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静,孟令择,郑丽果,王江然,薛 松
(1.河北工程大学,邯郸056007;2.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050081)
传统、现代与革命:抗战时期晋冀鲁豫根据地村政权的现代化初步改造
陈 静1,孟令择1,郑丽果1,王江然1,薛 松2
(1.河北工程大学,邯郸056007;2.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050081)
如,山西长治的张庄村的村长申金河,利用村长的职务,“逢年过节接受请客送礼,调解诉讼时偏袒受贿”,“通过掌管公款捞取外快”,另外其最大的收入为私加税粮,“县长向每户派生七斗粮食,经过他手就变成了十七斗,他把七斗上交,剩下十斗便归自己了”[4]。其四,少数落后村庄村政权的表现形式为宗族家长制,即宗族的族长为村内事务的天然领导者(族长通常由村内富有经济实力的地主充任)。
地主阶层之所以能掌握控制基层村级政权,在于国民党政府及其所掌控的军队、警察及监狱等国民机器对其的支持。他们利用手中所掌握的权力,把在乡村榨取的财富一部分上交给国民党政府、地方官吏及军队等,一部分留归己有。乡村地区广大的中下层农民群众,包括中农、贫农及雇农等由于经济力量薄弱,政治上处于无权和失语的状态,对村级领导者对他们的敲诈勒索既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
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创建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由太行、太岳、冀南及冀鲁豫四块根据地组成,这四块根据地创建的时间并不相同,因此其辖区的旧村政权进行革命性现代化初步的改造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例如创建较早的太行区,在1937年底至1938年,该地区的旧村政权初步改造工作即已开始,而在豫北等地区,1943年后该项工作才得以正式展开。尽管根据地各地区村政权初步改造开始的时间不一,但实施改造的情况却基本相同,大致说来可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一)保留原有的领导成员
这种保留又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担任村长或保长的地主,其本人为开明士绅、抗日积极分子,拥护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支持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及抗日活动,属于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对其进行留任;其二,担任村政权领导职务的地主,其本人并非真心拥护共产党,仅仅出于保持原职位的心理而假意拥护共产党,共产党刚进入这些乡村地区,对这些人的投机心理一时也分辨不出,因此这些人也得以保留其原有领导职位。
(二)撤换原有的村级领导者
撤换的村级领导者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原村长顽固反对中共所领导的革命,对抗日持消极或破坏的态度,例如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太行区黎城县王家庄的富农杨升堂,顽固反对根据地的共产党,坚持支持阎锡山,他始终认为外来的革命的共产党强行取代了阎锡山在当地的统治并为恢复阎的统治而积极活动[5];其二,担任村长期间对村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与压榨,且贪污数额巨大者,这些人在村内民愤极大,与村内群众势成水火,严重对立,这些村长根本没有组织发动广大村民进行革命和抗日的可能,此类村长,出于革命和抗日的急切需要,必须撤换他们。
撤换旧村长时,一般不直接撤换,而是发动群众到县政府请愿,请求罢免贪污的村长,换以共产党员或抗日积极分子。
另外,在对旧村政权的组成人员进行调整时,传统的村政权权力结构与形式也开始向现代方向过渡与转变。旧村政权的权力结构与形式表现为村长及其手下的办事人员,改造后的村政权的权力结构与形式表现为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村公所等。
在对旧村政权进行现代化的初级改造时,持革命立场的共产党并没有像在苏维埃时期那样打压地主,多数村庄保留了原有地主富农的村长身份,撤换村长只是属于少数的情况。这种做法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作为外来的革命的共产党进入华北的农村地区,急需当地人士的接纳与容留,不想甫进入农村,即与乡村传统主导势力发生利益上的冲突,即“根据地初期最为迫切的是如何打开局面的问题,党组织希望尽快得到根据地农村的承认与接纳,尽快实现对基层政权的初步控制,而不是纠缠于到底是富农党员掌权还是贫农党员掌权的细节”[6]。第二,出于维护统一战线的目的,全面抗战爆发之初,国共两党须团结一致方能抵御侵华日军的疯狂进攻,事实上,就整个抗战时期来看,抗战初期也是国共两党统战关系维护得较好的时期。为维系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此阶段的中国共产党不想刺激统一战线内的合作者,例如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太行根据地创建时,八路军与山西国民党统治者阎锡山合作关系尚处于较好的状态,阎锡山任命了许多牺盟会员充任县政权的领导者(这些牺盟会会员多数为共产党员),这样共产党就在统一战线的框架内,以合法的形式掌握了太行根据地许多地方的政权。第三个原因,当时贫农基本上都不识字,缺乏管理村政的经验和技能,短时间内无法进行有效的村政管理,加以当时的征粮派款、出差支前等工作比较繁重,这些工作还需倚重原有村政管理人员方能完成。因此,八路军甫一进入农村,并没有将掌握旧村政权的地主富农换为清一色的农民群众。
经初步改造的村级政权尽管在施政目的与方式与旧政权不同,但初步改造的效果并不理想,与发展生产、进行抗日等实际需要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一些留任的地主富农村长,在进行村政管理时,依然贪污受贿。另外,在进行抗日的征粮派款时,为中饱私囊,采取先前的多收少交的办法。其二,部分留任的地主富农村长,表面上敷衍党的指示、命令,实际上阻挠、破坏党的抗日活动。有的村长身为根据地村干部,却一直存有当汉奸的想法,甚至暗中投敌,向日军传递我党我军的情报。其三,部分替换地主富农担任村长的贫雇农,因缺乏领导能力、管理经验,使村工作陷于停顿、瘫痪状态。另外,一些贫雇农上任一段时间后,受村原有主导势力——地主富农的拉拢,与其同流合污,贪污勒索,欺压百姓。
综合上述三种主要情况,可以看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村级政权改造效果并不显著,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农村地主阶层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并未改变,“民众力量还未能很好地组织起来,新的村政权没有真实的群众力量做基础,故不能克服封建势力对政权的操纵把持”;第二,根据地乡村地区的农民群众在党组织对农村政权进行初步改造时,一些农民群众对此工作配合不够积极,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乡村地区“几千年来,人民在封建统治的重压之下,没有民主生活的习惯,故对于参加政权的办法,甚为生疏,不深刻了解民选一事的重要性,甚至有些人民尚把参加民选视为支差”[7]。
这种情况,不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为坚持根据地的持久抗战,为了党自身力量的发展壮大,必须对村级政权进行更彻底的革命性改造,即实行全民村选(作者另文论述此问题)。
现代化的实质就是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性质、构成及形式等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结果就是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八路军一二九师进入晋东南、冀南等地,开创抗日根据地,采用教育、鼓励、撤换原村政人员及改变旧村政权的结构和形式等带有革命性色彩的方式改造旧村政权,这种革命的改造使旧村政权传统性特征逐渐减弱,现代性特征日趋增强。在此之前,千百年间,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农村,村政为地方豪绅阶层所把持,这些村级领导者,受封建统治阶层的支持(民国以后,表现为受地方封建军阀、国民党地方势力支持)并为他们服务。地主富农利用村政权,政治上压迫和统治广大村民,经济上对农民群众进行压榨和剥削。政治上的统治具体表现为实行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保甲制度和封建族长制,保甲制使民众之间相互监视,相互告发,族长制采用封建家长的形式对乡民进行管制。上述传统的旧村政权的权力构成及运转机制目的均在于维护地主阶段对农民群众的政治统治。
经济上,旧村政权维护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地主土地制的生产形态结构,并在这种生产形态结构的框架内对贫苦农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榨。地主富农利用他们所掌握和控制的村政权,压榨中农、贫雇农身上的每一滴油水。这种传统旧政权的存在和对农村地区的统治,使农村地区的社会财富一直保持在少数地主手中。他们的财富一般不进行商业投资,多数用于购置土地,一部分埋藏于地下,一部分用于高利贷放款,地主富农购置土地,并不能使土地总面积有所增加,财富埋藏于地下,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高利贷于春季或灾荒时借给断粮的中下层农民,农民一旦陷入地主富农的高利贷盘剥之中,很难还清本利,结局往往是最后的一点财产(土地或其他财产),被地主富农压榨而去。在这种传统村政权的统治下,拥有大量财富的地主不进行扩大再生产,少地或无地农民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在农闲季节也无资金进行副业方面的生产,农闲的几个月,大量贫苦劳力被迫空置,造成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不难看出,传统村政权及其所维护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阻碍农村地区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
现代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长时期以来,根据地乡村地区处于地主富农控制的以维护地主土地所有制生产形态的旧村政权统治下,此种情况凝固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受当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乡村凭借自身的内部力量无法突破这种传统的局面。抗战之初,作为“外来者”的中国共产党开始用革命化的手段来改造根据地乡村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传统,在这个过程中,旧村政权也得到初步的现代化改造。尽管旧村政权初步改造的效果不十分显著,但这种改造在推动了当地社会传统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向现代方向的转变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具体表现为:其一,作为“外来者”的共产党,经过对旧村政权的初步改造,使自己在严重的战争环境下,依靠各阶层群
众,得以在农村地区生存下来,为以后彻底改造旧村政权,彻底解放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推动农村向现代化方向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其二,在当时先进型、革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接受初步现代化改造的村政权,在抗日和生产方面,也初步发挥了作用,例如在抗日负担方面,粮税主要由富有阶层(地主富农)负担,广大中下层农民基本上免除了苛捐杂税的剥削和侵扰,提高了其生产的积极性,这种情况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其三,废除了封建家长制对农村的统治。这种封建等级制度的废除,在政治上实现了人人平等,获得平等与自由的人们有了充分安排自己生产、生活的权力,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47.
[2] 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四:政权建设[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4.
[3] 伊莎白·柯鲁克,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8-35.
[4] 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原革命纪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32-33.
[5] 大卫·古德曼.中国革命中的太行抗日根据地社会变迁[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48.
[6] 李秉奎.太行抗日根据地中共农村党组织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75.
[7] 社论.彻底改造村政权[N].新华日报,1940-06-19(1).
Tradition,modernity and revolution:the prelim inary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village regime in based area of Jin,Ji,Lu,and Yu region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 ar period
CHEN Jing,et al.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Handan 056007,China)
Since China entered modern times,both at home and abroad,under the influence of factors such as traditional,modern and revolution already started these threemutual struggle,bombard,and the fusion,this kind of phenomenon went throughout thewho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modern history.For thousands of years,traditional Chinese for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its evolution,the internal forces may never achieve qualitative breakthrough,namely no implementation tomodern productivity form-transformation and transition of industrial productivity.After the creation of base areas in the provinces if Shanxi-Hebei-Shandong-Henan in the anti-Japanese period,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tarted with themeans of the revolution of rural former regime for the initial transformation ofmodernity though conditioned by the specific environmentof thewar,this transformation was not thoroughly.But that of the old regime's power structure and form of revolutionary modernization liberated the productive forces to a certain extent;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on.In this sense,the preliminary work of former regime opened the base path of ruralmodernization.
traditional;modern;revolution;village reg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