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的审美性”和“审美的史学性”

2015-11-25 20:06徐杰
艺术评鉴 2015年22期

徐杰

摘要:本文从《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一书的教材编写理念,内容编著特点等方面对该书做了较中肯的评述。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教材编著理念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一书是武汉音乐学院田可文教授编著,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上海音乐出版社于2007年在北京联合出版的。目前,国内有很多高等专业音乐院校《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课程采用该书为其课程教材。

一、该教材的课程编著理念

从本教材冠以的书名以及它的编排内容来看,此书在写作上的第一大理念可理解为“史学的审美性”。

“中国音乐史”作为高等音乐院校的一门正式课程,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该课程初创阶段所出版的教材,书名大多为《中国音乐史》或《中国音乐简史》。其编著理念所强调的是客观的叙述音乐文化历史、音乐史学观的正确树立及揭示音乐发展的本质规律。体现的是客观、理性地学习音乐史知识,而非强调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这通常是该课程老版教材普遍具有的共同特征。

田可文教授编著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除了保留老版中国音乐史课程教材中的史学学科性质外,创新之处在于加入了对作品的感性认知。因此,此书既强调音乐历史事实的客观描述,也强调音乐本体语言的形象刻画,同时也强调史学中的知识理解和审美体验。该教材对具体作品从创作的时代背景、情感内涵以及音乐形象的刻画等方面都做了较为深入分析。这种论述方式,正体现了该教材以史为主、以史带赏、史赏兼顾的“史学的审美性”原则。

此书在写作上的第二大理念可理解为“审美的史学性”。诚然,过去出版的旧的音乐欣赏类教材主旨在于审美。理论上强调的是,从音乐体裁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作品所刻画的音乐形象及音乐风格等基本知识,而对于音乐作品创作年代所处的大文化历史背景则关联较少。所以,传统音乐作品赏析课程存在有史学上的单薄性缺陷。

而本书在作品赏析环节所列出的75首作品,囊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进程中,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音乐作品,因此它是被整合于中国音乐史中进行的。它不但具有原音乐作品欣赏的本质,同时由于史学的介入,把它们融入了宏大的历史环境及错综复杂的历史发展脉络当中。使原来相对孤立的作品赏析行为,获得了更为普遍的历史联系。

所以,这种被置于史学大环境中作品赏析部分的内容编排,就增加了新的能量,为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课程,课程审美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这就是该教材在编著理念“审美的史学性”方面的集中体现。

二、该教材的内容编著特点

该书是一本兼顾教学实用性及科研参考性的教材。这本教材在知识框架和教学内容上既强调了“师范性”,也强调“学术性”,且强调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不是以降低、削弱课程应有的学术含量为代价的。

纵观此书,内容详实,覆盖的知识点很广,几乎囊括了90%以上的中国音乐史各个时期的知识点,很好的体现出“培养学生积累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宗旨。由于此书是为非音乐学系学生音乐史公共课而写,因此古代音乐史部分没有过多的深奥难懂的古文堆彻的音乐史料,大多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展开叙述,但涉及到知识点源头时,大多注明了史料出自的典籍或书目。这给今后有志于从事音乐史研究的本科生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体现出作者治学的严谨。

三、该教材的略微不足之处

但遗憾的是书尾没有附带音响光盘,与教材配套的音像资料的建设迟至今日也未见发行,这就迫使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自身条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累音响资料,以最大限度保证课堂作品赏析环节教学的顺利进行。虽说现在是网络发达,资源共享的信息社会,但在网上下载传统音乐作品的难度要比当代流行音乐大得多,且传统音乐作品如《广陵散》这样的大型古琴曲,光靠在课堂上欣赏几遍是远远不够的,亦或有时因为课堂教授音乐史部分知识繁多,而无暇顾及作品欣赏,因此必须有与之配套出版的音像资料,一方面供教师课堂授课使用,另一方面供学生根据光盘音响资料课后去复习、巩固。

书中所罗列的作品就其数量来讲,略显偏少,部分简略的大型作品谱例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没有一个可供详细参考的依据。该书是教育部特意为音乐学(教师教育方向)专业量身定做的教材,但书中作品赏析部分所罗列的75首音乐作品和中小学音乐欣赏课上所讲的作品,联系不大。也许,教材所选音乐作品,尽量与当下中小学音乐课欣赏作品加强联系,实现无缝对接是该书再版时需要思考的重要编著理念。

在当代音乐章节,介绍传统音乐在当下发展的篇幅笔墨不多,只论述了民族器乐在解放后的发展态势。自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很多说唱曲种和戏曲剧种纷纷成立了它们各自的专业团体,也培养了一批表演艺术家,一大批受到广大听众喜爱的经典曲艺作品和戏曲选段也纷纷问世,但此教材对“戏曲和曲艺在建国后发展”的著述似乎无暇顾及。

总之,音乐史与作品赏析是近些年来音乐史类教材编写的一种新趋势,课程专任教师根据教材章节安排,在课堂讲述中,始终做到以欣赏作品来带动音乐史知识的讲解,使中国音乐发展历史部分的讲述更加直观形象。让学生在对音乐艺术作品的美好感受中,去了解漫长的中国音乐发展历史,促进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无尽魅力。

参考文献:

[1]唐建军.《中国音乐史》教学之瓶颈及突破设想[J].民族音乐,2010,(01).

[2]居其宏.不敬父兄 遑尊乃祖——论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古今贯通与厚今薄古[J].音乐探索,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