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稍晚于《论持久战》的战略学专著

2015-11-22 10:30廖久明
当代文坛 2015年5期

摘要:高长虹的战略学专著《政治的新生》写于1938年6月21日至8月11日,稍晚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该书围绕“战争是一个整体”这一主旨论述了制约和影响战略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地缘、民众组织等因素。虽然高长虹的战略学思想主要来自欧洲,其次来自中国古代,但《政治的新生》在主要观点上与《论持久战》是基本一致的。

关键词:高长虹;战略学;《政治的新生》;《论持久战》

长期以来,高长虹以作家的身份为人所知。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上长期被忽略的著名社团狂飙社的发起人和负责人。狂飙社1923年暑假成立,1930年2月解体:“在6年多时间里,狂飙社先后以太原、北京、上海等地为中心开展过‘狂飙运动,确知有10多个省市的49人加入(不含19位‘小伙计),成员中不但有文艺工作者如作家、演员等,还有历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等。”①狂飙社解体后,盟主高长虹前往日本。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里,他还到过德国、法国、荷兰、瑞士、英国等。1938年6月,高长虹回到香港,此时正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持续时间最长久、规模最庞大的战役武汉会战打响的时候。高长虹一回到香港便以笔为武器,写下一系列文章,9、10月份以《政治的新生》为题出版。1989年《高长虹文集》出版时该小册子未被发现,后来笔者根据佚文《七月的危机》(相对于《高长虹文集》而言)托人在重庆图书馆找到了这本小册子。该小册子发现后,立即引起人们重视:董大中先生认为“这是一本独特的政论著作”,②陈漱渝先生认为“这本书告诉读者,高长虹不仅是创作的多面手,而且是一位成熟的政论家”,③笔者认为“《政治的新生》在部分填补高长虹游学国外八年多空白的同时,实际上还为我们继续寻找高长虹国外佚文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线索。” ④笔者当时关注的是高长虹的生平和佚文,所以仅注意了该小册子的《自序》《附录一》《附录二》中的相关内容。在探讨高长虹科学论文时才惊讶地发现,该小册子“正文”17篇文章论述的问题实际上与战略学有关,并且它们出现的时间仅稍晚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现在就相关问题略作介绍,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主要内容

关于战略学,由中国当代著名战略学专家彭光谦少将、姚有志少将主编的《战略学》曾如此写道:“在制约和影响战略的诸因素中,最重要最经常起作用的也是战略学需要着重探讨的主要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地缘因素、文化传统因素、军事力量与国家利益因素等。”⑤本文拟根据这一论述介绍《政治的新生》中的相关内容。

在高长虹看来,“政治,在抗战为眼目,是建国的指南”:“政治之重要,不但在于建国,于抗战更是重要。抗战只是政治的手段之一。战略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用政治才可以解决。在战场上的形势相形见绌的时候,更需要用政治以取胜。政治可使退守变为进攻,转败为胜,给士卒以勇气,给将帅以自信心。政治可以减少牺牲,节缩时间,给最后胜利以保证”。为了达到抗战建国的目的,“必须先实现国防民主政治”:“只有实现民主政治,才能够真正地动员全民,才能够做到军事的动员,经济的动员,文化的动员,和中国所特别欠缺的,特别重要的政治的动员。”也正因为如此,高长虹非常强调国民参政会的成立:“国民参政会,是到民主政治的跳板”,⑥其作用为:“负起开创的责任来,为事找到人,为人找到事,于改革政治机构,提高行政效率的工作中,兼收人力的动员,人才之力学的运用之效。”⑦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当代文坛·2015.5一部稍晚于《论持久战》的战略学专著在高长虹看来,“现代的战争是经济战争,所以在一切动员之中,经济动员是顶重要的一种”,⑧“对于战争的最后胜利,金钱不是惟一的条件,但是重要的条件之一。中国因缺乏国防财政的平时准备,所以对日作战以来,税收减少,财政靠公债和借款来维持。”针对当时中国抗战面临的经济困难,高长虹提出了“资财动员”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两个办法:“对于实行生产的资财动员,须有整个的国防经济计划。只是工厂内移,不能当作是经济动员,更不是资财动员。资财动员,是要把全国所有资财,都用来发展有计划的国防经济,战时工业和供应军事的需要”,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不但是一切工业的工业和一切工业中的工业,而且是……一切国防经济建设的基础。所以在万一的时候,无力并顾兼施,虽就把全力集中在这两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也不嫌太过”。⑩

“为更有效,更能适应其重要性,和提早表现民族的战斗力”,高长虹建议成立航空和机械化部:“建立和发展空军,机械化部队,也是决胜的主要课程中的一种,必须加速度地来进行,来完成。”在高长虹看来,“科学除技术之直接有关经济建设者外,原则的科学也非常重要”,“加紧团结精神,甚至统一思想,离开原则的科学,便无法去做。”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高长虹不是唯武器论者:“武器不如敌人,不是战事暂时失利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之一,反是将领们的这种不如人的心理。其实,如忽然有大批近代武器,运用指挥,也非易事。反之,在富于近代军事智识的将领官佐,即使缺乏某种武器,而战略战术灵活运用,也可以长补短。”

在这本小册子中,高长虹分别论述了南京、武汉、山西、四川等在全国抗战中的重要性:“南京失守,战事重心早已就移在武汉。因为南京的失守,不止是意味着江苏的失守,而是意味着山东的失守,浙江的失守,安徽,河南的失守。今日武汉的重要,又远过于南京。所以对于保卫武汉,需要全国人民,全体将士,付以充分的重视和警惕”,“汉口意味着进取革新,武昌意味着历史悠远,汉阳是国防工业的凸出的高峰,长江的雄壮,汉水的秀丽,水陆划分,交通连带,这样形成的武汉三镇,不但是中国的理想国都,也是目前事实上的国防重心”,“山西是中国国防工业上最重要的一个省区。产煤地带,既被占领,一面使临时的国防建设上有断臂失指的痛感,一面又时有为敌人所利用的忧惧……煤产之外,山西第二特点,是在形势。所以作为战场,民众虽苦,地利可尽。牺牲山西以保卫西北,华中,山西人民自应当仁不让”,“如以四川为中心,在贵州云南广西,陕西宁夏甘肃这七省火速地,认真地,斩断支节得其要领地建立起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来,并改进经济的机构以图逐渐展开整个的国防经济建设,那末,西北和西南就由潜力的而进为实力的,成了国防重镇,对日作战的根据地,物质上和道德上对前方就能够源源接济”。在高长虹看来,战争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保卫武汉的基本战略……所需要的,不但须以最顽强的战斗保卫九江,南昌,而且必须在山西转取攻势,以周密计画,配布武装,开始在地形险要的山西作驱逐战。至于福建,广东更不容有些许的忽略,必须由负责长官,确实负责,寸土必以死力争,使厦门事件,不再重演”,“如晋绥冀察四省的人民有志气,将领有决心,政府有计划,有给济,陕西宁夏有同情,有远见,全国舆论有声援,政治进展,抓得住力量,这样,四省的收复就不在远,而现在就是最适合的时候。华北战场,以晋绥为界,斩断日寇西进之路,以大军东向,在战略上占优胜地位的山西,发动驱逐战”。

以上削足适履地介绍了1938年版《政治的新生》中的相关内容,它基本符合2001年版《战略学》关于战略学理论体系的论述,由此可知,将《政治的新生》称作战略学著作应该不是牵强附会之词。

二体系和主旨

判断一部书是专著还是论文集的标准是:如果有体系和主旨便是专著,否则便是论文集。

首先,《政治的新生》有体系。“正文”的第一篇文章是《用可胜之机,别忘匹夫之责》。作者在文章末尾如此写道:“怎样就可以充分尽量地去用可胜之机呢?说来当然话长。而最重要的,就是必须促成这几个基本的主观条件:一、民主政治,人才政府;二、确立国防外交政策;三、确立国防经济政策;四、民众的教育,组织和武装,和武装民众之战略上的布置,‘难民当然也包括在民众之内。”其他16篇文章,看看标题便可知道与“基本的主观条件”有关的文章有13篇:《需要民主政治和人才政府》(2在小册子中的位置,下同)、《从国民参政会做起》(3)、《参政:做什么》(4)、《以政治的新生纪念七月》(7)、《政治人才》(12)、《改进政治机构所需要的行政工作分配》(13)、《国防道德》(16)7篇文章论述的是“民主政治,人才政府”问题,《实现国防外交政策,时候还不太晚》(6)、《如何实现国防外交政策》(14)两篇文章论述的是“确立国防外交政策”问题,《资财动员》(11)、《如何实现国防经济政策》(15)两篇文章论述的是“确立国防经济政策”问题,《总动员保卫武汉件》(9)、《民众的教育、组织和武装,和武装民众之战略上的分配》(17)两篇文章论述的是“民众的教育,组织和武装,和武装民众之战略上的布置”问题;剩下的3篇文章尽管无法根据标题判断其是否与“基本的主观条件”有关,但看看内容便可知道是有关的:《寸土必争,抗战必胜的一个基本条件》(5)侧重于“民众的教育,组织和武装,和武装民众之战略上的布置”,《晋冀察绥四省失陷的原因如何收复?如何发动驱逐战》(10)侧重于“民主政治,人才政府”,《保卫武汉及其必需条件》(8)侧重于前两篇文章论述的问题。由此可知,第一篇文章相当于总论,其他各章则相当于分论。

其次,《政治的新生》有主旨。尽管高长虹没有交代《政治的新生》的主旨是什么,通读全书后可以发现,该书的主旨是:“战争是一个整体”。就政治而言,“只有实现民主政治,才能够真正地动员全民,才能够做到军事的动员,经济的动员,文化的动员,和中国所特别欠缺的,特别重要的政治的动员”。就经济而言,“除添设四个新部外,经济部对于对外贸易,尤有特别注意,并与外交政策提携并进的必要”。就外交而言,“处今日的世界,由于科学的发展,应用的普遍和深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地遂行一次大战,能够单独地完成国防准备的。日德意的同盟是由此而建立,法苏美英的关系也由此而接近。中国地大物博,一部分在作战,一部分仍可从事于国防建设。国防区域中的物产,为友邦所缺乏,所需要的,仍然很多。因此,由于地理上的便利,中国同苏联,同法国,在国防上,在国防经济上,是天然的接合。……所以国防外交,只要中国拿出独立民族的态度,远离依赖国联的轨辙,单刀直入,同苏法进行谈判,磋商互助条件,成功的可能,至少也有一半”。就民众组织而言,“如何而可以保卫武汉?这除军事决策,除政治猛进,除经济定计外,最重要的就是民众之组织与武装,与军队结合而参加实地的战争。不只是武汉须这样做。江西,安徽,河南,也都须这样做,乃至广东,福建也必须确实准备这样做。”正因为该书的主旨是“战争是一个整体”,所以作者将这本战略学专著题为《政治的新生》:“政治是军事的指南。战争而失却政治上的领导作用,便是一种盲目的行动。”在高长虹看来,政治统帅一切,战争不过是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而已。也正因为如此,高长虹才会这样看待武汉会战:“即至今日保卫武汉,仍不能视作一个纯然军事问题,而必须在政治上,在文化思想上,去解决它,才是根本的和有效的办法。”

综上所述,《政治的新生》不但有体系而且有主旨,因此可以说是一本专著而非论文集。

三战略学思想探源

在人们心目中,高长虹是一位现代作家,怎么就写出了一本战略学专著呢?这与高长虹人生目的和经历有关。

高长虹曾说,他走进文艺界时的理想是“把文艺界团结起来与现实的黑暗势力作战”。1926年10月10日上海《狂飙》周刊创刊时,高长虹在上面发表《〈狂飙〉周刊的开始》,宣称狂飙社要“为科学艺术而作战”:“我们以为中国只有两条路可走:有科学与艺术便生存,没有科学艺术便灭亡。我们以为人类只有两条路可走:有新的科学艺术便和平,没有新的科学艺术便战争。我们倾向和平,然而我们也尊崇战争,我们要为科学艺术而作战!”1928年狂飙运动卷土重来时,高长虹9月30日给张申府写信,认为“舍却此‘立刻二字,中国与世界都没有办法”。1930年2月狂飙社解体后,高长虹先后到过日本、德国、瑞士、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家,也就是说,在当时主要的三个法西斯主义国家中高长虹到过其中两个。念念不忘“中国与世界”的高长虹在日本和德国的两年多时间里,不可能不注意观察法西斯主义并谋求解决的办法。

在高长虹看来,“阻止战争,是不可能的”,唯有起而“反对它”:“二次大战,是人类最后的战争。此战争发生愈早,则战原消除愈快,而人类的和平时代,也愈早实现。”正因为如此,高长虹才会对国防科学给予特别关注:“国防科学这一名词在中国的出版物上还没有看见过。以国防为内容的小册子,著作和翻译,是有一些了。在欧洲,国防两字的应用很是普遍。军事学的范围,无论哪一国,都扩充得很大。可是,除德国外,用国防科学这个名词的,也是很少。一般的仍把它叫做军事学或战争学。在德国呢,国防科学的出版物却非常之多。分门别类,十分精密。内容当多富于侵略意味,与名适成相反。……英法的军事学,战争学著述反近于国防科学……至于在技术上,德国的国防科学有极多的独到之处,确实是不能否认的事。”从引文可以看出,他对欧洲的国防科学是非常关注的,由此可以推断,高长虹战略学思想的主要源头在欧洲。

高长虹战略学思想的次要源头应该来自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有最完善精切的国防科学,可是被中国人忘记了。这科学比克罗斯威茨的理论有过之无不及。其精华,到现在仍是现在的。这科学就是《孙子》十三篇。在这里占国防之首要位置的,是政治,是外交,是军备,而最后才是战争。”高长虹出生于以耕读为本的小康之家,祖父是晚清秀才,父亲是副榜举人。高长虹曾与祖父“游行过好些地方”,进书房读书时与秀才大伯父“同住在一个房间里”。在家庭熏陶下,高长虹从小就喜欢看历史书:“我从儿时看历史书,见了酋长的图画,因为我那时是爱图画吧,所以也爱了酋长。”1914年暑期高小毕业时以全班第一成绩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太原市),历史两次都考100分:因同学张有贵抄袭他的历史试卷答案,两人在县署重考。正因为如此,“高长虹的古典文学和历史知识都很丰富”,“那时任桂林领导的歌剧队(京剧)演过几出历史剧,高每晚对我大谈春秋列国和战国时代的故事,我对郑庄公的暴虐很有反感,然而他对郑庄公却很景仰,从头顶到脚底,高长虹是充满着个人英雄主义的气概的。”

1938年春,毛泽东在凤凰山麓吴家院“用了8到9天的时间,一鼓作气完成了《论持久战》的写作”,不久便发表于延安的《解放》周刊,“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以《论持久战》为题发表了演讲”,“1938年7月新华日报馆就印发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单行本……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中共中央遂决定向海外传播,一是由周恩来从武汉把《论持久战》寄往香港,委托宋庆龄找人进行翻译,二是由上海的地下党组织人力进行翻译并出版”。一直高度关注抗战问题的高长虹立即意识到了《论持久战》的重大意义。1938年9月22日,高长虹作《中国文化的行动成分》,高度评价《论持久战》:“对日作战已实行了一年又两个月的今天,论战略的专书,仍很罕见。有之,这就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这一本小册子。本来前中国红军作战,除政治作用外,特别以战略战术见长,而武装则不但不很精致,有时甚至不很完备。但把前红军作战的战略发挥光大,用之于对日作战,写成一本比较完整,有系统的著作,则自这书始。凡关于对日作战战略上的主要问题,这书里边都有答案,而且十分正确。一年来在华北狂飙突起的游击运动,可以说就是这书在事实上的具体的写照。”根据《中国文化的行动成分》写于1938年9月22日可以推知,高长虹看见《论持久战》的时间当在这之前不久。《政治的新生》第一篇文章《用可胜之机,别忘匹夫之责》写于1938年6月21日,最后一篇《民众的教育、组织和武装,和武装民众之战略上的分配》写于同年8月11日。两相比较便可知道,《政治的新生》的主要观点跟《论持久战》基本一致,即都认为抗战必胜,反对唯武器论,并批评了当时的政治现状。

除以上提到的文章外,《高长虹全集》第4卷还收录了不少与“国防科学”有关的文章如《国防经济建设和中苏国防互助》《展开沦陷区域的文化工作》《外交的新阶段》《迎击敌人的新攻势》《欧局紧张中的中国国际义务》《欧洲混战和亚洲的曙光》《树起国防艺术的旗帜》《欧战扩大对远东的影响》《建立西北国防经济》《国防宣传》《国防和文艺:民主抗战》《论科学决定胜利》《战胜空袭》《战争与政治》《现代战争的特点》等。至于这些文章到底属于“国防科学”中的哪一门学科并且它们是否有价值,还是由国防科学研究者来判断吧。不过笔者要说明的是,即便高长虹的“国防科学”文章并没有影响到国共两党的决策,在国防科学研究史上也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有三点功劳是不能抹杀的:一、普及了国防科学知识,二、坚定了普通读者抗战必胜的信心,三、调动了普通读者的抗战积极性。同时,从未从军的高长虹写作“国防科学”文章这一行动本身也告诉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共同心愿,这应该是抗战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坚实的群众基础,研究国防科学和抗战历史的人们不应当完全忽略他们。

注释:

①廖久明:《一群被惊醒的人狂飙社研究》,武汉出版社2011年版,第342页。

②董大中:《高长虹〈政治的新生〉的发现及意义》,《藏书报》2008年7月14日。

③陈漱渝:《长虹故乡行纪念“狂飙”文人高长虹诞生110周年》,《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第2期。

④廖久明:《〈政治的新生〉:一项填补高长虹空白的重大发现》,《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7辑,巴蜀书社2010年版,第32页。

⑤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战略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33页。

⑥高长虹:《政治的新生·从国民参政会做起》,《高长虹全集》(第4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10-11页,第11页。

⑦高长虹:《政治的新生·参政:做什么》,《高长虹全集》(第4卷),第12页,第13页,第20页。

⑧⑩高长虹:《政治的新生·如何实现国防经济政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37页,第38页,第38页,第33页。

⑨高长虹:《政治的新生·资财动员》,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27-29页。

高长虹:《政治的新生·改进政治机构所需要的行政工作分配》,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32-33页,第25页,第25-26页,第14页。

高长虹:《政治的新生·晋冀察绥四省失陷的原因如何收复?如何发动驱逐战?》,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高长虹:《政治的新生·保卫武汉及其必需条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

高长虹:《政治的新生·总动员保卫武汉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

高长虹:《政治的新生·用可胜之机,别忘匹夫之责》,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高长虹:《政治的新生·如何实现国防外交政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35-36页。

高长虹:《政治的新生·寸土必争,抗战必胜的一个基本条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页。

高长虹:《政治的新生·全民战争》,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59页。

高长虹:《一点回忆关于鲁迅和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356页。

高长虹:《〈狂飙〉周刊的开始》,《高长虹全集》(第3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9页。

高长虹:《复信二则》,《高长虹全集》(第3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234页。

高长虹:《民自为战给编者的信》,《高长虹全集》(第3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563页。

高长虹:《国防科学》,《高长虹全集》(第4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65页,第66页。

高长虹:《曙》,《高长虹全集》(第2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3页。.

高长虹:《每日评论·酋长的红运》,《高长虹全集》(第3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313页。

高长虹:《实生活·结婚以后》,《高长虹全集》(第2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页。

青苗:《高长虹片段》,《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2期。

张敏卿:《〈论持久战〉写作及出版的地点、时间新考》,《历史档案》2004年第2期。

高长虹:《中国文化的行动成分》,《高长虹全集》(第4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