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民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一、服务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评价者。学生是学习的探究者、实践者、参与者、探索者,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参与,为此教师应巧妙地把自己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到台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和宽容,帮助他们学会自控,唤起他们的自主意识,学会探究,学会合作,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失误的愧疚,在合作中学业得以发展,人格得以完善。
二、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必须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共同探讨问题、共同研究问题的平等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学习《秦王扫六合》,秦王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完成统一,进而提问:“如果你是一齐国商人,现在国家刚刚统一,你要去咸阳去贩卖一批鱼盐,那么你出门会遇到什么麻烦?”这样一问,立刻会引起学生兴趣,他们会想到此前七雄并立,可能会遇到语言不通、文字不通、货币不能通用等问题,进而深化问题,“就这些麻烦问题,现在请大家想一些办法,怎样让你的货物顺利售出。”这样的讨论,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创新意识。新课程改革不仅是从指导思想上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并且在教材设置上也有所改变。新的教材设置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内容的设置,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多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不仅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而且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结合我们学到的历史内容做一张小报纸。动手实践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要结合学生特点多挖掘适合学生的活动,不仅是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我们历史教学的有序开展。
三、注重题目的创设,充分利用好课堂
注重课堂题目的创设,这是引发学生对事件关注的切入口。某一重要历史事件,可通过几个活动题目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对事件的理解和认识在活动中一气呵成,毫无乏味之感。如七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张骞通西域是该课的重点,可通过4个问题来帮助学生完成对这一事件的认识:(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原因各是什么?(2)以“张骞通西域”为主题,你该如何介绍张骞通西域的概况以及经过的具体路线;(3)如果你要去探访张骞走过的足迹,你能给出一幅简单的路程图吗?(4)你会发现你设计的路线图与丝绸之路的路线图有什么共同之处吗?以上四个题目的设置,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四、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学生的认知,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拓展历史思维,培养创造力和演绎能力,同时学生的思想情感由此得到了升华,教学活动也会达到高潮。
五、注意学科整合,培养学生思辩能力
历史课与语文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初一学生由于语文基础薄弱,学中国古代史内容时,有时读不懂教材的含义,对一些史料理解更是欠准确,不会分析,很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教历史,又要教语文。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语言文字障碍。“读是解题的基础”,在具体操作上还可借鉴语文课的朗读法:第一遍粗读,浏览,了解大意。第二遍主要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背景。注意史料与教材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然后审读设问,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读懂读透。
如分析: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问:(1)“管仲相桓公”发生在什么时候?(2)材料一中的“管仲相桓公”是如何“相”桓公的?(3)“不以兵车”应得益于管仲的什么策略?(4)通过齐桓公称霸的事件,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本段史料,学生如果缺乏一定的语文功底,就很难准确把握材料所涉及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探究,让学生认识到“霸诸侯”是春秋时期的历史,进而进一步明确是因为“管仲改革”,才使齐国“国富兵强”,由此学生会想到改革的措施,进而知道“尊王攘夷”的策略,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人才的重要性、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等认识。所以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的习惯。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评说历史是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初一学生虽然已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思维能力不强,如何让他们从起步阶段就能走上“正规”的评说历史轨道,形成正确评价历史的习惯,这非常重要。我觉得,从初一开始,就要使学生初步学会用“两点论”去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历史现象。这样通过对问题的全面分析,学生对秦朝的历史就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对秦始皇这个人物也就有了更加全面的看法。可见,培养思辩能力也是提高学生历史修养的必要环节。
总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更新教育观念,从教学的每个环节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会让历史课堂始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