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言禁忌现象

2015-11-23 09:03瞿文静
剑南文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交际语言文化

■瞿文静 陈 凡

浅析语言禁忌现象

■瞿文静 陈 凡

禁忌语是语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本文通过从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语言禁忌的特征,类别,及产生的原因分析,有助于帮助外语学习者认清语言的本质和了解语言禁忌所依托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交际失误和避免人际冲突并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以适应中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

一、引言

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语言本来是在劳动创造和劳动生产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交际工具,但在对自然现象不理解的环境里,语言往往和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这样就被赋予了一种超人的力量,或成了祸福的根源。人们害怕触犯语言的神力会带来灾难而避讳某些语词,又称语言塔布。“塔布”来源于波利尼西亚汤加语“Taboo”,意思是“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或“神圣的,不可触摸的”,意译为“禁忌”。本文拟从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语言禁忌的特征,类别,及产生的原因作一浅析。

二、语言禁忌的特征

1.客观性

语言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小至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大到政治、外交、文化交流等都存在禁忌。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语言禁忌有效地协调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特殊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白靖宇,2000)语言反映了某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生活方式,文化又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因此中西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决定了语言禁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

3.时代性

语言是动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词汇在不断的丰富,意义也在发生一定的改变。一个时代的禁忌到了另一个时代可能就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词语,如“怀孕”一词在英语中不同年代的表达方式:

She has cancelled all her social engagements.(1856)She is in an interesting condition. (1880)She is in a delicate condition.(1895)She is knitting little bootees.(1910)She is in a family way.(1920)she is expecting.(1935)She is pregnant.(1956)(陈原,1980:82)

同样,汉语中的名讳,过去有国讳,官讳和圣讳。现代人起名,悉听尊便,无所忌讳。(王德春,1995)另一个例子是关于对年轻女子的称谓。 “小姐”这个称呼原本非常美好,在古代是称呼那些家境殷实或地位显赫的人家的闺女,后转为对未婚女子的敬称,到现代被定义为提供色情服务的女子。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人们对于“怀孕”最初的表达是隐晦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的解放,其意思越来越明了,最后干脆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小姐”一词意义的变化也带有浓厚的时代烙印。

三、语言禁忌的类别

1.称谓禁忌

英汉两种语言在姓名称谓方面的禁忌迥然不同。中国人一向有尊祖敬宗的习俗。在封建社会,对于帝王、圣人、尊亲、师长、官吏的名字,绝对避讳。司马迁写 《史记》,因其父名“谈”,所以把“赵谈”改为“赵同”,把“李谈”改为“李同”;六朝时,有人为避家讳“桐”字,把梧桐树改称做白铁树;清朝刘温叟,因其父名“岳”,竟终身不听“乐”,可见历代家讳之严。汉语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禁忌沿袭到今天: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绝对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视为缺乏教养、大逆不道。这一禁忌的传承,反映了汉民族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

而在讲英语的国家,尤其在美国,独立宣言中的名言 “Allmen are created equal.”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种观念深深地积淀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之中。因此,美国人不论地位的尊卑、辈分的高低、年龄的长幼,无论是同级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平辈之间或长辈之间、甚至师生之间,都可以直呼其名,以示平等、亲切和友好。可见在姓名称谓上的禁忌明显地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词语禁忌

“死亡”是词语禁忌最主要的领域之一。从哲学上来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喜欢谈生、养生,关注现世。“好死不如赖活着”、“言生不言死”就是这种文化的积淀,因此生病和死亡便成为人们最恐惧、最忌讳的话题。(张向阳,2002)当我们在生活说:“感觉不太舒服”,我们实际上是想回避那个“病”字;军人说“挂彩了”,其实也不愿道出“伤”、“死”这些不吉利的字眼。鲁迅《野草?立论》笔下那个不通人情世故的客人因直言主人家的孩子将要死而遭到一顿痛打的故事,就是一个严重触犯了语言禁忌的例子。在汉语中说“死”需用委婉语,如:过世、逝世、病故、长眠、寿终、作古、牺牲、与世长辞等。英美人谈到已去世的人或提及“死亡”时,虽不完全忌讳,但在很多场合,英美人也使用比较委婉的说法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尊敬。如:has gone,pass away,fall asleep,depart from the world,go to Heaven,be with God,go to a better world,return to dust等。

在中国,“性”是一个十分隐秘的话题。中国人以性观念、性道德保守而著称,在语言上凡是与“性”有关的表达几乎都采用委婉的形式。谈到性器官时,总会用“上面”、“下部”之类的词替代;说到性行为时,常常用“同房”、“夫妻生活”等来表示;谈到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称作 “寻花问柳”、“偷鸡摸狗”、“风流倜傥”、“桃色事件”等。在西方国家,性教育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不仅朋友、同事之间,甚至在一些广播、电视的谈话节目里也会公开讨论这类话题,但这并不等于说英美人不分时间、场合使用与“性”有关的词语。一般英美人常用如make love,make it,sleep together(发生性行为)这样委婉的说法来谈论the facts of life(性生活).

在中西方文化中,排泄和排泄行为是礼貌谈话中应该避免的。如不得不提及,英语中使用委婉的说法,如“去厕所”说成 go to the washroom/bathroom,wash one’s hands,powder one’s nose等。在汉语中,容易引起生殖部位联想的“拉屎”、“拉尿”、“月经”等都难登大雅之堂,一般会改为 “方便方便”、“走动走动”、“例假”等。

3.数字禁忌

数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文字。各民族在对数字的运用过程中,认为数字是神秘的,因此数字也被赋予了神圣的力量。在中国,人们一般认为吉祥的数字是双数,如双喜临门、好事成双。结婚时忌讳选单日子,也许是怕鳏寡之灾吧!数字“6”,“8”和“9”很受中国人喜爱。“6”是顺,“6”和“6”相连,意为顺风顺水,六六大顺;“8”与“发”发音相似,“8”就是“发财”;“9”也被认为天长地久,九九归一。相应地人们忌讳“4”,“7”,和“14”.因为“4”和“死”,“7”和“奇”,“14”和“要死”发音几乎相同。车牌号码,电话号码,房屋楼层等有这些数字都不受欢迎。对于老人来讲,73岁和84岁则被认为是生命中难过的关口。据说与中国的两大圣人孔子和孟子的终年有关。传说孔子是73岁死的,孟子是84岁,因此人们认为这个岁数是人生的一大关口,连圣人都难以躲避,更何况是普通人。

在西方国家,人们喜欢奇数,因为“上帝喜欢单数”,1、3、5是上帝的数字,7代表全数。人们最忌讳的则是“13”。由于圣经中载有第13个人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他们普遍反感“13”。因此“13”是不吉利的,酒店公寓没有“13”,门牌号码也没有“13”。 另一个禁忌的日子是星期五,即黑色星期五。人们相信耶稣是在周五被钉上十字架的,因此提到星期五,就会联想到血腥、灾难的日子。

4.话题禁忌

西方人非常重视个人的隐私(Privacy),“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Mind your own business.”就是西方人对待个人隐私最真实的看法。个人隐私主要包括如年龄、收入、婚姻、子女、宗教信仰、政治倾向、个人行为等。他们把个人利益,个人隐私,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当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被问及私生活和个人隐私,即是触犯了他们的“城堡”,如:“How old are you?” “Have you gotmarried?”“Where are you going?”and “What’s your salary?”相反,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际交往,强调集体主义,天下一家。中国人家族观念重,重亲情和友情。按照中国人的生活理念:每个人均生活在一个自然、和谐的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应互助友爱、相亲相爱。由于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人对于了解对方年龄、收入、家庭、婚姻状况等话题都觉得理所当然,并把这些谈论看作是彼此关心、彼此信任的方式。

四、语言禁忌的产生

1.谐音联想

许多语言禁忌都是由谐音联想而产生的。因为人类在愚昧阶段很难理解两个完全同音的事物会毫不相干。他们相信那些与不幸事情同音的语词会带来不幸。由于迷信思想,民间有“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习俗。如旧时代的戏班子有很多忌讳的字,尤其是“散”字。因为散班对他们来讲是最大的灾难。中国人逢年过节,家里忌讳吃“南瓜”,因为“南”和“难”谐音,吃南瓜就意味着生活将过得很艰难。中国文化崇尚 “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因此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互赠礼物聊表心意非常常见。然而,送礼忌送钟、送伞,因“送钟”与“送终”同音,“伞”和“散”同音,谐音会引发人们不幸的联想。

2.礼貌需要

为什么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有时不用直接的方式表达思想,而喜欢选择委婉的说法呢?许多研究者认为,礼貌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又是人类交际的基本社会准则,直接或间接地对他人表示关心。英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 “面子”这一概念。他认为,人们在交往中无时不刻不涉及脸面工作 (face work)。Brown and Levinson (1987)合写的 《语言运用中的普遍性:礼貌现象》沿用了“面子”概念。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英国著名语言学家 Leech(1983)提出了较完整的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并制定了六条准则,即:策略、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和同情准则。礼貌原则对人们的言语交际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人们对一些内容避而不谈,对一些词语避而不用,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使对方感到你的友善和同情之心,,给对方“面子”。(张向阳,2002)如在英语中,一个人相貌平平、甚至确实比较丑,通常不用 “ugly”或 “awful”,而换用 “plain”或 “ordinary”;说人长得胖,不用 “fat”,而用 “plump”或 “put on weight”;同性恋用 “gay”或 “queer”;“妓女”用 “lady of the town”;“色情书籍”用 “adult books”;“黑人”用 “Afro-American”,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崇尚谦虚,如 “谦虚使人进步”、“谦恭礼让”、“满招损,谦受益”常被用来教育孩子。古汉语中有许多自谦语,如:寒舍、敝人、贱内、老朽、犬子等等。直到现在,中国人仍在使用诸如此类的谦词来贬自己敬他人。

五、结束语

禁忌语是语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通过对语言禁忌的特征,类别,及产生的原因分析,有助于帮助外语学习者认清语言的本质和了解语言禁忌所依托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如果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想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使用适当的话语。从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探讨语言禁忌这一话题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交际语言文化
情景交际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交际羊
语言是刀
两块磁的交际
谁远谁近?
我有我语言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