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视角下的乡愁教育浅谈

2015-11-25 08:22洪成旗
地理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合肥研究性乡愁

洪成旗

摘要:地理学科在开展乡愁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乡愁教育理应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视角下的乡愁教育既有自然依托,又有人文支撑。地理知识教学应扎根于乡土,地理情感培育应立足于乡愁,地理乡愁教育应践行于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地理教学;乡愁教育;研究性学习

余光中先生以一首《乡愁》打动了许多国人的心。乡亲、乡音、乡情、乡愁……凡是与“乡”相联结的词语都给人以“家”的温暖,让人魂牵梦绕。“只有特色的,才是永恒的”,一个区域如果没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它就很难扎根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它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才能成为区域的标签,只有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底色”。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就是让城市融入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生态,使“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成为现代人乡愁记忆的物化寄托。当然,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还要让城市以人为本,“融入人类社会”,要尊重社会文化,保护、继承和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风、生活习惯和人文景观,为乡愁烙上文化的印记,让传承千百年的古老文明“活”在当下,让家乡记忆、乡土情怀具有鲜活的灵魂。

没有乡愁的人是没有根的,没有根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高速城镇化而成长的学生,知城不知乡,无法感受泥土的芬芳,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西方“快餐文化”的入侵,青年学生往往无法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甚至滋生“崇洋媚外”的心理,家乡的概念十分模糊,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成为一纸空谈。

一、从地理视野分析乡愁教育

地理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要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以“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为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关注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也有类似表述。

从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到关心国情、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信,进而发展为理解世界、欣赏世界,地理学科知识教学一脉相承,情感培育循序渐进,价值观养成逐级进阶。家乡,是一方水土,是一方文化,是一个特定的区域,承载着几乎所有的地理要素,是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家乡,就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承载着学生许多的喜怒哀乐,具有丰富而鲜活的教学素材,是开展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拓展性学习的最佳场所;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要求“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认为乡土地理教学可“帮助学生认识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是其它学科所没有的。不论从学科的价值取向还是从课程设计看,地理学科在开展乡愁教育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乡愁教育理应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任务,也是责任。

乡愁教育要求把学习视角缩小到家乡,这个“家乡”的范围可大可小,但从地理教学的资源开发和学生认知的角度考量,乡愁教育的范围一般设定在县(市)一级的行政区域为宜。首先,县(市)尺度具有相对独特的自然环境与自然景观,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使乡愁教育沉降在独特的区域背景上;其次,县(市)尺度一般具有独特的风土民情与人文景观,可以反映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体现传统文化源于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魅力,使乡愁教育融汇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第三,县(市)在我国行政区划中相对稳定,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决策权,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特性,使乡愁教育落实在现实的材料和真实的情境里。

二、在地理教学中开展乡愁教育

1.地理知识教学应扎根于乡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源于已有的经验,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往往比较感兴趣,承载着大量信息的乡土地理为开展乡愁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笔者所在地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城市,位于江淮之间,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具有较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本校地理兴趣小组常年开展天气观测,记录每天的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气象要素,并绘制相应的气象要素图。在学习天气与气候时,学生运用数据能比较容易地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合肥不同季节的主要天气特征、合肥的气候特征等,若与北京、广州的气象数据对比,容易得出合肥气候具有从温带季风气候向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的特点,进而理解合肥多暴雨、大雾、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原因,理解传统农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的区位选择,理解“清明吃青团,中秋打火把”的民俗民风,在增强防灾减灾意识的同时,体会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人地和谐的思想内涵。

学习地质地貌时,笔者组织了巢湖北山地理考察。走近大自然,学生可以亲手触摸岩石、土壤、河湖和植被,亲眼观察岩石的产状,亲手测量岩石的倾角,观察背斜、向斜、断层、裂谷,理解背斜成山或谷、向斜成谷或山的原因,还可以测量河流的水文特征,身临其境地感受河湖的湿地效应、森林的环境价值……巢湖北山是国内许多高校地理专业的实习基地,是原生的大自然地理课堂。地理考察可以零距离接触家乡的山山水水,深入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在增加地理知识的同时,强化乡愁的物化记忆。

近年来,合肥城市化发展很快,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大量的人口迁入,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城市化问题。在学习人口与城市化时,笔者以合肥为案例,通过呈现合肥人口、面积、交通、功能规划、GDP、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数据,引导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理解城市化的进程和意义,从正面引导学生理解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未来城市化的方针与对策。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合肥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传统农业也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在学习农业地理时,笔者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全国闻名的合肥大圩生态农业园区,走进西瓜地、葡萄园、蔬菜大棚、十里渔场,观赏四季花海,品尝无丝鲜藕,亲临徽派民居,品茗农家茶社……大圩农业游,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产业结构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而且能亲身感受新农村的时代变化,萌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豪情壮志,其间蕴育的浓浓乡情终生难忘。

扎根于乡土的地理教学情境是充满情趣的、真实的、生活的,能唤醒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立足乡土地理的乡愁教育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专业品味。如果把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乡土化,必将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理解地理原理与规律,形成独特的地理视角,并学会“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

2.地理情感培育应立足于乡愁

“乡愁”,从字面意思看,指的是思念家乡的忧愁心情,但从更广泛意义上看,则是对家乡的情感。只有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急家乡之所急,忧家乡之所忧,才可能生发出“乡愁”的美好情感。

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前提。对于学生来说,“祖国”略显抽象,而“家乡”则是具体而鲜活的,可以感知的真实存在,与自己生活密不可分,相对于“爱祖国”而言,“爱家乡”的情感培育有更现实的基础,更容易触及学生的心灵,以此为基础,地理教学的情感目标才可能真实的达成。

山、水,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标志,往往也是镌刻着乡愁的空间坐标。合肥地势比较平坦,海拔284米的大蜀山,孤峰矗立,气势雄伟,在学生心头具有独特的魅力。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时,笔者带领学生登临大蜀山,一边探寻火山锥、火山瀑、火山岩、火山颈等火山遗迹,一边感受大蜀山秀丽的自然景色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引导学生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对家乡产生热爱之情。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湖中有山,山中有水,烟波浩渺,风景如画。2011年安徽省区划调整,将巢湖整体划转入合肥,为合肥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努力实现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宏伟目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习城市地理时,以此为案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城市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的认知,而且可以增强对家乡历史变化的理解,钦佩党和政府决策的大胆英明,坚定在社会主义道路下发展家乡未来的美好信念。

合肥是国家园林城市,山水秀丽,环境优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就精选了“合肥市环城公园”作为生态城市的阅读材料。教学中通过数据说明环城公园在调节大气成分、吸烟滞尘、减弱噪音、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盛赞合肥超前的城市规划,引领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和家乡人民的聪明智慧。

合肥还是全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著名科教城市、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无论学习自然地理,还是人文经济地理,合肥都具有丰富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可供开发。

实践表明,立足于乡土的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特别是正面的家乡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和成就感。立足于乡愁的情感培育才可能浸润学生心田,成为永恒的心灵记忆。

3.地理乡愁教育应践行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笔者所在学校多年坚持研究性学习,并将其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每学期初,各教研组拟定一定数量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选择或自主申报课题后,在指导教师帮助下,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谈、实验测量等方式展开研究,学期结束前提交研究报告,学校组织评选,优秀成果结集成册。

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里,有许多是涉及乡土地理的内容,如四牌楼的历史与未来、合肥四郊气温差异研究、合肥滨湖新城的步行街选址问题探讨、大建设背景下的斛兵塘去留辨析、合肥龙虾文化的出路、校门口交通拥堵的解决办法、合肥工业大学校园古树的保护、合肥需不需要调水、陷巢州是真实的吗、合肥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合肥建光谷的可行性研究、大圩观光农业的区位选择、引江济巢可行吗、合肥可不可以建核电站、合肥有哪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合肥母亲河——南淝河水生态调查、淝水之战的地理探源、小区游泳池的生态价值、秸杆燃烧对合肥雾霾的贡献……

为何学生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多关注乡土?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选择真实而有价值的课题,学生最熟悉的区域莫过于家乡,观察视角也主要集中于家乡的地理事物,选题范围自然集中于乡土;二是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学生走出材料,到户外或社会进行考察和调研,受条件限制,活动空间只能集中于乡土;三是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家乡事物比较感兴趣,愿意为家乡的发展谏言献策,在乡土情怀的支配下,研究视角也自然集中于家乡。

杜威说,“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学生的间接经验主要来源于书本的阅读,而直接经验则主要源于对乡土地理的观察和乡土文化的传承,承载着丰富地理信息的乡土素材可有效地链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并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从而实现“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养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

猜你喜欢
合肥研究性乡愁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永远的乡愁
乡愁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九月的乡愁
回头一望是乡愁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