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贵州三线军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战略思考

2015-11-26 07:52刘星星张潇淼
中国军转民 2015年4期
关键词:民品军工贵州省

■ 李 烨 刘星星 张潇淼

加快推进贵州三线军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战略思考

■ 李 烨 刘星星 张潇淼

本文基于我国国防工业转型升级战略深入推进和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强势推进的背景下,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收集,对贵州“三线建设”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进而对贵州省“三线军工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军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阐述了贵州三线军工企业转型升级对于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最后就贵州三线军工企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从政府角度和企业角度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贵州有着“三线建设”奠定的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人力资本,抓住国防工业转型升级与贵州工业强省战略深入推进的历史性机遇,发挥军工企业的优势,加快推进贵州三线军工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军民、军地融合”,必能尽快摆脱贫困与落后的困局,打造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的和谐。

一、贵州“三线建设”的历史回顾与评价

60年代为了响应三线建设的号召,东部沿海及北部工业城市调动大批人力、物力向西南贵州转移。1964年到1978年13年的投资累计达98.9亿元,相当于1950年至1963年全省投资总和的2.7倍。建成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有174个,到1976年底形成的工业固定资产57.9亿元,三线建设的成就为贵州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贵州的三线建设,几乎涉及所有工业部门,其规模之大,项目之多,成就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贵州工业建设史上和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1.改善了贵州的工业布局

三线建设以前,由于受财力、交通、科技、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贵州的工业生产力布局以贵阳为重点,其他地区都比较薄弱。1965年,贵州省工业总产值为10亿元,贵阳市就占了5.29亿元。

在三线建设中,全省工业布局以原有城市为基础,沿4条铁路干线展开,使老的城市焕发了青春,新的城市拔地而起,逐步形成以贵阳为中心,包括六盘水、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并在这些城市周围形成了一批工矿集镇。三线建设期间,沿海和东北地区一些企业迁入贵阳市,陆续组建了新天精密光学仪器厂、贵阳仪器仪表公司、铁道部贵阳车辆厂、第三砂轮厂、第六砂轮厂、第七砂轮厂、贵州柴油机厂、贵阳工具厂、贵阳电线厂以及一些军工企业,使贵阳逐步形成以卷烟、食品、冶金、机械工业为主,包括电力、煤炭、化工、建材、纺织、缝纫、皮革、塑料、造纸在内的14个工业部门、65个工业门类的综合性工业中心城市。

2.极大地改变了贵州的工业结构

在贵州三线建设中,工业建设的重点是进行国防科技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和机械电子工业建设。在全省1964年至1976年累计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投资占65%以上,其中国防科技工业占17.5%,煤炭工业占14.7%,冶金工业占9.7%,电力工业占8.9%,民用机械电子工业占4.8%,化学工业占7.5%,建筑材料工业占1.9%。经过三线建设,在贵州形成了航空工业基地(011基地)、航天工业基地(061基地)、国防电子工业基地(083基地)三大军工基地,以及六盘水煤炭基地和电力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建筑材料工业、机械电子工业等一大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到1976年,全省工业企业总数达到6798个。国有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57.9亿元,比1965年增加5.54倍;国有企业职工达到46.72万人,比1965年增加2.56倍。在全省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中,机械电子工业占40.1%,煤炭工业占18.2%,冶金工业占12.4%,电力工业占11.3%,化学工业占8.4%。

3.提高了贵州的工业生产能力与工业科技实力

国防科技工业形成了从科研、设计到试制,从毛坯加工、基础件加工、零部件加工到产品总装,从元器件加工生产到整机装配,从产品生产到工、夹、量、模具制造以及机床修理、产品包装的综合生产能力。其他工业部门的生产能力也有较大幅度增长。1976年与1965年相比,原煤生产能力增加6.1倍,发电装机容量增加3.1倍,铁矿石开采能力增加7.6倍,炼铁能力增加4.5倍,炼钢能力增加1.5倍,烧碱生产能力增加8.7倍,化肥生产能力增加2.9倍,水泥生产能力增加5.2倍。

在三线建设中,由于一部分科研、教学单位和大批企业内迁,给贵州带来了大批科技人员、教学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大量较为先进的科研设备,大大地增强了贵州的科学技术实力,全省科研队伍逐步发展成为包括中央各部所属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国防科技工业部门科研单位、地方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研究单位在内的科技队伍。国防科技工业拥有的科学技术优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与贵州的生产力结合在一起,成为全省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贵州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规模与结构

通过“三线建设”,在贵州形成了航空工业基地(011基地)、航天工业基地(061基地)、国防电子工业基地(083基地)三大军工基地,成为我国国防重要的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战备基地。2013年贵州三线军工企业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超过4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0%。主要从事军用或民用机械、电子类产品生产经营,这些三线军工企业分属航空、航天、电子、机械和国防科工委等部门,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属国有独资企业,以直线职能制管理模式为主,近年来更多的企业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军工产品仍然是三线军工企业的主要职责,在保证国家军品生产的同时,民品也有较大地发展。

(二)贵州三线军工企业面临的问题

1.企业社会负担沉重

贵州三线军工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的因素,建厂时医院、学校等非生产服务体系齐全,至今为止,每年仍然需要补贴大量经费,拟转交地方,又存在接纳能力有限,安置困难。另外,离退休人员,下岗分流和安置压力加大。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防科技政策的调整以及国防订单锐减,在军工系统进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企业由于产能过剩,生产任务不饱满,冗员增多,下岗分流压力加大。

2.体制机制不合理

首先,企业的战略决策受限。由于政府对国防科技工业的总体战略规划,作为下属企业在重大项目招投标制度、决策机制上要受到上级企业的限制,没有充分的自主决策权。

其次,三线军工企业的投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体制不完善,几乎全由国家投资,投向仅限于国有军工企业。因此出现两个后果:一是国家投资不足,限制军工企业技术进步和能力发展;二是民口和非国有企业不能享受同等待遇,难以进行公平竞争,影响它们参与军工科研生产的积极性。

另外,企业评价体系不合理,多数三线军工企业军品市场封闭,垄断性强;效益与投入不成正比,经费有效利用率不高;评价体系存在较大问题,审计、业绩管理不健全;竞争、评价、监督、激励等机制迟迟不能形成,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观念和创新机制。

3.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表现为管理理念的落后,三线军工企业在观念、人事、资产管理等诸多的问题上受传统的体制惯性的影响,在人事安排上,企业的领导人仍由集团任命产生;在生产经营上,军品项目的生产仍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没有彻底根除,阻碍了军工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另外企业民品的研发和生产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企业内部民品生产受到歧视,这种不公平待遇使得集团在民品发展上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4.所处地理环境的限制,市场狭小

由于诸多三线军工企业分布在偏远的西南山区,交通不便利,同时配套的基础设施跟不上,很多配套产品的生产也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使得企业不得不花更多的成本去东部沿海购买或者进口相关原材料和设备,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金,所处的西南地区市场狭窄,经济落后,企业发展的大环境受到很大的限制。

5.高端人才紧缺,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三线军工企业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企业的领导人及决策人均采取上级任命的方式,不能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阻碍了企业实现军民融合的步伐。另外,高科技人才引进及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三线军工企业由于企业地理位置、人才激励制度等原因,人才的引进及流失现象严重,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科研和技术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企业人才断层、竞争力削弱、发展后劲不足,而且会对原企业科技人员造成严重的心理冲击,加剧了原企业科技队伍的不稳定倾向,进一步导致人才流失恶性循环的局面。

三、加快推进贵州三线军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战略意义

1.有利于落实国家关于“军民融合”的政策,促进军民融合政策的顺利实现

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部门从全局出发,把军工企业实现军民融合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统筹规划。国发[2010]37号文件(《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动军工开放,加强军民资源互动共享,全面实施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战略,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进一步推进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2012年国发[2012]2号文中指出,“发挥国防科技工业优势,鼓励地方科研单位和军工科研院所合作,促进军工、民用技术双向转化和科研机构资源共享,发展壮大军民结合产业,推动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贵州省军工企业的成功转型有利于促进国家关于军民融合政策的顺利实现。

2.对工业强省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在“工业强省”政策的指导下,贵州省“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发[2012]2号)中提出“以国防科技工业为支撑,促进军工、民用技术双向转化和科研机构资源共享,发展壮大军民结合产业推动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民用航空”三条产业链的发展为贵州军工企业提供了政策保证。同时,贵州省军工企业成功实现转型升级也会带动贵州省工业转型升级发展,从而加速“工业强省”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四、加快推进贵州省三线军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对策建议

1.制定相应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首先,国家应该根据贵州省三大军工集团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贵州省军工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同时,应该加大对三大军工集团的扶持力度。如加大对军工企业转型升级的资金支持以及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其次,地方政府也应该重视军工企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在制定战略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到军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军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注度。在军工企业转型升级出现问题时应及时进行指导并给予相应的支持。

2.建立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

由于贵州省军工企业地处偏远的西南地区,与其它企业相比较,物流成本过高,从而造成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压力大。考虑到这些问题,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建立并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对军工企业发展军民品提供有力的支持。如当地政府可以建立高新园区、产业园区。政府吸引相关的企业在此投资建厂,达到产业集群的效果。产业的集聚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军工企业的军民品成本降低,增加军民品市场的竞争,从而促进军工企业的发展。军工企业军民品销售好,利润多了,反过来也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军工企业要转变思想观念,解放思想

贵州省军工企业要想成功的转型升级,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转变观念。在军工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首先要破除“军工封闭”,“军工特殊论”的观念,树立面向经济建设,放开搞活经营思想;其次是军工企业要破除单纯靠指令性计划,吃“军工饭”传统思想,树立面向市场的思想,积极开拓民品市场;最后军工企业要破除等、靠、要观念,军工企业积极开拓民品市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军工企业生产发展中战略调整及企业经营战术上的具有应变能力的前提。因此,思想观念转变仍是贵州省军工企业能否很好的转型升级的关键。

4.全面开展企业军民融合管理体制创新

首先,贵州省军工企业要优化公司的组织结构。贵州省三大军工集团中各企业的军品、民品发展的基础、科研开发程序、市场经营的特点不尽相同,各公司以军为主的经营方针严重制约了民品的发展,因此,集团下各公司应该尽快实施军民品分线经营,让民品独立面对市场,加快发展。在实现军民品分线经营的前提下,民品生产经营单位作为独立部门运作,成立独立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事业部,或者参与其他企业的股份合作,成为参股公司。其次,军工企业逐步实现产权多元化。军工企业应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变革为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公司,形成公司决策、计划、发展的多元制衡机制,促进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多方参与、风险共担,从而解决企业内部权责不清的问题。

5.加强与当地经济的融合,开辟产业发展新途径

贵州三线军工企业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把与地方经济融合作为推进军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对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发挥地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等,采取地企合作、联合共建等方式,在军工资源集中的地区建立若干高技术产业基地。其次,对于三大军工集团的优势产业,充分发挥集团的积极性和组织作用,鼓励通过生产要素整合和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吸纳地方优势资源,实现融合发展。最后,对于贵州的优势产业,军工企业应该积极进入,形成优势互补的经济共同体,加快发展。

70 80年代贵州三线企业分布图

6.加强研发投入,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首先,贵州省军工企业应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根据公司的军民品发展规划,按照“哑铃型”企业结构要求,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强重点关键工序和能力的改造,同时,利用高新技术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和提升,尽量节省改造成本。从而提升军工企业的装备水平。其次,军工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军工企业的高技术优势,将军工高新技术转为民用,以持续支撑民品的技术领先优势,获取军品与民品的战略协同。最后,军工企业要克服重技术开发轻市场开发、重新项目开发轻项目持续创新的倾向,企业在加大技术投入的同时,应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在技术开发阶段,重心在产品研究开发上;在技术开发成功后,重心在生产和市场开发;打开市场后,重新回到产品研究开发,以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保持技术的持续领先,从而实现技术能力与市场驱动能力的动态整合和协调发展。

7.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重视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

贵州省三大军工基地应该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潜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首先,建立民品发展激励机制。军工企业应该建立民品发展的考评制度,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激励措施,把民品发展作为考核成员单位领导班子的重要内容,以经营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开发人员为重点,实行经营者年薪制,积极探索持股经营、技术入股、收益提成等激励方式。其次,造就一支优秀的经营团队,加强对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在开发军民品的过程中,根据产品特点、产业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建立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创新进取、充满活力的经营团队。

1.毛蕴诗,吴瑶.企业升级路径与分析模式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271): 152-154.

2.毛蕴诗,汪建成.基于产品升级的自主创新路径研究[J].管理世界,2006(5):14-20.

3.张涛.国有军工企业转型的管理思路与对策[J].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 (21):17-19.

4.王林喜,王宏林.创新驱动促进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论坛文集[C],2013.

5.郭永辉.基于制度视角的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3):14-17.

6.李烨,杨存尧,张潇淼.国外军工企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借鉴与启示[J].中国军转民,2014(12),72-77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民品军工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航天企业民品文件归档工作的思考
贵州省博物馆大悬挑超限结构设计
湖北省民宗委组织召开全省贯彻落实民贸民品优惠政策视频会议
政府投资、军民工业标准差异与民品企业进入军品市场的困境
军工品质 行创未来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