸王之伟业”的公式,更是成为各诸侯国追求国家强盛的基本规律。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盛世”,即战国盛世、西汉文景盛世、唐开元盛世、明永宣盛世、清康乾盛世,无一不是以“国富兵强、长治久安”为基本标志的。中国如此,世界历史上的其他强国概莫能外。亚述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尽管兴衰各有其道,但崛起的基本标志都是富国强兵[5]。相反,国富兵不强,则国难立、民难安。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32.4%,是同期欧洲的1.2倍,却在1840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中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赔偿2100万两白银。189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13.2%,是同期日本的5.3倍,却在1895年的甲午海战中败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澎湖列岛,赔偿白银2万万两。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惨痛的历史反复告诫我们,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既要有雄厚经济实力,又要有强大军事能力,富国必须以强军为保障,强军必须以富国为依托。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大搞军备竞赛,把武器装备建设放在突出的优先地位,国家财政开支长时期向国防建设倾斜。巨大的国防投入很快使苏联成为超级军事大国,但因体制上的军民分割严重,先进的国防科技成果和生产能力不能对国民经济产生有效的带动作用,导致国民经济严重衰退,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拖垮了国家经济建设,最终不得不在军备竞赛中败下阵来。正是深刻洞悉了富国与强军之间的辩证关系,党中央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郑重写入党的行动纲领,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强调要“把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更加自觉地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

2.融合发展是实现富国强军的根本举措

实现富国与强军,根本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雄厚的经济基础,使国家富裕起来,关键是提高国防能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军队,建设巩固国防。从世界范围看,随着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融合度越来越高,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国防工业基础几乎延伸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越来越多地呈现一体化趋势。推动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一头连着“富国”,一头连着“强军”,不仅可依托民用技术创新带动社会生产力整体跃升,而且可通过技术创新带动社会生产力整体跃升,是实现富国强军的根本举措。冷战结束后,美国军费投入一直是世界主要国家军费的总和,占全球军费投入50%左右,如此高昂的军费投入不仅未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拖累,反而不断刺激并带动经济科技持续稳定发展。究其原因,关键是美国实施军民一体化发展战略,特别注重借用民间科技和民用技术提升国防实力,走出了一条军技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子,既为武器装备技术创新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也为工业经济稳健发展注入创新动力。例如,海湾战争期间,美军仅花了1300美元,就从市场买到重14千克的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此设备如果按军用标准和规范去定做,约需18个月,产品重77千克,成本费3400美元。据美国前国防部长佩里估算,利用民用技术开发军品及扩大采用民品,每年可节省大约300亿美元的国防开支,还可精简20%以上采办人员,同时可带动和促进民用经济技术发展[6]。目前,我国已有超过8万多家高新技术民企,产值超亿元的有1500多家,并且在计算机、新材料、电子、通信等许多领域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均超过了军工企业,而且在成本价格差距,迫切需要改革市场准入制度,降低民企参军门槛;畅通信息渠道,推动军民信息共享;打破标准壁垒,促进军民标准兼容;整合科技资源,促进军民协同创新;完善配套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着力提升武器装备建设质量效益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加速富国强军建设进程。竞争方面更具明显优势。因此,积极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不仅可以提升民营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而且可直接提升装备质量效益,真正实现“一份投入、两份产出”的兼容发展效果。

3.融合发展是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之法

武器装备建设投入大,关乎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影响富国强军进程。现阶段,我国富国强军建设仍面临两个“不相适应”的问题,即“军队现代化水平与信息化战争要求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7]。解决好两个“不相适应”的问题,关键是要加强信息化条件下武器装备建设,重点是要解决“装备建设效益不够高”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这两大发展瓶颈难题。破解这两大瓶颈,一方面需加强管理,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要创新力,另一方面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军技与民技融合发展的武器装备建设新路子。但从长远看,融合发展才是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之法。近些年来,我国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在改革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应当看到,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的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仍处于一种低层次的融合状态,与实现富国强军的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

注释:

[1]高红卫:《关于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认识》,《国防科技工业》,2009年第9期,第46页。

[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第225页。

[3]阮汝祥著:《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理论与实践》,中国宇航出版社,2009年版。

[4]高红卫:《关于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认识》,《国防科技工业》,2009年第9期,第46页。

[5]于连坤:《统筹经济和国防建设 实现富国强军统一》,中国国防经济,2007年第6期,第12页。

[6]周立存:《强军兴军的科学指南》,国防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30页。

[7]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读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第201页。

(据《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研究报告》2014)

猜你喜欢
民用强军军民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民用直升机在反水雷中的应用探讨
“安分”才能“安生”——为民用权,须知边界
强军路上
民用安防的新势力
强军 强军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走在强军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