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丽艳 张 艳 李 帅 杜英达 张爱军 董洪举 陈 雷 李正强 高 贵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
资产管理与设备维护
生命科学公共技术共享平台运行管理模式的探索
姜丽艳 张 艳 李 帅 杜英达 张爱军 董洪举 陈 雷 李正强 高 贵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
如何提高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效益、大型设备的使用效率,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吉林大学生命科学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现状,深入分析了生命科学公共技术共享平台存在的问题,以立足本校、服务生命科学领域,通过公共技术共享平台的搭建、技术队伍的组建、开放管理和运行机制的建立等方面,阐述了生命科学公共技术共享平台创新体系的构建。实践证明,公共技术共享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协作共用;资源共享;仪器共享平台;使用效益
硬件条件是高校发展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显著标志,也是高校科学研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在生命科学领域,大型仪器设备技术水平和管理使用效果直接影响着科研成果的质量[1]。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教学、科研的经费投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以及“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全面展开,购置了大量技术先进、性能优良的大型仪器设备[2]。但随着仪器设备数量和规模的增大,也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急需我们改变陈旧观念,设置布局优化、功能齐全、体系完备的高校仪器共享平台。优质的仪器共享平台能够避免资源浪费现象,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3,4]。目前我院有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药物代谢研究室以及边疆考古等二十多个规模不同的教学、科研项目单位,4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七十多台件。由于分散在不同的实验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实验设备短缺和闲置现象。而且技术人员力量分散,不能充分保证教学和科研的使用,更不能对大型设备进行功能开发,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此,重新配置优质资源,搭建大型设备共享平台,避免仪器重复购置和闲置现象,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提升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与开发水平,为我院的学科建设与科研活动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支撑,势在必行。2011年,学院规划了2 000平方米的实验室,建立了生命科学公共技术共享平台(以下简称“技术共享平台”),对我院仪器设备进行了科学组合,合理配置。由学院院长牵头,主管实验室副院长任主任,实行学院统一管理。通过几年的运行实践证明,该技术共享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设备重复购置 资源浪费 技术滞后
随着国家对高校教育、科研投资日益增加,大型仪器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由于历史和实验室建制分散等原因,实验室购置仪器设备时未能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导致设备重复购置;另外,由于经费来源不同,建设目标各不相同等原因,部分高校缺乏“全校一盘棋”的管理理念,仪器设备购置论证流于形式,使有限的资金不能统筹使用,导致大量低端水平的仪器重复购置。最终导致仪器设备分散,无法统管共用,仪器资源浪费,高水平仪器设备无力购买,先进的技术水平更新滞后。
1.2 管理模式陈旧 共享作用难以发挥
为了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许多高校院所先后构建了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优质的仪器共享平台在资源整合和开放共用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大多数仪器平台都因为管理模式落后,不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或因使用和管理责任不明,体制机制不健全或共享意识淡漠等原因,不能充分保障教学和科研的顺利进行,严重限制了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使技术共享平台的作用难以发挥。
1.3 专业队伍不稳定 维护经费不足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除部分集中在实验室外,还有部分分布在各研究室、课题组。因此技术力量分散,个人特长无法发挥,技术水平难以提高;另外,实验技术人员属于教辅编制,未按照实际情况为实验技术人员设立新的管理模式和考核标准,发展空间有限,在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工作吸引力的情况下,使其工作重心逐渐偏离了教辅岗位,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时,高校普遍存在使用设备“重购置轻维护”的现象,将资金全部用于购置新仪器,缺少配套的维护经费,导致“有钱买仪器,无钱修仪器”的尴尬局面。仪器出现故障后闲置不用,无形之中加剧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严重制约了高校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产出[5]。
2.1 搭建大型仪器设备技术共享平台
技术共享平台自组建以来,按设备技术功能和服务方向系统定位,将学院原有的70多台大型仪器和新购置的10多台精密设备进行重新布局,归类组合。按照相关的技术服务路线,搭建了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4个技术服务体系。一是基因组学及基因工程方向技术服务路线:以高通量基因组测序和基因表达定量分析作为代表技术,辅以专业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配备3名技术人员,管辖高通量测序仪、多重遗传分析系统和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等相关仪器设备;二是蛋白质组学方向技术服务路线:以双向电泳、多维液相分离和质谱分析为代表技术,辅以蛋白质结构测序和鉴定技术,配备4名技术人员,管辖MADI-TOF-TOF质谱仪,X-射线单晶衍射仪,Orbitrap高分辨率质谱,多维液相色谱,双向电泳仪等相关仪器设备;三是细胞和影像分析方向技术服务路线:以细胞流式分离和显微影像分析为代表技术,辅以细胞培养和组织染色技术,配备2名技术人员,管辖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相关仪器;四是药物筛选与评价方向技术服务路线:以动物培养和药理分析为代表技术,辅以动物饲养和药理毒理实验技术,配备2名技术人员,管辖小动物活体成像,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系统等相关仪器。每个服务体系设置1名负责人,拥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在一定的权限内具体负责本服务体系内的样品测试和服务业务拓展等工作。
2.2 组建高水平技术支持与管理团队
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是否能发挥平台的共享效益和有效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管理者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共享平台全方位整合技术人员力量,提升整体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一是选聘不同专业背景的技术应用和开发研究人员,作为设备运行的技术支撑。目前已形成10人组成的专业技术应用团队,专业背景涵盖仪器分析、化学、生物学和电气工程4个方向。这种人员配置模式有利于不同专业背景间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组建生物与分析技术应用团队。选聘熟悉相关设备使用技术的原有人员5名,公开招聘生物分析技术水平高的技术人员4名,共同组成仪器技术分析应用团队,及时有效地应用相关前沿技术,共同开发研究生物仪器的新功能,新应用。三是建立管理队伍。设立专职仪器管理人员11名,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7人 ;博士8人,硕士3人。兼职仪器管理人员15名。是一支管理水平高、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管理队伍,负责完成仪器设备培训、管理、操作、维护和维修等工作,使仪器设备始终保持良好状态,提高仪器使用效率。四是加强培养培训,提高全体人员的开发技术与管理水平。努力为管理人员提供国内外进修、培训以及学术交流的机会,使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
技术共享平台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知识系统、技术精湛、稳定扎实”的新型技术支持与管理团队。
2.3 建立开放共享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为提高我校科学仪器设备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质量,服务社会发展和支撑人才培养[5],技术共享平台紧紧围绕“资源整合、技术共享、仪器共用”的思路,充分借鉴各高校优质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管理经验,根据本院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现状,加强宏观统筹规划,进行创新设计和合理布局,努力构建“管理理念先进、装备设施精良、服务水平优质”的技术共享平台[6]。
2.3.1 建立技术共享平台开放式管理制度 提升优质资源共享意识
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是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的基本保证,只有建章立制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才能确保技术共享平台真正发挥作用。本平台特制定《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开放守则》《大型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检查、维修、维护办法》《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开放共享办法》等系列管理、监督和使用的相关制度[7],规范大型仪器设备的科学化、合理化共享使用[8]。要增强“团结协作、开放共享、相互服务”的意识,深化管理改革,建立大型仪器平台“开放共享、协作共用”的管理机制,努力扭转各单位“重抢占资金、重仪器设备购入,轻开放共享”的现象[9,10]。在技术共享平台严格的规章制度管理及不断提升的共享意识促进下,我院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以及盲目引进现象,而且这些仪器设备在管理规范、开放共享的环境中为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及创新成果的取得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保障[11,12]。
2.3.2 建设大型仪器信息开放平台 实行网络化预约共享机制
为了保证技术共享平台有效开放运行,本平台自主研发并创建了数字化信息网络系统。该信息系统由基本信息管理系统、预约管理系统、培训系统、订单信息统计系统、费用统计系统和工作状态检测系统六部分组成,而且对每一部分都进行了详细的使用划分(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系统
技术共享仪器平台借鉴王嘉滨[13]等人的管理经验,将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名称、照片、型号、生产厂家、规格型号、主要功能及应用范围、测试样品要求和可预约时间及使用联系人等进行上传网络公布,便于校内外使用者了解开放共享仪器的总体情况,及时查看可供预约使用的时间。该基本仪器信息管理系统增加了服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有效地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共享范围和使用效率。
技术共享平台的所有仪器面向校内外和社会科研人员开放使用,均可通过注册预约申请使用。使用预约包括上机预约、送样预约和包时预约3种方式。使用人员须提前向技术共享平台提出预约申请,并注明所做实验的特殊要求和条件等,以保证仪器设备配件提前准备或按时提供测试服务。技术共享平台将按照预约顺序,合理安排实验时间。预约制度使技术共享平台的工作有序开展,扩大了开放范围,提升了共享水平,为打造“规范化、高效性、服务型”技术共享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普通制备型仪器或操作简单易学的仪器,技术共享平台实行培训上岗制度。每学期由仪器管理人员组织针对全校师生和科研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讲座,培训方式为“双重培训制”,即邀请技术应用专家对仪器管理者进行系统培训,管理者再面向使用者进行详细的操作培训。在培训结束后进行上机操作考核,考核合格者发给使用许可证,持该证者才有资格进行仪器的预约使用。本技术共享平台近两年共举办了5期分析测试专业培训,8期仪器操作基础培训,培训学员已经超过600人次。坚持开展仪器操作和分析讲座,不但能通过技术交流了解学科发展动态,而且可以提高仪器的利用效率,避免仪器人为损坏的现象。对于操作复杂的大型仪器设备,采用专人上机测试的方式,并提供测试报告。
订单信息统计系统、费用统计系统和工作状态检测系统可以及时准确的统计设备对外服务的机时数、项目数、收费数和样品数,还可以实时显示仪器的使用状态和预约情况。同时,可以完成各实验室的动态监控,显示仪器运行状况和上岗技术人员的使用记录。
2.3.3 设立大型仪器设备维修基金 实行仪器使用有偿收费制
技术共享平台的设备均由我校“985”“211”工程等建设费支出,无法提供设备维护和实验室运行费用。而且一些主要用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大型仪器设备,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小动物活体成像、激光辅助电离质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仪等上百万的大型仪器设备,运行维护成本高,维修成本更高。我校每年进行大型仪器维修立项申报工作,根据仪器开放机时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维修基金,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与维护。另外,所有设备均按照《吉林大学有偿服务管理指导办法》对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行有偿服务,合理定价,统一收费,逐步实现以机养机。但学校是非营利性单位,所以技术共享平台只收取基本的技术服务费和管理使用费[14,15],并按照不同的送样单位进行级别收费。有偿服务获得的收入纳入院级单位财务统一管理。有偿服务机制使得仪器管理部门对仪器设备的绩效有更客观真实的了解和掌握,为实施大型仪器设备绩效评价提供了基础。另外,合理的收费使部分机组能够完成自我“养活”,为维持仪器设备运行的良性循环提供了经济保障。
大型仪器的开放共享是提高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大型仪器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是优质资源得以重新整合利用的有效手段。我院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本着立足本校,服务全省及东北地区的理念,筹建了生命科学公共仪器共享平台,期望能为地方发展实现跨越式前进,这是一项赋予了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的工作。
公共技术共享平台在优质资源共享方面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例如,如何提高仪器设备的有效使用寿命,改善管理人员福利待遇,加强运行经费筹措等,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校院领导的全力支持,需要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全力配合,更需要公共技术共享平台管理人员坚持创新、勇于改革、不断探索、开拓实践,稳步建立起设备精良、管理科学、服务优质的公共技术共享平台。
[1] 闻星火,郭英姿,魏婧.高校大型仪器共享系统建设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5.
[2] 孟庆如,孙兴莲,徐琴平.江苏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29(1):23-25.
[3] 王祎,华夏.促进我国科学仪器管理与共享的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12(11):29-33.
[4] 英卫峰,高言,赵会武.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若干问题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213-216.
[5] 蔡万涛,李云伏.建立共享管理体系促进大型仪器开放共享[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1):1-4.
[6] 左玉生,林俐,孟正大等.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共享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30):211-213.
[7] 冷鑫,英卫峰.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与管理探索[J].价格月刊,2014(2):88-90.
[8] 赵会武,李华,李力,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模式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162-164.
[9] 王晓燕.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利用效率提升机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9):15-17.
[10] 周腾蛟,史宝中,王传银.高校大型仪器共享体系的构建设计[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2):188-191.
[11] 周智男,李玉霞,王辉.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立的探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9(2):112-113.
[12] 许积平,杜跃东,李志峰.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2):170-180.
[13] 王嘉滨,浅谈实验室大型仪器的开放与共享[J].现代测量和实验室管理,2013(2):45-47.
[14] 费克文,倪光峰,王伏玲.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400-402.
[15] 赖芸.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平台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148-150.
[16] 付强,王志强,朱平川.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3):179-181.
To Explore the Management Mode of Public Instrument Sharing Platform for Life Science
Jiang Liyan, Zhang Yan, Li Shuai, Du Yingda, Zhang Aijun, Dong Hongju, Chen Lei, Li Zhengqiang, Gao Gui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to be solved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benefits of resource sharing and the quality of large equipment us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public instrument sharing platform of life science, introduces technical team formation, open management mode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establishs the innov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nstruments sharing platform by analyzing current utilization situation of life science equipment, Jilin University. It has proved that common technology platform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ersonnel training,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s.
cooperation and sharing; resource sharing; instruments sharing platform; the benefits of using
2014-08-09
姜丽艳,在读博士,工程师。
“985”“211”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