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艳 龙荣培
近些年来,美国好莱坞开始刮起“中国风”,形形色色的中国元素时不时出现在好莱坞影屏上,有些甚至全盘采用中国故事和背景。从充满浓郁中国风的《功夫熊猫》系列,到世界末日到来时中国人担当拯救全世界重任的《2012》,再到借天宫一号返回地球的《地心引力》,好莱坞在电影中有意识地加入中国元素,在讨得华人观众欢心的同时得到相当丰厚的回报。几乎每一部打着中国元素的电影在中国的票房都相当不错,中国元素似乎成了好莱坞来华圈钱吸金的法宝。据报道,在好莱坞海外市场蓬勃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电影市场自2012年起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这是任何商业电影都向往的一个巨大市场,许多电影制片商和导演纷纷进军中国市场,渴望分食这块巨大而又诱人的蛋糕。以具体影片为例,《功夫熊猫2》在中国突破1亿美元,占据了该片超过20%的全球总票房;《阿凡达》中国票房比重6.58%;《加勒比海盗4》中国票房破4亿人民币。这些惊人的数据充分显示中国市场之巨大及中国票房之慷慨。
好莱坞对中国电影人的大规模吸纳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八九十年代随着香港电影的繁荣,大批香港电影人奔赴好莱坞发展。成龙、李连杰、周润发和巩俐,是华人影星在好莱坞的杰出代表。《上海正午》系列和《尖峰时刻》系列成功奠定了成龙的主角地位。《敢死队》(李连杰)、《安娜与国王》(周润发)、《艺妓回忆录》(章子怡)、《云图》(周迅)等影片中皆出现了华人面孔,有些是担纲主演,有些戏份较重,中国观众在美国大片中看到这些熟悉的面孔往往倍感亲切,这种感染力和号召力在票房上也有一定的体现。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以及吴宇森、李安等导演在好莱坞的成功,中国以及华裔演员在影片中的地位也逐渐发生了转变,从之前的贱民、妓女、恶棍、邪恶阴险人物渐渐转变成了个性更丰富、形象更立体的正常人甚至是除暴安良的正面形象。傅满洲与陈查理是20世纪前期西方最知名的两个“中国形象”。傅满洲被塑造成一个拥有东方智慧却残忍狡诈的恶魔形象。而神探陈查理却被描绘成“模范少数族裔”,友善无害、聪明睿智,但缺乏男性魅力。两个角色性格虽然南辕北辙,但都是经过了美国东方主义的眼光过滤。他们的银幕形象都被除出去所有的男性魅力,傅满洲的阴郁诡异,陈查理的阴柔造作,都是从属性、边缘性的典型。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李小龙横空出世才打破这种形象定势,英伟的中国人形象第一次出现在美国大众面前。李小龙在将“功夫”(kungfu)写进英语词典,并打破华人刻板形象的同时,无意中也为华人树立起一种新的刻板现象——那就是中国人都能打、中国人只能打。这种形象后来因成龙、李连杰、周润发等相继进军好莱坞得以强化。西方电影中渐渐出现这种俗套,只要是华人出场,那么他一定是个武功高手,演技倒是其次的。
中国功夫一直是好莱坞最大的卖点。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以精湛的武术技巧和所饰演人物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征服了一大批西方观众,当时很多欧美青少年都视其为偶像。由此“功夫”成为了好莱坞电影中中国人的代名词,无论男女老幼、正邪善恶皆是高手,甚至一部分西方观众至今认为中国“全民皆功夫”,飞檐走壁如探囊取物。与李小龙的“悲剧功夫”全然不同,成龙结合自身优势创造出的独特的影片风格--喜功夫剧,偏重小人物大命运的喜剧题材,将小人物的悲喜植入功夫片中,一改之前动作英雄们不近人情、不喜女色、言必称国家大义的刻板形象。李连杰以古装为主,动作讲求简约美观,强调观赏性,突出一个“帅”字。甄子丹没有成龙的滑稽逗乐,没有李连杰的漂亮招式,动作风格更倾向于直接性和实战性。影片《功夫熊猫》具有浓厚的中国意蕴,片中的一招一式把中国功夫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吃惊的是,该电影主创班底中并没有一个中国人做武术指导,表明好莱坞电影人对中国功夫的元素已经运用的驾轻就熟。成龙主演的《功夫梦》以中国功夫为题材,用美国文化去阐释,用高科技去包装,让中国人看了新鲜,美国人看了热闹,很容易叫座又叫好。
近年来好莱坞纷纷将影片拍摄地选在中国,以更加贴近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自从李安的《卧虎藏龙》带动了新一轮武侠风潮之后,最具中国古典侠文化神韵竹林,自然也就成为武侠电影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场景。成龙主演的《功夫之王》纯粹就是向竹林致敬。《卧虎藏龙》中李慕白与玉娇龙在竹林里的打斗画面拍摄得非常唯美,令人印象深刻。此外,横店、桂林、香港、上海等都是受好莱坞青睐的中国外景地。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碟中谍3:不可能的任务》取景上海;新版《面纱》取景桂林山水;李连杰、杨紫琼参演的《木乃伊 3》取景西北;甚至连破影史多项纪录的大片《阿凡达》,潘多拉星球上的景物设定灵感都是取自中国的黄山。好莱坞影片在中国采景,不同程度上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山水风光的雄奇俊美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时尚喧嚣,并以此吸引来自华人世界的观众。
其他中国元素也在好莱坞电影中大行其道,如服饰、饮食、音乐、传统建筑、历史古迹等。而随着《功夫熊猫2》的上映,中国小吃文化也被发扬光大。四川火锅、担担面、麻婆豆腐、汤面、饺子等更多中国特色美食出现在电影中。
首先当然是追求“钱途”。中国元素正是好莱坞打开中国市场的一块敲门砖。好莱坞利用中国元素,让中国观众有一种文化认同感,从而更轻松的占领中国市场。《2012》中一句“解放军拯救了全世界”“诺亚方舟在拉萨建造”,还有美国总统发言:“幸好这个任务交给了中国人,只有他们才能准时完成。”这样讨好性的电影台词满足中国观众的民族自豪感,但好莱坞收获的确实超高的票房回报。
其次是为了满足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西方人对中国这个古老而神奇的东方大邦一直抱有强烈的探知欲望。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山水景观、传统的道家文化等都使西方人感受到一种神秘的色彩,这正是吸引西方人的地方也正好是是好莱坞所迫切需要的中国元素。
美国大片使用中国元素,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说,与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密不可分,“中国力量”和“中国制造”越来越受全球人民的关注。《地心引力》中女主人公乘坐天宫一号空间站的神舟飞船返回地球,显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供版”与打酱油角色。仅仅是为了获取中国高额票房向中国观众示好,启用中国知名演员当背景、当花瓶,台词与戏份少的可怜。一些好莱坞大片甚至专门为中国市场在片中特设“中国元素”,国外上映时则是另一个版本。《环形使者》是个很好的例子。它有两个版本,一个面向中国市场的,一个面向世界其他地区的,在面向中国市场的版本里,加入了大约20分钟的中国元素。而美版《环形使者》中令男主角魂牵梦萦却一句台词也没有的东方美女许晴,只能让观众看到一个青花瓷花瓶。在《钢铁侠3》中国“特供版”里国内大牌明星王学圻、范冰冰在剧中扮演的医生与护士纯粹就是打酱油的。剧情生拉硬扯地插入中国元素显得不伦不类,破坏整体格局。不少中国观众认为这样“中国特供”不要也罢。这表明商业目的过浓的好莱坞有时难以满足欣赏口味不断提高的中国影迷。
大多影片里的中国元素都立意过浅,并没有太多深刻的含义。部分中国元素失去韵味,只剩噱头。007系列电影《大破天幕杀机》里“詹姆斯·邦德追踪刺客进入一座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遇见一个迷人的、有着神秘过去的女招待。这种情节可以发生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大城市,但制作人把它安排在了中国。”[1]美国媒体在报道中点出了近年来频频在外国电影中露脸的中国元素的尴尬之处。欧美影迷习惯了好莱坞的快餐电影,若把中国元素展现得太有东方思想,这部分影迷未必能接受。因此好莱坞方害怕下料太猛,影响全球发行。
借中国元素传播美式价值观。田卉群认为:“不管一部好莱坞电影中有多少中国元素,它所讲的永远是美国故事,体现的也永远是美国人的价值观。”[2]中国元素只是好莱坞打开中国市场的一块“敲门砖”,并非想传播中国文化。好莱坞运用中国元素作为外包装,首先使他国的观众在感官上获得了对异域风情猎奇般的满足,然后再用美国的精神思想作为内核来向全世界渲染美国的思想文化。在好莱坞强大的经济实力背景下,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利用异国的样貌作为载体传播出去,这种文化认同的策略是把控制从外在的被动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是更深层次的权利控制,是典型的文化霸权。
电影《木乃伊3》剧照
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电影的关注,说明我们有了相当的实力和影响力。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对片中的“中国元素”要以平常心待之,主流媒体更需冷静,没必要“自鸣得意”。要看到,这些“中国元素”多为娱乐元素、商业元素,甚至可能商业因素的考虑更多一些,毕竟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中国市场的诱惑颇大。目前国产片较好莱坞电影制作有很大差距,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积累,但很多国产片却讲不好一个有趣的故事;虽有明星大腕参演,但市场竞争力不强。中国的电影人需要思考中国本土电影如何更成功地运用本国元素,让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同时宣扬中国文化精神,真正做到用中国精神、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去影响世界,征服世界。
[1]新华网.好莱坞恋上中国元素[EB/OL].(2013-01-27)[2015-02-15]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3-01/27/c_124283892.htm.
[2]大洋网.专家:好莱坞任意开采”中国元素”波及国家文化安全.[EB/OL].(2010-10-15)[2015-02-15]http://www.dayoo.com/roll/20 1010/05/10000307_103651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