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萌,陈银宝,李军进,孙 健
(宁波市鄞州区农业技术服务站,浙江鄞州 315100)
鄞州区稻田生态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路探讨
张晓萌,陈银宝,李军进,孙 健
(宁波市鄞州区农业技术服务站,浙江鄞州 315100)
2009年,宁波市鄞州区农业部门开始实施稻田生态修复示范工作。应用天敌植物支持系统、害虫行为调节技术、天敌释放技术,以及应急防控技术等措施,以达到控制病虫发生,促进天敌繁殖,平衡生态系统,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目的。经过5年的运作,目前示范区内多种天敌数量是农民自防田的5倍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0%,化肥使用量减少1/2以上,而水稻产量基本与农民自防田持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良好。
稻田;生态;鄞州
鄞州区是浙江省宁波市重要的水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达2万hm2。随着耕作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化学农药施用频率高、用量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稻田生态不断恶化。为实现“生态农业、美丽田园”的建设目标,作者调研了当前鄞州区水稻田主要病虫害防治现状,对近年来实施的稻田生态修复工作做了初步的调查、总结和分析,并提出实施稻田生态修复工作面临的机遇与瓶颈。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鄞州区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与此同时,可用的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据调查结果,鄞州区2013年水稻种植面积达2.3万hm2,主要为害病虫有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参与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的连作晚稻,主治稻纵卷叶螟,兼治稻飞虱、纹枯病的一般于8月上中旬喷药,药剂配方为40%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150 mL·hm_2+ 5%己唑醇微乳剂1 200 m L·hm_2+25%吡蚜酮悬浮剂375 mL·hm_2,成本390元·hm_2;防治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飞虱、二化螟的一般于9月上中旬喷药,药剂配方为10%阿维·双酰胺悬浮剂450 m L·hm_2+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 L· hm_2+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 g· hm_2,成本570元·hm_2;防治稻飞虱,兼治稻纵卷叶螟的一般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喷药,药剂配方为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180 g·hm_2或50%吡蚜·异丙威可湿性粉剂600~750 g·hm_2,有卷叶螟的加36%氰虫·毒死蜱悬乳剂1 800 m L·hm_2,成本120~375元·hm_2。单季晚稻主治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的一般于7月中下旬喷药,药剂配方为32%甲维·毒死蜱可湿性粉剂1 005 m L·hm_2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 mL·hm_2+35%吡虫啉悬浮剂150 mL· hm_2,成本150~270元·hm_2;主治稻纵卷叶螟,兼治稻飞虱、纹枯病的一般于8月上中旬喷药,药剂配方为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 mL· hm_2+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 L·hm_2+ 25%吡蚜酮悬浮剂375 m L·hm_2,成本540元· hm_2;防治稻纵卷叶螟、稻曲病、稻飞虱、二化螟、纹枯病(1~2次)的一般于9月上中旬喷药,药剂配方为10%阿维·双酰胺悬浮剂450 m L· hm_2+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0 g· hm_2+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 g· hm_2,成本555元·hm_2,也可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0 g·hm_2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0 mL·hm_2+50%吡蚜·异丙威可湿性粉剂600 g·hm_2,有卷叶螟的加36%氰虫·毒死蜱悬乳剂1 800 m L·hm_2,成本210~540元·hm_2;主治稻飞虱,兼治稻纵卷叶螟的一般于10月上旬喷药,药剂配方为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180 g·hm_2或50%吡蚜·异丙威可湿性粉剂600~750 g·hm_2,成本120~180元·hm_2。
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一般在7月进入水稻病虫害化学防治高峰期;防治对象主要为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纹枯病和稻曲病;用药次数上单季晚稻平均需用药14批次,6 630 m L·hm_2,用药和人工成本共2 250元·hm_2;连作晚稻平均需用药9批次,用药5 325 mL·hm_2,用药和人工成本达1 560元·hm_2。相对专业化防控的调查数据,普通农户施药次数更多,施药剂量也更难掌控。高密度和高剂量的农药使用带来的是害虫的抗性增强,灭杀药量越用越高,农药使用陷入恶性循环;田间生物多样性降低,田间天敌数量减少。据2013年9月姜山镇励江岸村水稻田调查结果,田间天敌数量中,每丛稻蜘蛛类0.4头、寄生蜂类1.2头,远远低于起效数量范围,对农田有害生物无控制能力。整个稻田生态循环失衡,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2.1 生态修复的理念
生态修复是应用生态系统自身组织和自身调节能力对生态本身进行修复,依靠大自然循环再生能力和人为干涉,充分利用当前水、土、光、热、生物等自然资源,维护稻田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能力。保护和利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自然天敌不仅有利于害虫的生态控制,而且有利于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有助于稻田生态系统的健康管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多样化的天敌群落比单一的天敌群落更能有效地控制植食性害虫的种群。
2.2 稻田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
冬季种植绿肥植物,田埂留草(花)等栖境植物,插花种植茭白,田边种植秕谷草等储蓄植物,田埂种植芝麻等蜜源植物,以提高天敌昆虫多样性及其生物防治功能。
田埂种植诱虫植物香根草,应用性诱剂诱杀,以有效降低水稻螟虫当代成虫及下代幼虫种群数量。
在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产卵期,人工“淹没式”释放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等),有效降低水稻生长早期螟虫的种群基数。
放宽防治指标,水稻生长前期不用或慎用农药,应急防控时选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安全的化学农药。
对田间肥效实时监控,并进行植物营养分析,以合理运筹肥料投入,控制肥料总量,优化肥料种类,同时集成实行秸秆还田,增施商品有机肥,应用新型肥料(功能微生物肥、烟饼肥等),种植绿肥和土壤污染修复作物等多种技术措施,用地和养地相结合,提升农田质量和自净能力,实现农田持续高效安全使用。
2.3 实施稻田生态修复取得的成效
至2013年,东吴生态修复示范点内已连续5年未施用化学农药,化学农药使用降幅达100%。化肥用量减少1/2以上,折纯氮用量75 kg· hm_2,远低于常规种植稻田的164.7 kg·hm_2。主要种植品种甬优15杂交水稻产量保持在8 250 kg·hm_2左右,与常规稻田产量持平。
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生态控制效果较好。以稻飞虱为例,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区域内稻飞虱一直控制在较低的种群密度,生态控制田的稻飞虱平均每丛虫量2010年为6.28头,2011年为7.75头,均低于稻飞虱的防治指标。2013年对生态修复区和农民自防区内的稻飞虱、天敌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在农民自防田稻飞虱平均每丛虫量10~20头,蜘蛛虫量只有1~2头,示范区内稻飞虱每丛数量只有1~2头,而蜘蛛的平均每丛虫量达10~20头。这说明生态控制田在不使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已经可以有效地控制稻飞虱的发生。而生态修复区中的捕食性天敌蜘蛛、寄生蜂及其他种类天敌数量都比2010年有较大增长,表明随着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整个示范区的天敌数量在逐年增加。2012年和2013年生态控制田的蜘蛛数量分别是农民自防田的2.89倍和6.35倍,而寄生蜂数量分别是农民自防田的4.58倍和3.16倍,且生态控制田中蜘蛛和寄生蜂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农民自防田;生态修复区稻田中的中性昆虫数量也远高于农民自防田,2012年和2013年生态控制田的中性昆虫数量分别是农民自防田的2.04倍和2.15倍,生态控制田的中性昆虫分属13科27种,而农民自防田为9科16种。总体来说,生态控制田相对农民自防田拥有更丰富的生物种类(表1)。
表1 生态控制田和农民自防田节肢动物群落及物种组成
3.1 机遇
大环境较好。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以来,生态建设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标,也是重点工作内容,推行生态修复的政策环境较好。
技术成熟,成效显著。鄞州区东吴生态修复区在技术层面上得到了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生态修复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调整,更加适用鄞州地区,成效显著。
产品附加值高,满足市场需求。修复区采用生态的栽种模式,不使用化学农药,符合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近年来,产出的大米连续在中国食品博览会上展出销售,尽管价格超出市场普通大米的平均水平,但还是受到了普通消费者的热烈追捧。
3.2 瓶颈
领导重视不够。虽然生态修复有较好的政策环境,但各级领导重视还不够,不少规定措施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土地相对较分散,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独立区间。由于适合开展生态修复的地块要求达到较大面积,所处环境相对独立,只有确保拥有一个较为稳定完整的农田生态系统,才能有效应用相关技术,不会被其他常规种植田块的农事操作影响。
农民接受程度较低。很多农民科技素质较低,保护生态意识不强、认识不足,尤其农民防治病虫害都追求快速、高效,生态修复方法起效较慢,一般需要2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所以要迅速改变农民长期依赖化学防治水稻病虫害这一传统行为并不容易。
生态修复周期较长,需要稳定的资金保障,单凭零散农户难以维持运转。
4.1 领导重视
需要各级政府、农业部门重视、协调统筹。领导重视了,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所需的人员、物力、财力就会得到大力支持和倾斜,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才可以统筹安排,有利于抓好生态修复工作所需要的优势力量。建议将生态修复工作开展列入各级政府考核指标,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责任,切实将生态修复落到实处。
4.2 加强技术保障
由于生态修复操作技术含量较高,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栽培、植保、土肥、生态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建生态修复的科技服务团队,来确保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继续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升生态修复团队的科学研究能力、技术推广能力及专业理论水平。
4.3 资金支持
积极争取相关政策资金,持续稳定投入。理想状况是每年均能为生态修复工作安排一定资金,为开展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1] 周海波,陈巨莲,程登发,等.农田生物多样性对昆虫的生态调控作用[J].植物保护,2012,38(1):6_10.
[2] 尤民生,刘雨芳,侯有明.农田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综合治理[J].生态学报,2004,24(1):117_122.
[3] 沈洪霞,周青.退化农田生态系统的修复对策[J].生物学教学,2006,31(1):3_5.
[4] 刘雨芳,张古忍,古德祥.农田生态系统中生境与植被多样性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及其作物机制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21(6):74_78.
[5] 刘雨芳.稻田生态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0.
(责任编辑:吴益伟)
S 435.112
A
0528-9017(2015)02-0214-03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221
2014-12-21
张晓萌(1983_),女,农艺师,硕士,主要从事基层植保技术推广工作。E-mail:yznjz2005@aliyun.com。
文献著录格式:张晓萌,陈银宝,李军进,等.鄞州区稻田生态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路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2):214_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