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新常态”下的中国外交

2015-11-26 02:49何亚非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大国新常态全球化

文/何亚非

全球化“新常态”下的中国外交

文/何亚非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博鳌论坛提出建设人类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后,关于全球化与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之讨论再趋热烈。

希腊债务危机引发了对欧元区未来的忧虑。乌克兰危机使人们对欧洲安全乃至全球安全架构塌陷忧心忡忡。美联储将于年底前加息的信号,强化了全球资金回流势头,发展中国家金融再次面临流动性危机。

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势头迅猛,进入了新时代和“新常态”。凡此种种,需要各国进行深刻反思,并探讨21世纪全球化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

全球化“新常态”五大特征

之所以说全球化进入“新”时代,而且已成为“常态”,主要因其有以下五大特征:

一是随着全球化深入世界各个角落,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已经结成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至于是否能成为命运共同体,现在还难以下结论,因为这涉及各国在政治、安全、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深入合作。

二是“去全球化”或者“逆全球化”同步发展,全球化出现碎片化和无序倾向。在世界贸易领域,世界贸易组织(WTO)已经名存实亡,作用式微。而各类双边和区域性自贸区安排却如雨后春笋般纷至沓来。

再如,在核不扩散领域,超过190国签署加入的《核不扩散条约》框架岌岌可危。条约规定的有核武器国家仅有五国,但事实上现在大大小小拥有核武的国家不下40个。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权威性和监督能力不断削弱。国际社会面对伊朗和朝鲜半岛核问题的重大挑战,只能依靠“临时性”的谈判机制。

三是全球化打破了边界和领域的界限,使全球性挑战增多,风险和危害跨国界、跨领域传递速度惊人,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而国际社会团结应对的决心不强、机制不灵、办法匮乏。

四是从宏观的角度看,金融资本主义依然主导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走向。金融资本主义虽然经历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威风不再,但是金融资本继续控制着全球生产链和价值链,支配着全球的利润财富和经济利益的分配。只要国际体系包括全球治理体系没有重大调整,这一局面就难以改观。

五是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已经外溢至政治、安全、社会等其他领域,经济停滞、失业高企、债务沉重、贫富差距扩大等经济顽疾,成为导致许多国家政治动荡、社会混乱、国家破碎的主要根源。

中国应对“新常态”的五大重点

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和改革开放,中国已深深卷入全球化,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成为全球生产链和价值链的重要一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核不扩散条约》规定的五核国之一、20国集团(G20)核心成员,2016年将接任G20轮值主席国。凡此种种都说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和全球性大国,责任重大,需要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补充和完善,以适应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全球化“新常态”。重点可以从五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和相关机制的改革、补充、完善。

一要增加中国、印度、巴西、印尼、南非、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包括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决策权和国际机构中的投票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和份额的改革与调整成为首要。二要加强大国之间的深入合作,增加共识和互信,尤其是中美两国需要减少疑虑和摩擦。现实是,全球治理离开了中美的合作将“寸步难行”。我们需要考虑“G2+”的模式,来处理许多棘手的全球挑战。

其次,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以减少过度依赖美元的跨国金融风险。金融是经济运行的命脉,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教训太刻骨铭心了!金融危机最艰难的时刻过去以后,对金融体系改革的势头明显减弱。这点需要引起G20的高度关注。

G20应该加大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的协调;主要储备货币国应该有大国担当,负起稳定货币币值和利率的责任;大宗商品定价货币需要实现多元化;全球金融监管要继续加强,IMF和金融稳定论坛(FSB)等要按照G20的授权,制定监管规定并加强各国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尽快将人民币纳入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国自身则要继续坚定不移地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第三,尝试并推广新的国际和区域合作模式。

中国在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指引下,倡导并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构想。这是中国在总结近年来全球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为核心,提出的全新的国际和区域合作模式,以期与沿线国家结成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最近,习近平总书记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商定,将“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就是体现了这种合作共赢的精神。

中国积极推动、倡议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上海合作组织银行等,有的已经成立,有的即将问世,标志着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许多发达国家,希望补充、完善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以亚洲为例,到2030年就需要基础设施投资11万亿美元。

第四,国际社会需要高度重视发展议程。可以说,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不可能有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稳定。这是常识,但也是过去被长期忽视或者“口惠而实不至”的领域。

今年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的收官之年,9月联合国将制定到2030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目前各方正在紧张地谈判。各国务必重视这些目标的制定和实现,加大一国国内和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扶贫减贫力度。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和新兴大国,不仅要继续大力提供国际援助,更要与各国分享自身的发展经验。同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访问蒙古时所说,欢迎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和“快车”。

最后,中国需要更加深入地参与全球治理及其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运用“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思想”和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并身体力行,提供适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合适技术、产能及配套资金。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的现代化”,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相辅相成,密切相关。我们需要有全球主义的胸怀,有大国的担当,站在21世纪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前列。

全球化“新常态”,说到底是国际规则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我们亟需在各领域培养、储备一大批精通国际规则、精于国际谈判的优秀人才。这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需要,也是中国全面走向世界的需要。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猜你喜欢
大国新常态全球化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周边大国的海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