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吞活剥”从字面上理解着实有点恐怖,甚至带点血腥味。但其本义却是指生搬硬套别人诗文的词句,语出自唐代刘肃《大唐新语·谱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云:‘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据说唐朝初年,有个叫张怀庆的人曾担任枣强的县令。他喜欢抄袭当时的一些著名文人的作品。当朝大臣李义府曾作了一首五言诗:“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看到后,就在每句句首加上两字,变成了一首七绝:“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來时好取洛川归。”人们读了张怀庆的诗后,无不哗然大笑。有人嘲笑他是:“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王、郭都是当时以文词闻名的朝中要人,唐高宗的诏书和朝廷文告,多半出自他们的手笔。这里讽刺张怀庆只会生搬硬套、抄袭他人文章。后来引申为只会机械地照搬他人的理论、经验或方法,而不懂得变通和运用。如丁玲《杜晚香·妈妈回来了》:“她还不懂的,就把听来的,生吞活剥地逐条念一遍。”
当然,“生吞活剥”最初的含义可能指饮食习惯。我们的祖先在茹毛饮血的年代里,没有火种可以煮熟食,狩猎所得的动物只能一块块地剥下毛皮或肉来生吃。后来的生搬硬套,不能灵活运用的意味大概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