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昌辉:为我国风电事业开辟道路

2015-11-25 09:44:58贺德馨陈良康
风能 2015年10期
关键词:航空学院专委会风能

文|贺德馨,陈良康

2015 年9 月7 日是戴昌辉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日。戴教授不仅是我国实验空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风能开发利用的倡导者之一。今天航空界、力学界的同仁们怀念他,风能界的同仁们也非常怀念他。特别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的日子里,戴教授的传奇故事更加深了我们对他的缅怀和崇敬之情。

戴昌辉教授高中时就积极投入抗日爱国学生运动,1935 年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和天津北洋大学航空工程系,在抗日救国的时代强音感召下,他选择了学习航空工程,走“航空救国”之路。七七事变后,北洋大学由天津迁到西安,与北京师范大学和北平大学联合成立了西北临时大学。后来,又迁往陕西域固,改名为西北联合大学,即西北工学院的前身。大学时代,戴教授积极投入“一二九”和“八一六”爱国学生运动。

1936 年,戴昌辉教授从西北工学院毕业后,抱着“航空救国”的抱负,投身到由杭州内迁到云南省瑞丽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的工作中,参与美国集IV 型双翼战斗机生产,为抗日战争尽力。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立飞虎队,支援中国100 架P-40 歼击机零部件,在缅甸进行装配,戴教授担任了P-40 飞机的总装检验员。该飞机在滇缅战场上由美国飞虎队驾驶与日军作战,屡次重创日军零式飞机。之后,他又转到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下属缅甸八莫发动机分厂任技术员,参与旋风F-100 型星形双排发动机的生产。因抗战时局紧张,工厂要沿滇缅公路撤退,为了不让发动机落入日军手中,戴教授冒着生命危险,组织工人将3 台完好的发动机的零部件运回国,剩下的就地销毁。到达昆明后,他又参加了C47、C46和“飞虎队”飞机的维修工作,支援抗日战争。

1944 年至1946 年,戴昌辉教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1946 年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同年进入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寇蒂斯-怀特飞机制造公司工作,被聘为长期雇员,任研究工程师。1947 年11 月,应浙江大学竺可桢教授的邀请,他放弃了在美国工作的优厚待遇,回国从事航空教育事业,讲授流体力学和应用空气动力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继续留在浙江大学任教。1952 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他到南京华东航空学院任空气动力学教研室主任。1956 年他赴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1958 年回国后到西北工业大学任第三研究室主任,1976 年又调到南京航空学院,担任空气动力学系主任兼空气动力学研究所所长。

戴昌辉教授出席北京国际太阳能风能会议

戴昌辉教授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教学和实验研究工作,特别是在推进我国空气动力学实验研究体系的建设和全国风洞建设规划的实施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航空工业部给他颁发了突出贡献专家证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戴昌辉教授主持风能专题会议

戴昌辉教授不但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辛勤工作了一辈子,而且从20世纪80 年代起,十分关注风能的开发利用。1982 年5 月,在中国科协和原国家科委的支持下,成立了隶属于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和中国太阳能学会的风能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风能专委会)。戴昌辉教授先后担任两届风能专委会主任委员,贺德馨、陈启民、邓慎康和高先声担任副主任委员,陈良康担任秘书,协助他工作。风能专委会挂靠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戴教授给风能专委会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指出风能专委会应该成为我国风能领域里科技人员值得信赖的“娘家”,将不同专业的科技人员组织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同心协力攻克技术难关,加快推进我国风能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同时也要为政府部门献计献策,制定好风能开发利用的国家规划。几十年来,风能专委会一直按戴昌辉教授的要求,作为我国风能领域对外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的窗口、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与国内外同行、相关兄弟专业委员会和广大风能工作者团结协作、密切联系,共同为促进我国风能技术的进步和推动风能产业的发展、增强全社会新能源意识开展工作。具体组织国内外风能学术交流和成果展览,参与政府风能研究和开发项目的咨询,举办技术培训和科普教育活动,推动国际间风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出版刊物和提供信息服务。

风能专业委员会成立时,中国风能开发利用正处于起步的阶段,在戴教授的领导下开展了许多活动,特别是到西藏、新疆、甘肃、青海、内蒙等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召开会议、献计献策,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欢迎。许多省里领导都亲自到会,听取专家的建议,对那些地区后来的风能开发利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多年来,虽然戴昌辉教授的教学任务很重,但他坚持身体力行,亲自参加风能专委会组织的活动和指导工作,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主题发言,发表论文。1985 年,在北京国际太阳能风能会议上作了“中国风能开发利用-回顾与前瞻”的发言,1988 年在上海亚太地区风能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有风剪切时水平轴风力机的气动性能估算”的论文。

20 世纪80 年代初,原国家科委将开发草原牧区的微小型风电机组列入全国“六五”重点技术攻关项目之一,成立了两个技术攻关组。其中由南京航空学院、山西太原884 厂、内蒙包头电机厂和内蒙锡盟风能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小组,在戴教授和汤瑞源的领导下,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和开发,完成了50 瓦和100 瓦两种微型风电机组的研发,并在内蒙草原地区得到了应用,获得了国家六个部委的联合嘉奖—“六五”国家重大技术攻关奖和1985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戴昌辉教授与陈良康秘书

“七五”期间,戴昌辉教授又在南京航空学院空气动力学系成立了风能开发研究中心,开展100 瓦至1000瓦数十种不同型号风电机组的研发工作。其中,150 瓦和300 瓦变桨距风电机组代表中航总参加了1991 年“首届全国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成就展”,300 瓦风电机组还获得了部级科技进步奖。另外,戴教授十分重视风能领域内技术人才的培养。他首先在学校设置了“风力机理论与设计”选修课,亲自带研究生。

在戴昌辉教授主持风能专委会工作期间,我们有机会与他一起参加各种活动。他对风能专委会的工作要求严格,但是待人又很随和。在风能专委会举办的各种活动中,他尊重会务组的安排,从不提出特殊要求,对会务工作人员鼓励和表扬多,让大家感到温暖和亲切。

戴教授离开我们已有十年了,铭记历史、缅怀前辈、开创未来是我们怀念他的最好方式。我们要学习他热爱祖国、勇于创新、谦逊豁达、业精于勤、严格要求、踏踏实实的高尚品德和工作作风,为我国风能从大国到强国、从国内走向国际,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戴昌辉教授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猜你喜欢
航空学院专委会风能
为什么风能变成电
中国中药协会石斛专委会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为什么风能变成电?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内科专委会召开2020年学术年会
中国中药协会杜仲专委会
为什么风能变成电
全国牛商酒店产业链专委会成立
上海商业(2016年22期)2016-06-01 1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