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改实践中的难题及对策

2015-11-24 20:50周照正
关键词:对策

周照正

摘 要:历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是对过去已有历史课程的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目前历史课改已在江苏省全面展开,笔者在此谈谈个人管见,奢望引发大家对历史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思考。

关键词:历史课改;存在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9-029-2

一、部分校长和部分教师对历史课程改革认识上的极不到位

首先,省市教育部门领导高度重视与学校领导不能持续、高度重视的反差。国家将课程改革提到前所末有的高度,国家和省市教育部门作为历史课程改革的宏观启动者,由于位高虑远,通盘思维,理解深刻,对课改基本能够大力推动。校长这一级应是历史课改的中观推动者,但目前存在部分校长对课改认识不足,敷衍了事,只关心中考或高考升学率优秀率。当上级事先通知来检查时,便找几份没有真正实行过的所谓校课改方案,添油加醋地汇报一下,精心安排教师开几节“点缀式”的课改课,上级一走,校长松气,一切照旧。长此以往,课改必败。

其次,教师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的难以摒弃。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平等中的首席”、合作者和学习者。[1]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应是历史课改的微观组织者,是最终推动课改的主力军。可部分教师仍局限于传统教学观念,对课改采取漠视的态度,只有公开课时才“不遗余力”地精心准备。公开课一结束,他们仍旧继续原来的“三扳斧”——课前学生闲,课上满堂灌,课后狂做题。这种态度极大背离了历史课改的初衷,迟滞了课改的进程,严重影响了课改的实效性。广大学生不需要这种“表演式”课堂,不需要这种“欺骗性”课堂。

对策:

1.加强培训,提高认识。目前我市对已参加课改的教师仅进行二、三次的课改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要树立一个全新观念难,而摒弃一些旧观念则更难。

2.严格考核制度。首先,建立课改学校一把手负责制,并将该校历史课改考核是否合格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如连续两年以上不合格则说明该校长没有能力搞好学校的核心事务——教学,上级部门应将其降级使用,学校在各类评优中一票否决。其次,实行不定时不通知的听课制度和不记名的打分制,将课改的合格作为评职称的必备条件。如规定每校历史组每学期将不定期被听6节,只要有1节历史课不符合历史课改要求和精神,则该校历史课改不合格,要在大市通报,该教师不能评校先进,如连续二年不合格则职称缓评一年;反之抽查听课时被评为优秀,则在大市通报表扬,评为校先进。

二、初中历史课改中“形式至上论”的不良倾向

历史课改中教师的工作应是创新性的,需要教师不断地去研究探讨,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新方法、新模式、新手段,形式一定要为内容服务。

我曾聆听市区的初中历史课改公开课,有些课让我大开眼界,印象深刻。如一节题为“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课。要向没有切身体会的初中生讲清十年浩劫是一件难事。可开课人巧妙设计,将全课分为“文革图片”、“文革影像”、“文革歌曲”等部分,让学生分小组课后收集资料,课上各小组上台展示,那些在今天看来十分夸张的图和歌,创设出了文革的历史情境,学生直观看到了文革中许多荒唐的人和事,个个笑得前仰后合的同时,加深了对文革史的认识。而在大市青年历史教师历史课竞赛中,我听了一节《洋务运动》。整节课的高潮出现在讲洋务派创立了军事工业时,开课人拿出了一些橡皮泥,让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来捏一件军事工业中生产的武器,并要评出最优。顿时,课堂上炸开了锅,学生个个开怀大笑。

同样两种学生的笑,效果却天攘之别。前者学生笑的同时,更直观、鲜明地加深了对文革错误的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轻松地得出:我们要坚决避免再犯类似文革的错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要搞阶级斗争;要倡导民主法制,不要搞个人崇拜等结论,从而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很好地服务了内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后者课上学生的笑,是一笑而过,没有太大收获的笑。用橡皮泥捏出军舰、枪炮,无法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军事工业的落后、进展困难,也无法让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办军事工业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统治。开课人如此安排仅仅为了笑而笑,是为了在公开课上出奇制胜,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历史课应改为劳技课。课改中犯这种“形式至上论”错误的教师不是少数,他们粗浅地认为历史课改课就是多搞些小活动,学生多笑笑叫叫,上课用用课件,往往忽视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

对策:

1.要弄清学生学习历史的核心目标: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独立思考、质疑批判、大胆创新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在历史课改中,历史教师需要创新,但形式一定要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形式而形式,为搞笑而搞笑,为课件而课件,为开课而开课,因为不管多么生动有趣的形式,如果不能为内容服务,注定是失败的形式。

三、历史平时评价方法的复杂性与学生升学时评价方法的难以操作

首先,历史教师对学生成绩评价的复杂性。传统的评价机制主要以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和考试成绩为核心,不改变这样的评价标准,就势必会导致教师在课改创新活动中缩手缩脚。《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中有两个活动课:一是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一是历史小报——近代社会生活。我上这两节课时,把学生分为6组,设历史小组长,统一给出评分标准,对每两人写一份的作业打分,6次打分相加得出总分,总分前10名的同学上台谈心得,这样既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评价,又让作业评为优良的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学生积极性都很高。在进行第二次活动课互相评价打分时,我特别将第一次课作业发下,评分标准中加入是否第二次作业比第一次有明显进步一项,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历史学习能力应是不断上升的,而不是重复劳动。

其次,当学生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时,谁更有资格进入教育资源更好的高中、大学?最起码必须要考试,因为只有考试才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条件下,最能做到三公(公开、公正、公平)的方法。由于受教育供求关系的影响,过多的学生去追逐有限的名校好校,必然产生竞争,有竞争就有考试的筛选,有筛选就有试卷的难度,有难度就有平时高强度的训练。而且目前95%以上的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升学率。

对策:

1.从根本上,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同尚不发达的国家教育之间的矛盾,只能通过国家加快大学、高中学校的改造建设,使名大学、名高中迅速增多,从而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人民的需求。到那时,历史课改就能更深入、快速地进行。而在现阶段,历史课改应是一个随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思想认识深化而不断发展修正的渐进过程。

2.课改评价中平时要注意:应该把形成性、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方式也应多样化,如成果展示评价、活动课中的现场发挥评价、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评价、成绩进步评价、特长评价、实践表现评价等等;这些方法在非中考高考的平时评价中有很大的可操作性。要观察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变化;要以质性评价整合与取代量化评价;重视得出问题结论的同时还要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等。

3.历史中考、高考时,考试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考试内容从以下方面入手:增强考试内容的真实、情境性,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观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2]

四、是开设单独的历史课还是归入综合的社会课的博弈难题

目前,我省历史初中课改主要还是单独设历史课,而有些省则开设了社会课。到底是应该在基础教育下单独设置一门历史课程,还是把历史课并入到社会课中去,是一个关系到基础教育事业成败的大事。一旦历史课改不慎,误入歧途,将给基础教育带来巨大伤害,影响一代学生学习认知和健康成长。

对策:

我认为应该单独设立历史课。

历史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恰恰说明历史包罗万象的特点。历史课最重要功能之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和塑造国民精神。将历史课并入社会课这一点将被大大削弱。在经济加速全球化的今天,传统历史文化独特的社会功能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历史课与我们现实生活有一些距离,于是有人指责历史科“与现实相隔太远,用处不大”,认为将历史课“拼入”社会课并能解决这一难题。这些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者。历史课与偏重于工具性质的语、数、外不同,与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理、化、生也不同。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信仰、精神品质的形成有巨大作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课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仅凭小部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历史课改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一个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的更新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历史课改中,我们一定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切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参考文献]

[1][2]陈旭远主编.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大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对策
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常见问题及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浮法玻璃气泡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南方小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对策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住改商”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