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月
为爱而生
——茨维塔耶娃的爱情与诗歌
■冯 月
茨维塔耶娃是20世纪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她的诗以爱情和生命为主题,感情深沉,富有悲剧内涵。曲折而丰富的爱情经历是其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本文试析茨维塔耶娃的主要爱情经历,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玛伊茨维塔耶娃(1892-1941)是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她的诗以生命、爱情和祖国等大事为主题,被誉为不朽的、纪念碑式的诗篇,在20世纪世界诗坛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茨维塔耶娃出生于莫斯科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在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茨六岁便开始写诗。少年时期,她开始用法语、德语写诗。1912年,茨与埃夫隆结婚,并有两女一子(小女儿不幸夭折)。1922年,诗人带女儿出国与丈夫团聚,由此开始了十七年的侨居生活。1939年,返回苏联。适逢残酷的“大清洗”时代,茨的丈夫和女儿先后被捕,她和儿子被疏散到叶拉布加。1941年8月31日,诗人在生活的压迫,情感的绝望中自缢身亡。
茨维塔耶娃的创作主题多样,内容深刻。在短暂的一生中,她创作了一千多首抒情诗、十八部长诗、十一部诗剧,还创作了多篇小说、散文、回忆录,出版了十余部诗集。
爱情主题是茨维塔耶娃诗歌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诗人丰富、曲折的爱情经历是分不开的。一段段的爱情经历正是其创作的灵感。
茨维塔耶娃的初恋对象是大学生尼伦德尔。1911年《黄昏集》中的爱情一节便是献给他的。但是尼伦德尔并不喜欢十七岁的茨维塔耶娃。诗人因此伤心欲绝,甚至买了手枪要自杀。幸运的是,枪里的是哑弹。从这里可以看出她刚烈的性格。
1912年,茨维塔耶娃与埃夫隆结婚。但是二人性格、爱好、生活习惯都不同。处于热恋中的茨维塔耶娃把埃夫隆视为心灵伴侣,发誓永远和他在一起。但是很快心灵就被孤独感吞噬。
茨维塔耶娃心灵上的孤独感很快被女诗人帕尔诺克填满。茨将其视为心灵知己。帕尔诺克是同性恋者,茨很快便热恋上她。这段持续一年半的同性恋对她的性格产生了很明显的影响。诗集《少年诗篇》、《致女骑手》和《女友》都是这段感情的表现。
茨维塔耶娃同曼德尔施塔姆的友情始于1916年1月。二人并肩漫游莫斯科,友情渐渐发展为爱情。茨维塔耶娃写道:“1916年2月至6月是我生活中最美妙的日子,因为我把莫斯科赠给了曼德尔施塔姆”。但曼德尔施塔姆忍受不了茨维塔耶娃奔放的、毫无节制的爱情,6月初离开莫斯科,两人关系由此中断。受曼德尔施塔姆影响,茨写的抒情组诗《莫斯科吟》,视野比先前更开阔,步入创作的新阶段。
十月革命爆发,茨维塔耶娃支持丈夫加入白军,与苏维埃政权对抗。白军落败后,埃夫隆逃往国外。1922年,茨抵达柏林,与阔别三年的丈夫重逢。在柏林逗留的两个月,她两次遭遇爱情。先是爱上出版社发行人维什尼亚克,但她认为这是世俗的爱情,并不是她所追求的。后来,她遇到了心灵知己,就是准备返回苏联的诗人别雷。他们二人的爱情更多的是半柏拉图式的。
茨维塔耶娃另一重要的心灵伴侣是帕斯捷尔纳克。两位诗人经过十三年的通信,才得以见面。他们初次通信正是茨在柏林逗留期间。他们渐渐从探讨诗歌转入互诉衷肠。1935年两位诗人终于在巴黎见面。但是,见面非但没有加深理解,反而产生了新的误解。帕暗示茨不要回苏联,无奈后者没有理解其深意。同年茨维塔耶娃写了三首叙事诗 《从大海来》、《租房尝试》和《梯子》,都与帕斯捷尔纳克有关。此外,抒情诗《电报线》也是献给帕斯捷尔纳克的。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