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科
丝路思想沉淀超拔 丝路战略定性塑形评《丝路学研究
——基于中国人文外交的阐释框架》
吴思科
作为一部研究中国“丝路战略”软环境的著作,《丝路学研究》(时事出版社,2014年9月)一书重点研究了丝路辐射空间内的中国人文外交。从“新的视角”重审作为“文化线路”之一的丝路后发现,“丝绸之路”已衍化为“丝路辐射空间”,并从历史梳理、主要项目、反思与展望这三个方面论述中国人文外交,整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外交的项目。
刚刚参加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思下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合作的研讨会,就收到马丽蓉教授等所著的《丝路学研究——基于中国人文外交的阐释框架》一书,沉甸甸的,很有厚重感。展卷阅读,一开始就感到引人入胜,难以释手,好像2000多年东西交往的历史画卷展现眼前: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的驼队,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的舟楫。不同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这条“流动的文明之路”交流碰撞兼容发展,开创了当今丰富多彩美丽壮观的世界。
陆上、海上两条丝路的沿线地区,是全球能源储备与需求的中心,也是全球分离主义、极端主义活动频繁之处,其战略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部研究中国“丝路战略”软环境的著作,全书的篇幅重点集中在上篇:丝路辐射空间内的中国人文外交。上篇从“新的视角”重审作为“文化线路”之一的丝路后发现,“丝绸之路”已衍化为“丝路辐射空间”:时间跨度为2000多年,由始于中国、扩散于全球的东、西、南、北四线合围而成的空间。并以东南西北这四线为框架,选取各线重点国家和地区,从历史梳理、主要项目、反思与展望这三个方面论述中国人文外交,形成了一个宏观、全面、深入的论述结构。
首先,国家与地区的涵盖全面。在东南西北四线的沿线地带,包含亚、欧、非、美等各大洲,地理空间广阔。采取双边、多边的形式对“丝路辐射空间”的中国人文外交进行重点论述。其中既有美国、俄罗斯等世界强国,也有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地区,还有土耳其、印度等新兴国家,选取的国家范围广泛、层次丰富、代表性突出,凸显本书的战略宏观性与全面性。
其次,契合中国外交“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总体布局。本书选取美国、俄罗斯、法国等世界大国,将中国对世界主要大国的人文外交做重点论述。目前人文交流已成为中美、中英、中法、中欧等关系的“三大支柱”之一,相关的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先后成立。人文外交必然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打好坚实基础,为中国的整体外交服务。本书还将中国的周边国家作为重点地区,对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中亚都专列章节进行介绍,基本囊括中国的周边国家。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人文外交对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在发展中国家层面,本书还着力关注中亚、阿拉伯、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还对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国家的人文外交进行了专门叙述。凸显发展中国家在我国整体外交格局当中的基础性地位。
再次,论述全面深入。上篇每一章节的体例较为一致。从历史梳理、主要项目、反思与展望三个方面对中国人文外交进行详尽叙述,既从历史角度对人文外交进行详尽梳理,又对人文外交的经典项目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从纵向与横向对中国人文外交进行全方位、深程度的解读。历史梳理部分,时间跨度长,对古代、近代中外人文交流的历史做了详尽回顾,对日本的遣唐使、古代中印的佛教交流、赴法勤工俭学等中外人文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都有详尽叙述。此外在主要项目上,对中法互办文化年、中国与阿拉伯朝觐交流、乒乓外交等中国人文外交经典项目,进行了深度的案例分析。此外,在上篇中,对每个国家地区的孔子学院、友好城市等人文外交项目也都进行了数据化整理,其资料价值也不言而喻。
除了对“丝路辐射空间范围”内的中国人文外交进行全面、深入、详尽的论述外,本书还整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外交的项目,包括孔子学院、主题年活动、友好城市、医疗外交、体育外交、奥运外交、世博外交、旅游外交、夫人外交和熊猫外交等。
第一,孔子学院传承与发扬了中华文明追求对话与交融这一显著特征。世界首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11月21日成立于韩国首尔,截至2014年9月,我国已在全球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秉承“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的办学宗旨,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发展平台,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主题年活动是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主题年活动是新时期中国人文外交的重要项目之一,为中国发展构建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的时间节点,充分利用好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自1999年的中日文化友好年开始至今,历经15年的发展,高规格层次的主题年活动已举办43次。
第三,友好城市建设增进了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实现了城市自身的蓬勃发展。友好城市发展至今已超过四十年,其传承与发展了周恩来的外交思想,是“官方外交”和“民间外交”的桥梁,充分体现了外交工作的严肃性、严谨性,在同时,也包含了民间交往的灵活性、多样性。我国紧紧把握友好城市建设的四大宗旨:“友谊”“合作”“和平”与“发展”,大力建设缔结友好城市,打开了中国外交局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也为我国的城市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中国医疗外交的历史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中国援外医疗队的派遣,加深了中国人民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友谊,为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了贡献;中医药的推广及为国际社会接受则改变了大批国外友人对中国中医疗法的偏见和不理解;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成立更是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建立与人文外交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医疗外交的绩效成绩斐然,体现和传播了中华文化中“兼相爱,交相利”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为中国和平发展铺平了国际道路,为“和谐世界”理念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第五,中国的体育外交经历了两个阶段,既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初始阶段和改革开放至今的发展阶段。两个阶段中,国家领导人通过敏锐的全局观和国际馆,把握国家发展重点,制定战略方针,不断调整着外交政策,为更为深入和广泛的中外体育交流奠定了基础,更促进了其发展。而体育作为一种世界性大众文化活动,也为我国同其他国家间关系的改善提供了契机,如著名的“乒乓外交”;体育赛事则成为了加强体育外交的平台,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体育的精神风貌,例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部分体育明星更是向外国公众传递着我国的形象,也成为联系我国和外国民众的纽带。
第六,旅游业既是“实现和平的桥梁”,也是“成就和平的动力”。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已经完成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亚洲旅游强国的转变。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旅游业在迈向世界旅游强国过程中,正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尚未充分挖掘,国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在旅游外交活动已成为联通海内外重要桥梁的今天,我们更应积极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紧密配合丝路旅游带来的快速发展,提升国民旅游意识形象,才能整体提高我国旅游外交的整体水平。
第七,夫人外交的“柔性美”诠释了“丝绸之路战略”的“和”的理念。从张茜、邓颖超的“夫人工作小组”,到今天彭丽媛、程虹在国际舞台上出色的表现,中国的夫人外交已经是中国人文外交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将进一步推动人文外交的发展。今后夫人外交将成为中国拓展外交空间的新抓手,有助于提升中国外交软实力、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塑造中国形象的亲和力。
中国的人文外交跨度长、积累厚,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文交流机制,如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中俄人文交流机制、中英、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中阿合作论坛人文外交机制、中非合作论坛人文外交机制、金砖国家的人文外交机制、上合组织的人文外交机制、尼山论坛文明对话机制等,同时中国还借鉴了欧盟人文外交机制的宝贵经验,并且积极融入国际体系中,主动参与构建并在完善联合国人文外交机制中付出不懈努力。
第一,随着中俄两国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2007年7月13日,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正式更名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委员会成立以后,中俄在人文领域的合作更加富有成效,在中俄双边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中俄双方通过委员会的整体协调,在教育领域,文化领域,卫生领域,体育领域,旅游领域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日益成熟、稳健,成为国家间睦邻友好、互尊互信的典范和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以及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积极因素,其中委员会在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与友谊、推动双边关系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中英、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先后成立,成为中国与欧洲开展人文交流的全新渠道。其被视为中国同英国、欧盟关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即标志着双边/多边关系的稳步推进,又彰显出人文交流在我国外交实践中的重要意义。虽然因为时间较短,中英、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至今均只开展了一次会议,然而会议中却就教育、文化、青年合作的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为中英、中欧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共建21世纪中英、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做出积极贡献。
第三,中国—阿拉伯合作论坛以“加强对话与合作、促进和平与发展”为宗旨,致力于推动面向和平可持续发展的中阿新型伙伴关系,已成为新时期中阿开展集体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平台。经过十年的建设,中阿合作论坛已有13个机制,其中有7个机制是人文交流方面的机制,它们包括:文明对话研讨会、文化交流、高教与科研合作、新闻合作论坛、环境保护合作、人力资源培训、民间交流,。这些人文交流机制把新时期中阿人文交流推向更高水平。,中阿双方将在这些机制的统一协调下,充分挖掘丰富的人文资源,协调发展,为中阿两国的共同发展打开一个新局面。
第四,中非合作论坛是开展中国与非洲国家多边人文外交的重要平台。迄今已经召开五届部长级会议并积极推进落实,中非之间的人文外交卓有成效。在民生方面,中非在旅游、医疗卫生方面确立了具体行动计划;在人文交流上,中非在文化、教育、新闻出版与媒体、学者和智库、民间与青年、妇女交流以及体育等方面展开合作。通过“经贸”与“人文”双轮驱动,中非合作论坛会进一步机制化、常态化。
第五,“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最初涉及经济领域,但也逐渐转型为人文外交机制并重;上海合作组织最初侧重安全领域,也已经向人文合作方向拓展。在这两个机制的促进下,中国已经与其他成员国达成强化政治互信、深化经济合作、推进人文交流、提倡经验互鉴等问题达成共识。
第六,中国首创的世界文明对话机制“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也是中国人文外交的新机制表现之一。它意在秉承孔子“和而不同”、“和为贵”的儒家文明教诲,通过促进不同文明间对话交流,增进世界多样文明间的互相尊重、理解、包容与和睦相处。
最后,本书介绍了联合国框架下的文明对话机制,如联合国大会、联合国秘书长、联合国文明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司其职,世界各个文明得以在此平台中高效运行。中国在联合国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文明对话的各项活动,相信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东方文明将在联合国文明对话中必将为世界文明对话做出新的贡献。
在历史进入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人类的命运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密切相连。国家主席习近平立于时代潮头,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构思,并高度概括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连绵数千年的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一部文明的兴衰史。今天,中华文明又进入蓬勃发展和伟大复兴的历史新时期,传统的丝绸之路将以崭新的面貌和更加丰富的内涵再放光彩。
吴思科:中国中东问题前特使、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副会长,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