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大连多雨。报纸上说,昨夜的雷阵雨,城市上空发生了一万八千次闪电,也不知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我惊讶于闪电之多,忽地记起昨天因为一次大的闪电,电中断了一会,所有的电器顿时瘫痪。晚上洗澡的时候纳闷水不热,这才想起,这是停电造成的热水器关闭。我没有重新启动,便洗了个冷水澡——真正意义的“冲凉”呵。
于是,一个晚上,都在想着一个词——电。
九岁那年,屯子里通电,人们奔走相告,尽情表达内心的喜悦。电很金贵,一是少,二是要收电费,所以那时每家每户只能安一盏电灯。乡下人节省,就将外屋和住屋之间门楣上的木板抽去,镶上一块玻璃,一盏灯挂在门楣上,可以照亮两个屋。我家那时点了盏十五瓦的灯泡,就觉得完全够用了。有一天晚上,叔叔在家宴请——就像今日的PARTY吧,不知从哪儿弄来了一个二百瓦的灯泡,拧上之后,铮明瓦亮,迎来了他的那些小哥们一片惊呼,可是好景不到五分钟,队长就阴沉着脸进来了,拽来板凳,站上去,拧下灯,头也不回就走,留下一屋子的小青年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目瞪口呆。
通电的喜悦没有多久,就饱受了停电的苦恼。难忘的是磨豆腐,一早晨,担着泡好的黄豆到队部排队,眼看着就要排到的时候,突然停电了。怕停电,更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电——等也不是走也不是的。凛冽的寒风中,苦等来电的滋味真的不好受!不定什么时候,有人喊一声“来电了”,端着黄豆奔向生产队,可是刚磨完了五户黄豆,就听见粉碎机“呜——呜——呜——”地呻吟了——又停电了!唉,有时候半夜才会来电,豆腐要做到下半夜才能做好。我总结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供电,那是三毛、哪吒、金刚葫芦娃——大人哪有干这事儿的!
上初中后,停电仍然是家常便饭。最怕的是晚上要写作业。蜡烛照明的效果固然很好,可是又贵又不经用,一支白蜡一毛多钱,一个晚上就能用去大半。于是家家户户都用煤油灯照明。煤油灯火苗很旺,烧起来扑棱扑棱地响,火苗泛青,末稍发红,烟气浓重,早晨起床后,鼻子感觉很不舒服,用手指头一掏,满是黑的。
有一次,老师留了二十道几何证明题。这在当时可算是巨量作业了。恰巧赶上了停电。按照以往惯例,我们完全可以以此为由不写作业。但是,彼时不知受了哪个模范典型的感召,我立志要做一个用功的学生,就在呼啦啦冒着青烟的煤油灯下开始了证明、演算。一张大白纸上,工工整整地写出推导过程。我清晰地记得,大约在八点钟左右我就做完了十道题,九点前,二十道题全部完成。当时我真希望时间过得快一点——因为那样老师就会表扬我学习到深夜了——不到九点钟能算深夜吗?
第二天,果然仅有少数几个同学交了作业,在这可怜的几份作业中,只有我的作业是用大白纸工工整整一道不落地写满了二十道证明题的。老师说这是全班最认真、最干净的作业,而且全对!接着他继续表扬道,宋文一同学是在油灯下写到了深夜九点钟才完成的,你们每个人都要向他学习!
而今看看儿子,小家伙不知道熬了多少个十点、十一点钟,交了多少回工工整整密密麻麻的作业,也没有享受过一次老师的表扬——生不逢时啊。
照明始终是读书人的大问题。古人念书,点不起油灯的比比皆是,于是才有了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勤奋苦读的故事。至于今人,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还曾经建议用鸭蛋壳装萤火虫照亮呢。我的本家二伯父,年轻时夜间读书,采用的是燃香读书法。燃一炷香,捋一行字。一行行铅印的字体下面,都被香火熏黄了,有的地方还烫糊了——是不解其意、反复阅读所致,还是瞌睡导致的结果呢?我在家翻出了好多这样的书,页面皆黄,大都是被二伯父用香火照亮读完的。
我在读高中的时候,还经常停电。我们住校生的晚自习,没有老师照管,常常是,伴随着一片惊呼,教室陷入黑暗,再伴随着一阵惊呼,教室一片光明……这是高中晚自习时常有的事。停电之时,班上有一个同学——我忘了他叫什么名字,会点起他的嘎斯灯。嘎斯灯火苗发白,特别明亮,大家就围坐在一起,灯光映着一张张略带稚气的年轻脸庞。我们在一起说笑,讲鬼故事,谈论电影《人生》中高加林的命运,对他和刘巧珍的爱情怀有复杂的心情,有时聊得激动,不时有几声争辩,脸红耳根子热……早把功课扔到脑后了。
一九九九年,我参编教育学院的教辅《助你学·作文指导》时,曾经选用了一篇有关停电的文章。这篇文章我一直非常喜欢,是我读到的最温暖的故事之一。文章的题目是《让我为你唱支歌》,作者周华诚。
文章采用倒叙的写法,讲的是冬季里一个停电的晚上,一所大学的教室里黑黑的,一个叫梅的女孩讲述她初二时的一个故事。
那一天晚上,学校也停了电。年轻的班主任老师变魔术似的发给每个同学一支蜡烛。教室一下子笼罩在了一片朦胧摇曳的温暖之中,老师提议搞个烛光晚会,每一位同学都要准备节目,上台表演。
老师让同学来抽签,抽到学号的同学陆续表演了节目,有唱歌的,有朗诵的,有讲笑话的。那时候,梅是个很羞涩的小姑娘,像一只自卑的丑小鸭,所以紧张得不得了,可是在同学们一个一个表演节目的过程中,梅在心里默默地准备着节目,一次次做出决定,一次次改变主意,再一次次修改决定……终于觉得自己准备得差不多了,不怕抽到自己了。可是却一直没有抽到自己的学号。梅有点高兴,又有点失望。后来她干脆想,就抽到我的九号吧…… 然而直到老师说“由于时间关系,晚会到此结束”,还是没有抽着九号。梅高兴地从座位上站起身来,才发现一只衣角已被自己的手掌握得湿湿的了。等到走出教室,梅忽然感觉心底还有另一种东西——那是掩藏在高兴背后的深深失落。独自回到寝室,她竟然委屈得趴在被窝里哭了起来……
梅的故事何以打动我们,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呢?其实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故事,在希望和失落,喜悦和伤心之间……
梅的故事讲完了,在这个大学校园的停电的晚上,同学就请梅唱了那支多年前就准备好的《茉莉花》,文中写道:“梅动听的歌声在黑黢黢的教室里响起来,飘荡着……我惊讶于梅竟有如此优美的嗓音!一曲终了,好些掌声在教室四角响起,不由得把我们吓了一跳!接着便有四五处红红的烛光亮起,原来是好多同学悄悄地坐在教室里,听梅讲着这样一个故事……”
这个有关停电的故事一直留在我的心里,每当停电的时候就会想起,它就像一支悠扬的笛声,婉转低回,清丽唯美……每一次回放,都会有温暖在心中荡漾。
如今,城里乡下,除非是意外故障,都不停电了。惟其如此,两次短暂的停电,让我久久难忘。
那年我是初三年级的班主任,学校让班级自找地方,庆祝元旦。我们班级有个学生的父亲开了一家当时很前卫很高档的酒楼,叫博翌城。家长很支持,将地下室的迪厅清场,供我们班级联欢会使用。舞台灯光全都一流,即使是这些城里长大的孩子也都惊喜地睁大了眼睛,更何况元旦庆祝新年本身就是一个容易让人兴奋、期盼浪漫的活动。同学们精心排练了节目,有些孩子还借来了衣服、化了妆。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一对俊男靓女主持刚刚报完幕,停电的声音永远不变,依然是“刷”地一下,接着一片漆黑,再接着是学生们的一片惊呼声……然后,服务员迅速送来了蜡烛——球状的,漂浮在透明的玻璃碗里,黑暗的迪厅里有了簇簇温暖的红光。烛光摇曳,虽也不乏情调,可是没有电,音响灯光全都瘫痪,没了舞美,意兴全无。联欢会的演出也就停了摆。
记得当时还请来了各科科任老师,这停电让大家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虽然停电与我没有关系,但作为班主任的我依然觉得对不起辛苦学习了两年半的学生,也对不起兢兢业业教了他们两年半的科任老师。学生们倒也能随遇而安,于是三个一撮、五个一堆地闲聊。渐渐地,仿佛忘记了停电这码子事。此时,就有“有经验”的老教师提醒我,你得注意啊!黑咕隆咚的,学生说不定在谈情说爱呢!我于是紧张起来,找借口巡视,生怕孩子们做出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该做的事……还好没什么。大约下午三点的时候,来电了,舞台灯光说不出的好,可是谁也没有表演的兴致了,反倒有同学说:“来电了,咱们回家吧!”
对于一个无比热爱孩子的班主任来说,这次停电是我心中一个永远的痛。
还有一次,是我刚结婚不久,小姨要参观我的新房。新房不大,一室一厨而已,然而那是我新婚的小窝、幸福的小巢。装修虽不豪华,却也精心设计,有许多值得小小地“虚荣一下”的地方……可是那天晚上,带着小姨,打开我新房的房门,伸手“啪”地按下开关时,房间里没有任何反应 ,一片黑暗。满心的失落顿时涌上心头,竟然停电!记得当时我用手电照着窗帘、家具和电器,指给小姨看,介绍产品的牌子……在手电筒的光柱下,哪里看得出我期待的名堂。很快,小姨就以“不打扰了”为由匆匆离开。现在想来,小姨那年刚进城,生活拮据,大约也无心看我的“奢华”新房。虽说长辈都希望小辈过得好,可自己太贫穷,小辈过得好何尝不会形成一种刺激呢!没有电,说不定这刺激还会减轻不少呢!
二00九年,世界开始了“地球一小时”的停电活动。我所在的这座以“浪漫之都”自诩的城市,自然不会错过这项活动了。去年的三月二十八日,为了迎接“地区一小时”,有关部门还在一处广场组织了一场义演活动,载歌载舞地等待熄灯时刻。八点三十分,随着主持人的倒计时呼喊,刚才还是灯火辉煌的偌大广场,瞬间陷入了无边的黑暗。
谁能想到有这么一天,我们可以这般停电了。不带一丝一毫的痛苦与惆怅,显得文明、高尚。只是,在停电的那一刻,有那么一瞬间,黑暗勾起了我所有的关于停电的记忆……也温暖、也苦涩。
〔责任编辑 李羡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