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激荡的中国—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

2015-11-23 02:22Toby
东方电影 2015年11期

文/Toby

光影激荡的中国—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

文/Toby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段,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诞生。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的发展经历了110年的历程,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电影人与作品,这样辉煌的历史值得我们去纪念。

拓荒时期

中国电影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1905年到1931年是中国电影前辈将诞生在西方的电影艺术移植到中国,并在已被西方电影以绝对优势占领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取得立足之地的拓荒时期 。

1931年,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问世。之后,相继有电影摄制机构出现,进行国产影片摄制与经营,均为小规模的、时断时续的、收效甚微的尝试。1923 年,明星影片公司的《孤儿救祖记》以丰厚的票房收入证实国产影片在中华大地立足的可能性,随即吸引了一批投资者对民族电影的关注,相继成立了多家电影企业。至 1925年,上海就出现了100多家电影企业。从各种不同渠道涌入电影行业的投资者、创作者各显其能,在与外国电影竞争的大背景下相互激烈竞争。经过一段时间的混乱发展,形成以明星、天一、大中华百合三大电影公司为主的制片工业体系,经历了家庭伦理片、社会言情片、民间传说片、神怪武侠片等类型片创作热潮的起起伏伏。其中,神怪武侠片将中国武术、中国戏曲中的武打以及电影特技巧妙地融为一体,以中国传统道德中“侠义精神”为主,一度蜂拥而起,甚至泛滥成灾,虽以粗制滥造者为多,但也使其后来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功夫片”奠定了雏形。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在内容上多迎合城市观众的趣味以保证票房收入,在形式上以戏曲和文明戏为主。

拓荒时期的中国电影带有浓厚的纯娱乐性及纯商业性,其根本原因是未与中国社会变革的主流——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运动发生紧密的联系,与“五四”运动后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诸多艺术领域中蓬勃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格格不入,因而呈现出格局混乱、起落沉浮、变幻不定的局面。然而,中国电影事业拓荒者的功绩是不容抹煞的,他们坚持不懈的奋斗,使得电影这门新生的外来艺术,在古老的中国扎下了根、站住了脚,在被外国电影垄断的中国电影市场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使中国民族电影成为中国都市人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也为中国民族电影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人才、舆论等方面的初步基础。

探索时期

1932 年到1949年,是中国民族电影事业的探索时期。1931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悍然侵占东三省,翌年又发生了淞沪会战,国难当头,民族矛盾尖锐。1932 年,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潮进入电影领域,中国民族电影开始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阵地,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旗帜,汇入中国人民民族解放运动、民主革命运动的时代洪流,发生了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的历史性转折,开始与中国的社会变革相联系。这一重大转折,为艰难求生的中国民族电影事业注入了时代的活力。电影工作者将创作的目光由脱离实际的题材转向现实生活,转向广大的劳苦大众。通过对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反映出中国社会的民族危机、阶级对立,与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强烈要求呼应起来,在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同步中获得了社会的认同,博得了观众的欢迎。

从 1932年到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电影运动蓬勃兴起,涌现了《三个摩登女性》《春蚕》《大路》《神女》《渔光曲》《十字街头》《马路天使》 等优秀影片,在拓荒时期的基础上产生了质的变化。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摄制基地被毁和胶片来源中断,上海几家规模较大的电影公司被迫停产。1938 年上海沦陷,除一部分人在香港、重庆、武汉、延安坚持很少的故事片和纪录片摄制外,大部分电影工作者参加了救亡工作,一部分人转入戏剧等其他领域。抗日战争结束后,与中国劳苦大众共同经历了八年离乱之苦的广大电影工作者,与社会实际有了更多的接触,对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体会,思想、艺术均趋于成熟,长期的生活积累及被压抑的创作热情相结合,迸发出可贵的艺术火花,很快就推出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丽人行》《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优秀影片。

这些影片,以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深刻,人物形象塑造的典型性,艺术手法的精美,整体水平的和谐,而表现出相当的思想性、艺术性的结合。这些电影迅速及时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下的痛苦呻吟和强烈愤怒,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和革命呼声。尽管在历史条件的限制下,只能用比较隐蔽的手法来表现,但仍然与广大观众产生了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与此相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与解放区,也建立了电影摄制机构,以拍摄纪录片为主,为中国革命历史保留了丰富而珍贵的电影资料。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电影事业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阶段,使得电影不仅在中国的土地上立足,而且通过与人民、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联系获得自身发展的活力。电影在中国人民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也比以前大大提高了。

振兴时期

1949 年到1966 年,是中国人民电影的振兴时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人民开始当家做主,创建新生活。如果说前两个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是在艰难求生的话,那么,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电影在人民政府的关心爱护下,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天地和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

首先,外国影片占据大部分电影市场的局面结束了,国产影片以绝对优势占领了中国电影市场。过去,只有上海一个地方有电影制片厂,抗战时在重庆虽也建立了电影厂,但出品数量很少。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华北、东南、中南、西北、西南相继成立了电影制片厂。过去,只有生产故事片的电影厂,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成立了新闻纪录片厂、科教片厂和美术片厂,品种更齐全了。过去,没有国产胶片、电影机械制造工业,新中国成立后,电影胶片和电影机械基本可以自己制造了。过去,电影的放映发行只局限在都市,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普及到乡镇、农村、工矿、部队,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发行放映网。过去,没有全国性的电影专业学校、电影专业团体、电影出版和电影科研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单位。

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由于社会条件的改变,电影工作者获得更直接、更深入地了解人民生活、社会实际的便利,继续坚持并发扬了中国电影与人民、时代和社会进步相联系的良好传统,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民主革命和经济建设。过去没有条件在银幕上正面表现的各个革命时期的武装斗争和地下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成了首先吸引电影创作者关注的题材领域。同时,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英雄壮举,也及时地涌现在银幕上,出现了《桥》《钢铁战士》《中华女儿》《白毛女》《翠岗红旗》《渡江侦察记》《祝福》《李时珍》《青春之歌》《上甘岭》《林则徐》《老兵新传》《林家铺子》《红色娘子军》《早春二月》等优秀影片,不仅在题材内容上比前两个时期有了新的开拓,而且在整体艺术水平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影片质量明显地超过以前,出现了诸多经典之作。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是新中国电影起步、初创的阶段。1957年以后,经过1959年的十周年国庆献礼,中国电影发展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一直平稳发展到1966年。中国电影在经历了这17年的打造后,已经拥有了一份庞大的产业,家底坚实而雄厚。

复兴时期

1979 年以后是中国电影的复兴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指引下,电影工作者重新出发。医治创伤的同时,积极解放思想,努力开拓视野,学习世界电影艺术、技术,重新恢复了中国电影与人民、时代和社会进步相结合的优秀传统,使中国影坛出现了崭新的风貌。创作出一批与现实联系紧密、思想内容深刻、艺术上有所创新的电影作品。如《小花》《归心似箭》《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西安事变》《人到中年》《沙鸥》《野山》《黑袍事件》《原野》《芙蓉镇 》《黄土地》《老井》《红高粱》等优秀影片,不论从思想上、艺术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质量水平。

1993年,10部“分账大片”的引进和1999年中美谈判结束,中国加入WTO开始进入倒计时,这两大事件都着实给尚处于懵懂之中的中国电影业上了“市场”的一课。与狼共舞,是中国电影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在与国际接轨的不断磨合中,才能渐渐地触摸到市场的脉搏。

中国电影业市场化的方向确定以后,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产、供、销关系亟待重新“洗牌”。而在电影行业本身,打破了国有企业的单一主体,民营资本和境外资金开始进入,从制片业逐步扩展到发行放映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2001年,华语电影《卧虎藏龙》冲进奥斯卡,斩获多个奖项,这给了中国人制作华语大片以前所未有的机会和信心。2001年,随着市场观念的深入人心,“院线制”的建设规划被提上议程,中国商业电影开始崛起。

2001年到2003年,有着海外、本土双重投资背景的《大腕》《英雄》《天地英雄》《手机》相继问世。2004年,具有同样资金组合方式还有《十面埋伏》《可可西里》《天下无贼》及《功夫》等。自2003年电影产业化改革启动以来的十余年间,中国电影的市场规模便一直保持着每年30%左右的增长。2005年,中国电影在度过百年华诞之后,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元年”,电影产业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电影产业化改革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2010年,中国电影全年票房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296.39亿元。而在2015年,中国电影更是屡创新高,票房有望突破400亿元大关。

目前,随着中国各项事业的深入发展,电影市场繁荣,佳作新片频出,预示出电影领域生产力解放的无限可能性,而这正是对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的最好献礼。

中国电影的诸多史上第一

第一部独立拍摄的影片:1905年在北京丰泰照像馆拍成的由京剧著名武生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标志着中国电影诞生。

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是电影在中国的第一次公开放映。

第一部电影故事短片: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难夫难妻》。首映时间是1913年9月底。

第一位女演员:严姗姗。受传统礼教的影响,中国的戏曲舞台上一向遵循着男扮女装的规则。即使是在甲午战争后诞生的“文明戏”中,也没有打破男扮女装的传统。1905年问世的中国电影自然也难以摆脱这一文化习俗。直到1913年《难夫难妻》这部以婚姻关系为内容的影片中,所有的男女人物依然都是由男演员扮演的。中国银幕上的第一位女演员来自和《难夫难妻》同年拍摄的香港短故事片《庄子试妻》。导演黎民伟的妻子严姗姗在片中扮演了庄周妻子的使女,虽然还不是主角,但这已足以使严姗姗获得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的殊荣。

第一部长故事片:1922年上映的《阎瑞生》,由任彭年导演。该片以当时上海阎瑞生谋毙王莲英的轰动社会案件为依据,写的是真人真事,上映盛况空前。

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问世于1925年,即电影在中国诞生后整整20年后。它是由洪深编写的历史题材剧《申屠氏》,发表于当年《东方杂志》22卷1-3月号上。

第一部动画片:动画片是美术片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中国的美术片就是从动画电影开始的。1920年,上海的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兄弟(人称“万氏兄弟”)在影院中看到了《大力水手》《勃比小姐》等早期美国动画片后,对这种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开始研制中国的动画电影。1926年,万氏兄弟克服了资金、场地、资料等多方面的困难,终于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

第一部出国放映的影片:1922年新亚公司拍摄的《红粉骷髅》,由管海峰导演,除在上海、天津、北京上映外,还到日本、越南等国放映。

第一个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

第一首电影插曲:1930年12月3日,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闲花》上映,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为影片配制了一首由孙瑜作词、孙成壁作曲的电影歌曲《寻兄词》,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首电影插曲。

第一部蜡盘发音片:《歌女红牡丹》(1931年)。

第一部片上发声片:《雨过天晴》(1931年)。

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都市风光》(1935年)。

第一个由政府设立的电影奖:1932年,在南京建立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于次年举行了第一次影片评选活动,《人道》和《自由之花》被评为优秀影片。此后又举行了几次评选。由于当时协会的领导者中有不少具有政府党政高层官员身份,因此可以说这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的具有政府色彩的电影奖。

第一位影后:1933年,开办于上海的《明星日报》发起了一次评选“电影皇后”的活动。这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具有较大影响的电影明星评选。在参选的诸明星中,来自明星公司的胡蝶、联华公司的阮玲玉和来自天一公司的陈玉梅呼声最高,选票也比较接近。经过长达两个月的评选,胡蝶得票21334张,陈玉梅得票10028张,阮玲玉得票7290张。胡蝶由此登上了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的“宝座”。

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35年3月,由蔡楚生编导的影片《渔光曲》在苏联举办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上获得了荣获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第一位国际三大影展最佳演员:1992年2月,张曼玉凭借电影《阮玲玉》获柏林国际电影节影后,成为中国影史上第一位在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演员荣誉的影星。

第一部恐怖电影:1937年,新成立的新华影片公司推出了一部深受欢迎的影片《夜半歌声》,这是中国银幕上出现的第一部国产恐怖电影,它不但在当时制造了轰动效应,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其价值和魅力依然能够得到验证。

第一部抗战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完成的第一部表现抗战的故事片,史东山编导、吴蔚云摄影,完成于1938年。

第一部彩色电影: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1948年拍摄于上海的戏曲片《生死恨》,由华艺影片公司出品,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黄绍芬为摄影指导,李生伟任摄影师。

第一部译制片:1949年5月,由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的苏联电影《普通一兵》。

第一部彩色宽银幕故事片:《老兵新传》,1958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第一部彩色遮幅宽银幕故事片:《青春》,1976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最高奖的故事片:1988年,由张艺谋执导、巩俐和姜文主演的影片《红高粱》在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金熊奖。这是第一部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的中国电影。

第一部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影片:2002年12月12日,世界吉尼斯英国总部正式授予中国电影《庐山恋》“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是第一部创造了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中国电影,到目前为止,也是惟一的一部。

第一个由专业影人评选的电影奖:在中国电影三大奖中,金鸡奖是由专业电影人员评选的专业性电影奖。金鸡奖始创于1981年中国农历鸡年,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奖杯为一尊引颈高唱的金鸡,以金鸡啼晓象征百家争鸣,同时亦包含着激励电影工作者闻鸡起舞、奋发前进的意义。该奖每年评选一次。由电影艺术家、电影评论家担任评委。在这一类别的电影奖中它不仅是第一个,也是惟一的一个。它也是中国电影界专业性评选的最高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