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大家谢无量

2015-11-26 06:50尚儒
读者欣赏 2015年11期
关键词:无量

文/尚儒

学问大家谢无量

文/尚儒

51年前,80岁高龄的谢无量病逝时,英国《泰晤士报》刊发消息表示悼念。

他是一位博古通今、著述甚丰的大学者、大诗人和大书法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诸多领域的建树显得更加重要和珍贵。正如《民国文存》前言所说,他的建树已成为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早岁成学

1884年6月,谢无量出生在距离成都不到100公里的四川省乐至县龙门乡金马沟村,原名谢蒙,后易名谢沉,字无量,在其著述中也曾用过仲青、大澄、希范以及啬庵等字号。

谢家是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清末时,因父亲出任安徽省芜湖县知县,谢无量4岁即随父客居安徽,自幼在父亲的影响下熟读诗书。“儿童心怀巧,剪纸作飞鸢;不是麻绳系,乘风直上天。”据说这首现在还在流传的《咏风筝》,便是谢无量6岁时的诗作。

1898年,浙江著名学者汤寿潜来到芜湖,年仅14岁的谢无量拜其为师。汤寿潜为当时著名的维新派人物,谢无量从此开始接受新思潮,时常与老师和同窗探讨经世之学,关心国家命运。

18岁时,谢无量第一次出游。他从上海到北京,再从北京经张家口至太原。这正是两年前八国联军入侵京城后,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西安的路线。沿途所见,尽是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状。这次旅行深深地刺痛了谢无量,也改变了他的人生志向。他毅然决定不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于1901年和李叔同、黄炎培、邵力子等一同考入南洋公学。

求学期间,谢无量与马一浮、马君武等一起创立翻译社,发行月刊《翻译世界》,向民众介绍外国文学名著及其他社会科学书籍。不久,他结识了章太炎、邹容、章士钊等人,积极为《苏报》和《国民日报》撰稿,秘密参加了反清斗争。1903年6月,邹容与章太炎因《苏报》案入狱,谢无量暂避日本。

在日本期间,谢无量补习了日文、英文、德文。马一浮从美国带来英文版的《资本论》,谢当时英文水平还不够,但他凭借极大的毅力,专心阅读,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一年后,谢无量回到国内,先后在镇江、杭州等地学校任教。这期间,他在杭州文澜阁阅读到《四库全书》和阁中珍藏的大量古文书籍。原本古文根基扎实的谢无量,学养因此又大获长进。

名满海内

1906年,22岁的谢无量赴北京任《京报》主笔,时常撰写社论评论时事。1907年,他在《京报》发表文章,揭露段芝贵买歌妓献给权贵、取得黑龙江巡抚一职的丑闻,一时舆论哗然。后来段虽被撤职,《京报》却也因此被勒令停刊。

《京报》停刊后,经乔树楠(清政府学部左丞)、周紫庭(四川高等学堂监督)推荐,谢无量于1909年回到故乡,担任新办的四川存古学堂监督(校长)。谢无量一面继续研究古典文学,一面亲自讲授词章课,同时还兼任高等学堂及通省师范讲席。

在此期间,谢无量与川中名儒廖季平、吴之英、刘师培等人交往甚多,受益匪浅。那时的四川国学院人才荟萃,廖季平、吴之英、刘师培等在学界都堪称大家。许多人看到年仅25岁的谢无量与这些深孚众望的名家前辈平起平坐,一同担任主讲,无不感到惊讶。其时,谢无量在学界已经崭露头角,他不仅能独当一面,而且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后来,吴之英请辞国学院院正(院长)时,曾致书四川当局,荐贤自代。他是这样说的:“院中群才济济,譬入瑶林。最著者,谢无量硕学通敏,刘申叔渊雅高文。”吴之英同时还提到曾笃斋、廖季平等,独把年轻的谢无量放在首位,可见其对谢无量的器重。

1911年6月,谢无量与张澜等人参加了四川著名的“保路运动”。接着,武昌起义爆发,民主革命在全国风起云涌。第二年夏天,谢无量离开四川,到南方各省游历,1913年到上海。他先为中华书局编书,后潜心著述,数年间,陆续出版了《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诗经研究》《骈文指南》《中国哲学史》《朱子学派》《阳明学派》《中国古田制考》等著作,连同此前在成都出版的深受诗词学者好评的《诗学入门》《词学指南》,计有20余部书面世。尤其是他的两部文学史,开创了中国编撰文学史的先河,得到鲁迅先生的赞赏。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虽然因“惜得见在后不及增修”,但他在讲义中将谢无量多部著作列为必读的参考资料。

辅佐中山

1917年,孙中山在上海草拟《建国方略》,因慕谢无量名,特意写了一封信:“无量先生大鉴:国家多难,全仗贤豪群策群力,方能济事。望先生每日(注:本礼拜)下午四时驾临敝寓,会议进行,是所盼祷。手此敬请。大安!”

谢无量得信后,应约前往。中山先生拿出自己的文稿征求他的意见,他则知无不言,二人谈论极为欢洽。

“五四运动”爆发后,谢无量积极支持新文化运动,经常在《新青年》上发表诗作,并开始用白话文为商务印书馆编写国学读本,其中《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后改名“马致远与罗贯中”)《楚辞新论》《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三书,深得孙中山赞赏。谢无量自此为中山先生留下了极佳的印象。

不久,孙中山在广东筹备北伐,谢无量于1923年南下广州。中山先生留他在广州大学任教,继而委任其为大本营秘书、参议。

孙中山根据当时的形势,暂与段祺瑞、张作霖联合结成“三角联盟”,以对抗曹锟、吴佩孚。同年秋,谢无量受中山先生派遣,与孙科、陈剑如到沈阳见张作霖,商议讨伐曹、吴之事。在达成协议之后,谢无量在沈阳多住了一个月,亲眼看到张作霖部队打通山海关,取得胜利,才转道天津,会见段祺瑞、冯玉祥、胡景翼等人,转达中山先生意旨,然后返回南方。谢无量虽一介书生,却胆识过人,不辱使命,因此深受中山先生信赖。

志存报国

1930年,于右任当了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聘请谢无量为监察委员。于右任是谢无量的文学好友,他当初创办《民呼报》时,谢无量曾为之作过发刊词。但因对当时政府不满,谢无量当了几年监察委员,始终没有办过一件事,也没弹劾过一个人。

“九一八事变”后,谢无量在上海创办《国难月刊》,主张改组政府,团结抗日。1932年上海“一·二八”战事发生的第二天,他又将《国难月刊》改为《国难晚刊》,每天出版,并著文抨击蒋介石、汪精卫的不抵抗政策。他因此招致特务持枪到报馆搜捕,后虽侥幸躲避脱身,报纸却被迫停刊。这一年,谢无量还参加了宋庆龄、蔡元培、鲁迅、杨杏佛等发起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6年1月,他又参与了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等组成的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救国会”)活动。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南京岌岌可危,谢无量得友人帮助,全家乘船到达武汉,随即设法将家人送往重庆。第二年,谢无量应邀赴香港讲学。在港期间,因战乱物价飞涨,谢无量不得不以卖字为生。1940年2月,他准备携妻游历南洋,但因受到监视,未能成行。次年,他回到重庆,暂住张家花园可园一号。

据谢无量的长女谢祖仪回忆,母亲曾说,在重庆期间,蒋介石仍怀疑父亲,家门外常有特务盯梢。有一次,蒋介石找父亲谈话,父亲回来说:“老蒋今天找我谈话,我说有人盯梢,老蒋还说不知道。”

不久,谢无量称病转至成都,在青城山天师洞疗养小住。此时,好友马一浮在乐山办起复性书院,聘谢无量为特约讲师,他又时常往来于成都、乐山之间。后为避敌机轰炸,也曾在雅安小住。在雅安期间,时与诗友唱和,兴致颇高,因此留下了“西南朋好成嘉会”的诗句。

诗书俱佳

新中国成立后,谢无量历任川西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川西博物馆馆长、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省政协委员等职。

1956年1月,谢无量以特邀代表身份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接见了他,并一同合影。谢无量回成都对朋友说:“我早年能见到孙中山先生,晚年又能有机会同毛主席在一起,平生得两位伟大领袖的优礼相待,我很幸运。”据谢无量介绍,毛主席还问到他作诗学的哪一家,写字学的哪一派,等等。

同年8月,经校长吴玉章提名,中国人民大学聘请谢无量担任顾问教授。吴玉章曾告诉谢祖仪:“你父亲虽然年迈,记忆力却依然甚佳,讲授《文心雕龙》很是精彩。”此后,谢无量又以无党派人士代表身份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三届的各次会议。1960年8月,国务院聘请谢无量为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谢无量学识渊博,涉猎广泛,70岁以后仍非常勤奋,陆续发表了《再论李义山》《汉语拼音方案读后》《纪念关汉卿——革命的戏剧家》《佛教历来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诗经〉研究与注释》等文章与专著。据称,晚年在北京期间,谢无量还与同乡、著名数学家何鲁约定,他教何德文,何教他俄语。何鲁后来在一封书信中提及:“谢老习俄文,大有进步,已能看原文书报矣。”

谢无量还是位优秀的诗人。他从6岁开始写诗,到80岁一直笔耕不辍,先后作诗2000余首,常能读到的有300多首,其主要诗集有《青城杂咏》等。他的诗以古体绝句及律诗为主,间有乐府、小令和联语。有评论者认为,其古体诗峭拔雄奇,近体诗大都渊雅清丽,写于抗战中的一些诗作,如“架上九邱空有烬,眼中百万已无家”,“许瓢未敢逃尧日,墨茧空惊救宋心”,沉郁顿挫,蕴蓄着忧国忧民之念。

谢无量的成就还体现在书法艺术上。于右任曾说他的书法“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沈尹默也曾称赞说:“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辟有谢无量书法赏析一节,其中有这样的评价:“由于他博古通今,含蕴深厚,兼之具有诗人气质,襟怀旷达,所以表现在书法上就超逸不凡,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在书坛独树一帜。”认为他在师承传统碑帖的基础上,“能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创造出自己的书体,在中国书史上确立了自己的流派”。

谢无量的书体被誉为归真返璞之“孩儿体”,于右任称之为“干柴体”。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书法家曹答轲曾表示:“在20世纪的四川书坛,谢无量毫无疑问是排第一的,在全国也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只是在政治地位、社会影响等方面不是那么显著。”

1964年12月,谢无量在北京医院病逝,享年80岁。

猜你喜欢
无量
天真工致以外,出世入世之间
——传播视阈下的谢无量书法及其成因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ubble and free surface close to a rigid wall
刘少白
谢无量:歪斜的“孩儿体”书法是戏谑还是返璞归真?
大学者 大书家谢无量
谢无量:践行“无意于佳乃佳”的书法大家
论书绝句·评谢无量(1884—1964)
南涧无量“走亲戚”文化探析
大美张掖
“无量”第八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