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效果分析

2015-11-26 03:02:18夏清德仲惠平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心动图夹层主动脉

夏清德,仲惠平

(临洮县人民医院,甘肃 临洮 730500)

应用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效果分析

夏清德,仲惠平

(临洮县人民医院,甘肃 临洮 730500)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在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我院诊治的2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64排螺旋CT平扫、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3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率。结果 64排螺旋CT平扫诊断准确率为76.2%,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诊断准确率为100.0%,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准确率为23.8%,3种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无创伤检查,能快速、准确、清晰地显示血管腔内外变化、血管内附壁血栓、血管分支受累、邻近结构,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信息。

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技术;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是指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导致血管壁分离,形成“双腔主动脉”。主动脉夹层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断及治疗,病死率极高。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的主要病因,随着我国高血压患者的增多,主动脉夹层患者也明显增多。近年来,随着64排螺旋CT在临床的应用,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误诊率明显下降。我院自2012年8月引进64排螺旋CT以来,至2014年8月共确诊2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回顾分析这些病例,目的在于探讨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临洮县人民医院住院诊断的2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46~79岁,平均64.5岁;胸、背部痛5例,胸部痛9例,上腹部痛3例,腰、背部痛4例。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平扫、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及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

1.2 检查方法

1.2.1 64排螺旋CT检查 选用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采取胸腹联合扫描的方法进行平扫和主动脉成像增强扫描。64排螺旋CT主动脉成像造影剂选用通用电气药业(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599,以0.9 ml/kg经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扫描结束后将图像数据传至64排螺旋CT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运用容积再现技术(V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重建。

1.2.2 超声心动图检查 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扫描仪对主动脉的长轴和短轴进行扫描,对心脏进行彩色多普勒成像观察。

1.2.3 观察指标 超声心动图观察指标为:内膜片、真假腔及真假腔内血流动力学改变、真假腔内是否有血栓形成。64排螺旋CT平扫观察指标为:主动脉迂曲增宽、管壁钙化、管腔内钙化内膜的线样征;假腔内血栓;主动脉夹层血液外渗如纵隔血肿、心包和胸腔积液等。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观察指标为:内膜片、真腔和假腔、内膜破口、外膜破口及主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等。

1.2.4 主动脉夹层分型标准[1](见表1)

表1 主动脉夹层分型标准

2 结果

2.1 3种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比较(见表2)

表2 3种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比较

2.2 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分型诊断的效果(见表3)

表3 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分型诊断的效果

2.3 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显示主动脉夹层图像的效果(见表4)

表4 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显示主动脉夹层图像的效果

3 讨论

3.1 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及病因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危险的高死亡率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马凡氏综合征是主动脉夹层的主要致病因素[2-4]。主动脉夹层常发生于50~70岁患者,男女比约为3∶1[5]。临床表现随病变部位不同而有相应的表现,主要有:(1)疼痛:疼痛是本病最主要和常见的症状,约90%的患者以突发前胸和胸背部持续性、刀割样、撕裂样剧痛为首发症状。疼痛可放射到肩背部,尤其是沿肩胛区向胸、腹部以及下肢等放射。(2)高血压:95%以上的患者合并高血压[1]。两上肢或上下肢血压差较大。如果出现心脏压塞、血胸或冠状动脉供血受阻引起心肌梗死时会出现低血压,严重的休克仅见于夹层瘤破裂胸膜腔大量内出血时。(3)心血管症状:主动脉夹层患者可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在心前区可闻及典型叹气样舒张期杂音,可发生充血性心衰。夹层破裂时出现心包填塞及胸腔积液。(4)神经症状:主动脉夹层延伸至主动脉分支颈动脉或肋间动脉,可造成脑或脊髓缺血,引起偏瘫昏迷、神志模糊、截瘫、肢体麻木、反射异常、视力与大便障碍等症状。(5)压迫症状:主动脉夹层压迫腹主动脉、肠系膜动脉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黑便等;压迫颈交感神经节引起Horner综合征;压迫喉返神经出现声嘶;压迫上腔静脉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累及肾动脉可有血尿、尿闭及肾缺血后血压增高。

3.2 常用的主动脉夹层检查方法

主动脉夹层诊断检查方法有心电图、X线胸部平片、彩色超声心动图、MRI(核磁共振)及DSA(选择性动脉造影)[6]。心电图、X线胸部平片无特异性诊断价值[1]。彩色超声心动图可识别真假腔,能发现主动脉的内膜裂口下垂物,其优点是可在床旁检查,缺点是对累及降主动脉的确诊率低,并且检查的整体性、直观性不强,图像质量容易受到肋间狭小、肺气肿、肥胖等的影响而造成漏诊,使诊断的敏感性降低,本研究超声心动图诊断准确率仅为23.8%。核磁共振可直观显示主动脉夹层,特别是在夹层与大血管分支关系方面更是优于CT,但核磁共振不能显示血管壁及内膜片的钙化。核磁共振检查时间长,患者疼痛明显时不能配合检查,检查时监护和抢救也不方便;高磁场的核磁共振设备昂贵,基层医院尚未普及;不能对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进行检查。上述各种原因使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应用受到限制。选择性动脉造影是临床上血管成像的常见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实际操作复杂,并且是一种创伤性检查,会产生并发症,而且没有横断层面图像,诊断敏感性相对较低,现不作为首选检查。

3.3 64排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检查诊断中的优势

主动脉夹层CT平扫特征性改变是两个增强密度的主动脉腔被一内膜所分隔[6],内膜片或主动脉真假腔是主动脉夹层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64排螺旋CT图像信息量丰富、后处理技术强大、扫描范围大,一次采集可从升主动脉扫到髂总动脉,可以获得全程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血管图像的全貌,特别是心电门控扫描主动脉同时可进行冠状动脉成像,为主动脉夹层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保证。一般情况下,64排螺旋CT平扫多数可以显示出增宽的主动脉腔内密度不同的真腔和假腔。本研究64排螺旋CT平扫中5例仅显示主动脉管径不同程度增粗,主动脉壁增厚,不能明确诊断,本研究中64排螺旋CT平扫诊断准确率为76.2%。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依靠其强大的后处理技术,能清晰地显示:(1)主动脉以及重要血管分支的图像;(2)显示夹层真假腔的比例、形态以及径线;(3)主动脉夹层破口位置、大小及数量。这样就能准确地进行主动脉夹层分型,对指导治疗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主动脉夹层患者21例,经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DeBakey分型Ⅰ型11例,Ⅱ型2例,Ⅲ型8例;发现内膜破口20例(显示率95.2%),内膜片20例(显示率95.0%),真假腔21例(显示率100.0%),也就是说,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诊断准确率为100.0%。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是一次扫描就能同时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的影像学检查,并可以做出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快速、安全、易操作。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技术已成为主动脉夹层诊断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包永军,伏辉,李阳.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CT和MRI诊断[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7):877-879.

[3]印隆林,杨志刚,陈加源,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2,27(4):406-410.

[4]周付强,付飞先,陈学文.M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2):86-88.

[5]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M].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6]杨群顶,王良东,孙培祥.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主动脉夹层[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3):270-271.

R195

B

1671-1246(2015)14-0141-02

猜你喜欢
心动图夹层主动脉
超声心动图诊断Fabry病1例
王新房:中国超声心动图之父
自发性冠状动脉螺旋夹层1例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主动脉假腔插管的应用
早孕期超声心动图在胎儿严重先心病中的应用
超声心动图诊断Loffler心内膜炎1例
MRVE夹层梁随机振动的最优跳变参数控制
护理干预预防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
哈尔滨医药(2014年4期)2014-02-27 13:35:28
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后感染并发症救治一例
MSCTA与DS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