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

2015-11-24 20:50:29肖丽飞
关键词:乡土美术教材

肖丽飞

摘 要:随着新的美术课程的推进,美术教学将更注重课程的开放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实施优质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乡土美术资源是属于自己的薪火相传的地方文化,多为学生身边经常听到、看到的一些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它的开发和利用旨在让学生认识、了解其所生活、居住的环境,进而欣赏家乡文化,关怀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文化,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具有乡土气息的美术作品。

关键词:美术教学;地方文化;吸收;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9-026-2

一、身处教学一线,困惑于教材的具体操作

经过数次改编的美术教材,每一次在未到手之前都会给我带来万般的期盼,但我看到后,每一次都会有难言的困惑。现在就以苏少版美术教材为例,谈一谈关于教材及其使用过程中最普遍的几个问题:

1.教材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大部分乡镇地区的学生家庭电脑拥有量并不太高,一些乡镇初中也没有正规而齐全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有专门的陶艺教室的学校更是凤毛麟角。有些学校位于边远的乡镇,连教材要求的基本材料和工具都难以办到,如版画课要用的色卡、吹塑纸等,陶艺课要用的胶泥、雕塑刀、转台、拉坯机等。

2.由于一些教师对教材认识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过于依赖教材,照本宣科。少数条件优越,设备齐全的公立学校和一些私立学校的教师完全用放教材所附的教学光盘来代替教师授课;一些条件不完备的学校的美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实际情况,按教参要求原封不动地勉强上课。另一种是过分脱离教材,我行我素。特别是在公开课上,一些教师往往沉迷于自己制作的精美课件,完全抛弃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一些教师则把自己认为不能上的课通通删掉;还有一些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干脆把美术课改成了“书法课”、“活动课”、“劳技课”等。

基于以上情况,一者我想有关部门会加大教育投入,不断完善教学设施;二者,教材编写机构应该多考虑地区和学生的差异,不断改进教材;再者,教师也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美术课程标准》的学习,改变对教材认识的不足。

二、与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相结合,使课程结构更完善

由于地域差异,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各种原因,要求同一份教材完全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要求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应该在新的教材观的指引下积极开发和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虽然有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添加了当地的风景摄影作品、当地的民间艺术品的照片等,却没有能够从与自然景观、民间艺术相关的情境以及与学生生活、未来发展的角度去挖掘其内涵。仅仅从事物表面的关联出发来设计课程,利用美术乡土资源仅仅是浮光掠影。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乡土美术是我们的“根”与“本”,乡土文化所蕴涵的审美成分和它发自自身深处的本体成分,是任何其他艺术所无法替代的。开发与实施美术乡土课程,我觉得对本市教师和学生的文化修养的培养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我们丹阳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丰厚的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享有“江南文物之邦”盛誉。现境区存有季子庙、九里沸井、明万善古塔、通泰桥、开泰桥、玉乳泉井、海会寺、嘉山寺等名胜古迹,许多文人墨客以此挥毫题咏。诗人酬和,百姓歌谣,成就了“艺文集萃”。这些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是当地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以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形式呈现出来,如何识别并及时地把民间乡土艺术文化资源加工转化为美术文化教育课程,是我们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关注的问题。

结合当地艺术文化资源,从学生生活环境实际出发,建设学校美术校本课程,是把民间乡土艺术文化素材性课程资源转化为美术文化教学课程的有效形式,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实践性原则:“凡是能在生活、生产现场进行的课程一律到现场去,尽可能把课堂搬出教室走进社会。”我觉得本市这些颇具特色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文化资源,经过整合完全可以纳入美术教学内容,成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何拓展美术乡土课程方面,我也曾做了一些尝试:

1.选择典型,创设情境,提高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可选择富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或典型意义的乡土美术资源,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对这些资源的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来完善我们的课程结构。

案例1 《山青水秀——诗画凤凰山》

为了激活课程资源,让生活走进美术课堂,使乡土美术文化成为教师开采的重要课程资源。我和本校的其他美术老师根据本地这原始古朴、独具魅力的乡土资源整理开发了《山青水秀——诗画凤凰山》一课。在准备上课之前,我们美术组利用春游的机会,搬出课堂走进大自然,组织学生畅游凤凰山,引领学生在风和日丽的春天,感受凤凰山的淳朴与美丽,感受寺庙的香火妖娆。在本课开始时先展示《溪山行旅图》,让学生感觉大气磅礴、雄浑壮阔的山水特色。接着引出:其实我们丹阳境内就有着如画中所画的秀丽山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回忆领略凤凰山的诗画特色。然后循序渐进,逐步展开内容。展示大量风光图片的同时,安排了选择背景音乐、尝试即兴赋诗等练习,力求学生从视觉艺术、音乐、文学的角度对本地山水有一个三维欣赏效果。从多角度创设文化情境,进而在文化情境中欣赏诗画凤凰山,使课程内容走向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

2.身体力行,感悟、体验、创作

因为人生阅历及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我们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肤浅的层面,更多是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化的东西。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感悟、去体验。

案例2 《家乡名人遗迹写生》

本市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为我们开展美术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现在齐梁故里相关古迹众多,保存完好。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陵季子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氏宗祠、万善塔、通泰桥等。这众多的文物古迹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很好地去挖掘和利用,在准备这节课以前,我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对其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我们组织学生亲临现场考察。这些建筑古迹为学生的写生、创作练习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利用这些条件,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绘画训练,有线描作品、钢笔作品、水粉作品、版画作品、国画作品,大大提高了学生绘画的多种基本技能,更强化了学生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

“齐梁故里,物华天宝;季子封疆,人杰地灵”,我们不仅考察了诸多名胜古迹,闲暇之余亦拜访了许多在美术领域开辟了新天地的民间艺人们,如成功地把画理与绣理结合在一起,把不同方向、不同颜色的直线交叉重叠堆积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关系,以乱针绣名扬海内外的吕氏;也有变废为宝,利用枯木断根为素材,通过慧眼发现及精心制作,化腐朽为神奇,创作出神形各异、意境深邃、含蓄典雅,集奇、巧、美等特点的胡桥民间根雕艺术家等。我们和民间艺术家亲密接触,摹仿学习,聆听感悟。学生在对本市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熟悉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开发乡土课程的几点思考

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多为学生身边经常听到、看到的一些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课堂中有机地结合自己的家乡所了解的东西进行专题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中,学生不仅参与美术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了,而且在调查、研究、探索、实践的一系列活动中,使学生掌握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撰写资料的能力以及动手、思考、创造等各种综合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成果。

(1)我知道乡土文化资源进入美术课程资源有一个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对地方文化资源要根据多样化和选择性的原则,经过挖掘、整理、筛选、分类、整合,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利用。同时作为课程开发者必须了解本市的乡土文化资源,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利用这些资源,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教师教学研究时必须自己去开发、编写、实践。而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教师自己参与科研、进行科研的水平。

(2)开发和利用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弥补了国家课程设计难以兼顾地方特点的缺点,使学习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开心,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家乡的自然、人文景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局限于编写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师能把地方文化资源合理地、有机地结合进自己的教学,作为教学内容必要的扩展、延伸和补充。

(3)家乡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亲情、朋友、师生、邻里等伦理关系,都从这里孕育发展,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小有爱乡的情怀,并培养他们对乡土的责任,这必须经由认识自己的生长环境,理解与家性有关的历史文化。通过学习,同学们都学会了以亲切而富有美感的方式去认识乡土文化、欣赏乡土文化、关心乡土文化,进而产生发自肺腑的家乡自豪感,使具有特色的乡土文化深入学生内心,增强了学生的爱乡情感。

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资源。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对于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对于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以及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开发、实践,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不断推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乡土美术教材
亲近乡土
科教新报(2024年23期)2024-06-16 07:17:01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乡土中国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芬芳乡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