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
(井冈山报社,江西吉安343000)
从获—奖作品看好新闻的鲜明特性
——以2013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为例
□张建华
(井冈山报社,江西吉安343000)
记者何以知名,落脚点在所采写的新闻作品上。可以断言,一个记者如果没有叫得响的扛鼎之作很容易置于“被遗忘的角落”。名记者要有好新闻作品来支撑,要靠自己的作品来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提升影响力。
好新闻的标准是什么?能够“三贴近”、真实客观、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是好新闻;内容新、立意新、视角新,能引起读者关注是好新闻;短小精练、开门见山、以小见大的是好新闻;能及时呼应政策、反映社会动态和生活风貌的是好新闻;要素完整、结构清晰、语言生动、感染力强的是好新闻。这些,是经整合各类好新闻评选的一些要求所提炼出来的基本标准。
可是,从一些获奖作品中不难发现好新闻还有一些鲜明的特性。笔者从2013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获奖篇目中,尝试归纳一些。
高层,指的是职务或机构的地位处较高层次,有权威感、公信力。官职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地方政要;机构为国际、国内或某一领域的引领者。在当前新常态下,国内政治格局和面貌已呈现新特征,民主政治进一步走向成熟。领导常通过新手段新形式,与普通群众直接对话,零距离收集民意,倾听心声,不仅起到稳定与凝聚人心的作用,也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参与解决重大问题,还可为决策收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给总理报个喜:俺村小麦丰收了》、《农交会上,汪洋副总理笑饮雅安荼》、《萨马兰奇爷爷送我6件礼物》、《省长为我摇号》、《我市一民企在国际碳市场成功“掘金”》、《黄山再赢国际话语权》……从这些标题里不难看出,权重位高注定新闻价值不一般。
标志性指某一领域中位置显要、特色鲜明、形象突出、公共性和代表性强,对与之相关联的范围具有辐射和控制作用,融合人文价值,经时间沉淀,成为风向标或具有里程碑式的深刻意义。新闻是易碎品,但新闻也是历史,尤其记录的是具有转折性的历史瞬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在历史上意义特殊,与众不同。如获奖作品《中国企业对美最大并购案尘埃落定》、《中国肉牛业唯“夏南牛”国家标准是瞻》、《我市首个家庭农场挂牌》、《婆媳文化节首次落地台湾》、《“新土改”在余姚破冰》等,有历史的凝重感和厚实感,都将成为今后的记忆符号。
开展好重大主题宣传,把党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使党的主张为广大群众理解接受,是主流媒体的职责和使命。重大主题宣传战役都为媒体人重视,往往画卷恢宏,点多线长面广。记者不可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均施笔墨。重大主题中总有一些亮点夺人眼球,总有一些鲜活
的内容独具魅力,能反映时代特色和符合主题要求,这要求记者在众多素材中有敏锐的嗅觉,善于发现捕捉。比如《定州国香建起全国首个光伏屋顶“养猪场”》、《平高集团被逼出一个环保项目》、《辉河湿地:珍稀濒危鸟类种群和数量大增》、《单车干部下乡来两个轮子接地气》、《三门县7803项行政权力昨全公开》,都是大主题下的小事情,记者从小切口、小情节、小故事入手,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有窥斑见豹之妙。
任何新闻都有时政的烙印。一些新政策、新规定、新举措与群众息息相关,也与党的方针政策紧密相连、契合主流。如《我市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领跑全国》《87个太阳能景观灯扮靓永定河两岸》,讲的是节能减排这一大背景;《中牟41个公章锁进一个保险柜》、《13项政府职能下放鞋革协会》、《宿迁:打会分评会效力改会风》,讲的是大力改进不适应形势变化、不切合工作要求、不符合群众意愿的工作作风;《河曲县蛐蜒峁村走出贫困地区农村养老新路》、《新型城镇化德州路径叫响全国》、《边云港牵手东西领舞“新丝路”》,讲的是呼应中央大政,在精准扶贫、城镇化建设和创新发展方面,一些地方富有本土特色的生动实践。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建设中的政策、思想、精神等的载体,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好宣传者、监督者和引导者作用,才能将正确的指导思想融入人们的心中,才能充分引导社会群体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就要求新闻要有意义,对读者有用。有较强的社会意义的新闻当弘扬主旋律,要么给以启发、教育、警示;要么授以知识,指导和引领实践;要么传以信息,提供资讯。这类好作品比比皆是,如《工厂办成研究所工人育为工程师》、《不赚两千万再花五百万》、《器官捐献尽收眼底上,她签下25岁青春的名字》、《泉港“先看病后付费“模式实行满月未现一例逃费》等,这些作品都具有社会教化作用,我们从将传播效果置于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坐标中来考察,其积极正面的舆论引导力量不可小觑。
瀑布因有落差而壮美,博人赞叹。新闻事件的主人公身份与事件结果的反差同样能引起人们关注。有人身居高位却处事出格,有人出身卑微却有不凡之举,这些都对读者产生强烈刺激。如《捡废品攒的千余元捐给学校节俭办丧事命子出资修村路》、《八旬老人张荣业54年义务巡山护林》、《够土豪:打“飞的”出国种蔗》,这些都是小人物干出的大事业。新鲜相对于陈旧,显著相对于平常,新闻价值的大小,通常是由事物内在矛盾运动的反差性表现出来的。反差性在加强新闻性的同时,也在读者心中产生强烈冲击。如《市三院:41位行政人员在蜗居“中办公》、《万只鹭鸟恋上垃圾处理厂》、《李德新:脱掉警服当村官》等,这些本来很平常的新闻,而作者善于抓事件的反差性特色,把新闻写得曲折生动。
并非所有新闻都能抓住公众眼球,共性较强和普遍存在的人和事,人们往往疏于注意,而报道有个性和特性的内容,可以引发人们共同的心声,从而产生强烈反响,这就是新闻的轰动效应。有轰动效应的新闻中正面报道比较容易鼓舞人、激励人,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如《为3亿农民工办“打工春晚”》、《环保局长率百名志愿者下河游泳》、《妻子含泪捐献丈夫器官救三人》,概无例外。反过来,负面报道更具轰动性,但记者不能淡化社会责任而一味强化轰动效应,所持的立场应当正确,在兴利除弊上下功夫,通过切实负责的新闻实践和合适的新闻操作手段,使负面新闻真正彰显警示、监督、促进等正面效应。如《三企业因异味污染向公众道歉》、《网民拍摄龙港河道悬赏30万请局长下河》,莫不如此。
新闻贵在新,这是根本属性。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事物,刚一出现总为记者追随,因为新,才会有新的评价体系相伴而生。这可以是有别于以往的一些新方式新手段,可以是从没有出现过的新人新事,也可以是未曾有过的新经验新风尚。如《稻米深加工欲与全球试比高》、《他们叫“栾川人”,和北京人同龄》、《射阳探索推行土地联耕联种新模式》、《他是第一个把南方水生蔬菜引种到新疆的人》、《昭通水塘发现距今六百万年前古猿头骨》、《下村乡学校一年拍摄12部德育微电影》、《48个航天农业品种落户百色》等,都具有鲜明的唯一个性。新闻实践证明,许多新闻素材因为独一无二,才有独特之感,这独特性才是新闻传播最有价值之处。正是有了特色,才有了“差异的世界”,才不会“千稿一腔”。
记者还需要慧眼识珠,善于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精心提炼。如遇到好的素材一定要树立精品意识,注重运用精彩的内容、精确的观点、精练的语言表述新闻。注意按好新闻的标准去写,不能存有硬伤:如新闻要素不能错漏,遣词造句认真精练,语法准确无误,标点使用恰当,稿件字数要符合要求;编辑在稿件编排时也要特事特办,将好稿编好,做靓标题,处理更醒目一点,使新闻更为完美。如果存有差错,就如佳肴上的苍蝇,让人大倒胃口而被弃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