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钧
失去传统,何来底气?没有特色,焉能出新!
——《汉语国际教育:中华文化精神的源流、继承与传播》跋
□李 钧
曲阜师范大学设学孔子故里,是教育部首批外国留学生定点招生高校。学校始终坚持“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办学方针,以广阔的胸襟、开放的眼界,广泛吸纳多元文明成果,先后与韩国平泽大学、日本岩手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俄罗斯秋明国立大学、丹麦罗斯基勒大学、澳大利亚查尔斯·斯图特大学、加拿大皇家大学等10多个国家的47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在联合办学、教师和学生互派、文化学术交流等领域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并积累了丰富的汉语国际教育经验。
汉语国际教育系是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下设的三个专业(中国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和戏剧影视文学)之一。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是学校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1955年开始招生,198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七五”期间被评为山东高校重点系;“八五”“九五”期间,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十五”至“十二五”期间,古代文学被评为山东高校强化建设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2003年,古代文学学科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被确定为山东省古代文学专业中唯一设立“泰山学者”岗位的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专业2005年获得国家硕士一级学科授予点,2007年荣列教育部八个国家级首批特色专业之一,2009年成功申报博士后流动站,同年,汉语国际教育学科获得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是山东省唯一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重点学科。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设置,与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的举措相匹配,是中国文化与学术“走出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一个新事物,因而在“教什么”“如何教”和“什么人教”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拥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应该采用划一的统编教材、课程设置和育人模式,还是应该从实际出发,突出地域特色,发挥传统文化优势,走出特色育人之路?
目前,多数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尚未真正探索出人才培养的特色道路。国内各高校以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为代表,形成了南北两派,他们的共同点是:侧重于语言教学和案例分析,这也是他们的教学研究重点。但是,这样的育人模式以“应用语言学”教法为基底,没有形成特色,更没有以“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这一使命自任。因而,现行的汉语国际教育育人目标和教学模式有本末倒置之嫌。
与中国的情况相反,国外的第二语言教育大都突出地域特色,这方面以美国最为著名。其中南伊利诺伊州卡本代尔大学、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纽约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哥伦比亚分校、普林斯顿美国大学等,其研究生第二语言教学TESFL课程设置与教学研究,及其以语言为载体进行文化传播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我们的目的,就是借鉴美国语言/文化传播的经验,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育人方案,力图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失去传统,何来底气?没有特色,焉能出新!我们进行汉语国际教学,首先,要有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一支,无论是轴心时代、中世纪还是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都具有重要价值。其次,若想把汉语国际教育做好,就必须勇于创新,不能一味因袭传统的做法,更不能简单地将应用语言学的教法复制、移植到汉语国际教育中来。再次,应当侧重于文化教育,以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中国外文局《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显示:多数国际民众认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形象,61%的海外民众乐于了解中国文化,约有三分之一的国际民众表示对学习汉语有兴趣;同时,越来越多的汉语学习者不仅渴望学习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渴望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①但目前的汉语教学普遍存在重语言而轻文化的现象,而且汉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许多语言障碍的形成都与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有关。因此,在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入传统文化成分,是势在必行的教材建设工作。因此,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重点不应放在语言学知识的教育上,因为语言只是载体,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是本专业的重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应当承担起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瑰丽,各地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将具有区位特色与传统优势的文化教育,落实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当中,进而走出各自的特色道路。
曲阜师范大学设学于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家乡;孔子思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其“和为贵”“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和谐观,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对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和深远的人文价值。因而,曲阜师范大学自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以来,坚持“传统性与师范性”的特色,深入挖掘孔子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学生的从师素质养成为抓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1年获批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这是该专业在山东省高校中唯一的重点学科;2012 年3月初,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举办的“孔子学院杯”国际汉语教学资源编写大赛评选揭晓,曲阜师范大学与北京大学等5所大学荣获“优秀组织奖”,我校李敏红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卞晴晴、于婧超、曹曦三位研究生的四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张喜梅等同学在加拿大、泰国等国家任志愿者期间,将龙文化、春联、书法、剪纸等中国文化符号与中华才艺运用于教学中,深受当地学生的喜爱;在我们近年指导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中,有些同学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选择了《HSK四级教学“孔子故事”特色课程设计》《儿歌教学法在初级汉语国际教学中的运用》等,都将语言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运用于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成绩说明我们的特色育人之路是正确而有效的。
于是,我们将本专业完成的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汉语国际教育:发挥传统文化优势,走出特色育人之路”的结题成果整理出版,一方面是总结和完善育人经验,努力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育人模型;另一方面也旨在为国内同行提供借鉴,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从而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做出更大贡献。
《汉语国际教育:中华文化精神的源流、继承与传播》②一书由我和同事共同完成,它包括四编。这四部分实际上也是本专业为学生设立的四门专业特色课程,旨在为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教什么”和“如何教”等问题提供个案参考。
第一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传统文化素质摭论》包括以下四个专题:
王国彪副教授的《“孔子文章四海宗”——朝鲜半岛古代汉诗中的〈论语〉元素》认为:朝鲜半岛古代汉诗蕴藏着诸多《论语》元素,主要包括对《论语》的不同称谓、引用和评述。朝鲜诗人将《论语》中的名言警句、经典情境视为典故来引用,提升了诗歌的表达效果,也充分见证了《论语》的魅力。古代汉诗对《论语》的大量援引,既是《论语》在古代朝鲜半岛广泛传播的重要证据和丰硕成果,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和诗歌生产方式。对这种文化现象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曹春茹副教授的《“一山一水一圣人”,国际交流大文章——以韩国古代汉诗中的泰山文化研究与利用为例》认为:泰山风光雄奇壮美,泰山文化悠久灿烂,又与儒家文化联系密切,因此,受到韩国古代诗人的青睐。在现存韩国古代汉语诗歌中,保存着大量有关泰山的文化资源,其中既有“泰山岩岩”“泰山云雨”“秦松汉柏”等关于泰山自然景观的文化典故,也有孔子等文化名人与泰山、泰山封禅与刻石、泰山神灵与东岳庙等关于泰山人文景观的记载和传说。对韩国、朝鲜以及汉字文化圈中其他国家的游客和中华文化的爱好者来说,这些诗歌是泰山的最好代言,有利于拉近他们与泰山及泰山文化的距离。通过汉语国际教育、学术交流、与韩国合作开发旅游项目等途径,有效利用韩国汉诗中的泰山文化资源,将对泰山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拓展发挥重要作用,还能为研究、开发和利用日本、东南亚国家汉诗中的泰山文化资源提供借鉴。此项研究也正是“一山一水一圣人”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之一。
刘富伟副教授的《“我的最大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论林语堂重编〈中国传奇〉的策略》认为:《中国传奇》是面向西方读者的精神消费品,当林语堂进行选编和改写时,慎重考虑到西方文化语境的接受问题,他与陈季同一样在编选过程中“删节那些无用的详述部分和多余的次要部分,去掉那些本该存留的地方。因此,人们将要读到的与其说是一个地道的译本,还不如说是一个改编本”。林语堂更是把《中国传奇》放在西方文化的平台上进行观照,这就决定了他必然会采取顺应西方语境想像的运作策略,选编并重写《中国传奇》。林语堂的策略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材编写和教案设计具有较大的启示价值。
王恩旭博士曾到俄罗斯任教一年,对汉语国际教师的跨文化沟通素质有自己的体认与看法,他的《做一个推动世界和谐发展的文化使者——论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沟通素质》认为:沟通不畅是造成汉语教师难以适应海外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增强沟通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沟通问题,是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在培养、培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沟通问题的关键,在于帮助汉语教师端正沟通态度、增强异域文化修养和进行实践历练,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对这三个方面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
第二编《孔子·〈论语〉·儒墨哲学比较》共四讲,前三讲由王曰美教授承担,第四讲由王恩旭博士承担。王曰美教授长期担任校本课程《孔子与〈论语〉》的教学工作,曾于2012~2013年在韩国平泽大学担任汉语教师一年。《孔子与〈论语〉》也是她在韩国讲学时的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孔子生平、《论语》及其核心思想、孔子的主要弟子及成就等。关于孔子的研究成果已是汗牛充栋,如何化繁为简,既给人一个清晰的线索,又能深入浅出地介绍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这需要有大思维、大手笔。王曰美教授驾轻就熟,做起来得心应手,让人受益匪浅。而王恩旭博士的《儒墨哲学比较》则将儒学与轴心期平民哲学家墨子的思想进行了比较,有利于人们了解儒墨的异同共殊。
第三编《齐鲁文化与山东当代乡土文学》四讲由李钧教授完成。李钧教授是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兼任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是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带头人。本书也是李钧主持的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汉语国际教育:发挥传统文化优势,走出特色育人之路”的结题成果。第三编四讲旨在使研究生从地域文化与中国文学的角度理解齐鲁文化与山东精神,掌握山东“乡土文学”传统的流变线索;并通过对臧克家、郭澄清、莫言、闵凡利等几位山东籍作家的解读,使研究生了解当代山东作家群的创作状况。此外,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山东文学最重要的代表,因而这个专题值得好好讲。
第四编《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法举例》四讲,由秦海燕副教授主讲。秦海燕老师是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研室主任,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普通话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她曾于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赴韩国平泽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并分别于2009、2010、2013参加汉办举行的教学法、跨文化交际课程培训。秦老师先后主持省部级项目4项,公开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发表核心论文若干。她对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法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践经验,所以她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法举例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第四编第一讲《功能教学法》,第二讲《任务型教学法》,第三讲《控制式语言教学法》,第四讲《体演文化教学法》。之所以选择这四种教学法,主要是因为“功能教学法”目前影响最大,“任务型教学法”争议最大,“控制式语言教学法”最具操作性,而“体演文化教学法”对语言与文化关系处理最有创造性。而且到目前为止,《控制式语言教学法》和《体演文化教学法》都是汉办培训班介绍来的新型教学法,国内公开介绍和研究的很少,所以,第三四讲更多一些原则性和纲领性的东西。
当然,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如果想构建一个较为系统且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还需要国内同仁的共同努力和逐步完善。希望我们这本小书能引起大家的思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们要特别感谢北京语言大学原副校长崔永华教授,他长期担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现担任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汉语教材总编审,是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奠基人和推动者。他不嫌本书简陋,拨冗赐序,鼓励我们在“汉语国际教育特色育人道路”上走下去,给了我们继续前行的莫大动力!
感谢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张健总编辑,他接纳了这本书并将其纳入出版计划。感谢责任编辑王宇明,是他的认真负责与真诚沟通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注释:
①《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京华时报》,2014年2 月23日。
②李钧、王曰美主编:《汉语国际教育:中华文化精神的源流、继承与传播》,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
(李钧 山东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