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陶艺的意象模式

2015-11-22 02:38万长林
中国陶瓷工业 2015年6期
关键词:陶艺家釉色气韵

万长林

(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0 引 言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核心内容,蕴含着丰富、深邃的美学思想和文化密码,闪烁着耀眼的文明之光。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意”即心意,“象”就是物象,“意中之象”在诗意的观照中呈现,体现了生命符号的审美创造。意象是情感的物化形态,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是审美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审美目的或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而将主体的情感和思想融入视觉、听觉等客观事物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从而形成主客观统一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一个完整的、内部有意蕴的感性世界。意象既是审美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式,是主体通过寻找有形态的物象表现主体的思想观念而形成的表述。中国当代陶艺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都以意象作为活动的基点,中国当代陶艺呈现着活跃和精进的发展态势。它不仅传承文明,还体现了当下文化、精神的追求。陶艺家从心与物交融的审美意象中强调对自然、生命的认知,以观念、形态表现着当下的人生理想、生命情感和审美价值,构成了当代陶艺丰富、多样的内涵,体现了“象”与“意”的融合。中国当代陶艺在形态、釉色、气韵三个维度的意象言说体现着时代主题与审美特质,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意象模式——蕴涵着当代人的生命价值和人生理想,折射了人们关于美的理念、生命体悟及哲学思考。

1 形态之意象

意象形态是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现实生活形象的对客观世界的创造。意象形态是当代陶艺重要的造型观念,它是对自然物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主观创造,是主观的审美意念与客观物象的内在统一,有“观我”境界,从而达到抒情表意的目的。在中国当代陶艺中,陶艺家并不被动于客观对象形态的束缚,而是将客观对象与陶艺主体的主观感受相融合。在对客观对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探寻自身审美情趣传示的表达形式,使人产生一定的生理及心理效应,从而达到表达主体的主观感受和象征寓意为美学原则的目的。意象形态主张的是以意取象,以象写意,它既超于形似之外,又不出于神似之内。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中国当代陶艺的意象形态具有提炼、概括、夸张的品格,是对客观物象进行归纳和演绎,进行有目的、有创造性地象形取意。它以非现实的自我意识和潜意识作为陶艺创作的客体,在纯抽象的形式元素中,去追寻一个远离现实的迷幻世界,从而获得了无穷的意趣之美和生命体悟。

中国当代陶艺追求“形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意象,强调感性作用,偏重主观情感的发挥,并通过特殊的陶艺材料创造出艺术形态,它体现了陶艺家的情感世界和生命体悟。陶艺家吕品昌善于捕捉物象独特品格和物象给予的一种强烈感受。他的陶艺作品《阿福》(图1),运用民间语汇进行形式转化,作者以无锡惠山泥人民间吉祥寓意的大阿福为物象进行创作。他利用泥料的可塑性、柔软性和延展性,采用传统卷泥片的成型方法,并吸收了中国民间艺术中的夸张、变形等表现手法,将流传于民间的驱邪纳祥、祈福消灾的大阿福进行现代诠释。用圆润丰满、朴实憨厚解读了古老的吉祥寓意,用意象的呈现赋予了大阿福恬情含蓄、耐人寻味的新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彰显了作者追求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似与不似”的美学思想。在作品中,线与体的聚合、形与神的抒发,使“意”和“象”变得尤为丰富和深邃,体现了东方艺术简洁生动、夸张传神的意象之美。万长林的作品《鱼:水资源联想》(图2)也体现了意象形态之美。作者通过对当下生态文明的思考,为了呼唤人类对当下水资源的关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鱼”为载体,将物象“鱼”进行再创造,并在“鱼”上施釉。经过多次烧成,最后通过窑变形成干裂的“鱼鳞”。作者将鱼与主观感受相结合,表现了水资源缺失的悲惨现状。整个作品体现了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类生存和信仰危机的思考,对生命的体悟和意义。

图2 万长林 鱼:水资源联想Fig.2 Wan Changlin “Fish: Association with water resources”

2 釉色之意象

图1 吕品昌 阿福Fig.1 Lü Pinchang “Afu”

釉是陶艺中重要的视觉元素,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语言。它沟通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思想观念,左右着受众的视觉和情感,诠释着主客观统一的意象表达,是陶艺进入人们视野的第一信号。釉,是附着于陶艺泥坯表面的玻璃质薄层,经火的洗礼,呈现出多样的色彩和无法言说的美学意蕴。釉色异彩纷呈,或热烈,或恬淡、或优雅,或柔媚,或内敛,或委婉,独特而又寓意深刻,它在单纯中追求变化,并充分表达陶艺家的情感。陶艺的釉就像人的皮肤,是陶艺最富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在当代陶艺中,釉色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及体悟,陶艺家积极探寻与众不同的个性语言,随心所欲地用釉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创作中,釉与泥,经过火的熔炼,产生奇妙的变化,升华为美的形态。在不可预知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并存的期待中,充满着各类色彩碰撞与交融的魅力,蕴含着诸多的美学观念,丰富和充实了人们的视觉体验。釉的这种丰富性、多变性和神秘性,极大地增强了陶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记录了陶艺家的思考与情趣,促进了陶艺家的审美追求。

当代陶艺家对釉的理解不仅体现了色彩之美,而且还体现在色彩的意象精神上。釉色之意象重视从精神层面凝注于陶艺作品中,陶艺家的意象观照在釉、泥与火的夸张变色中得以实现,正是这样的演变赋予了作品灵魂与生命。南齐画家谢赫提出“随类赋彩”的观点,确立了中国绘画设色的标准。随类赋彩强调以心感物,物我交融,发挥主观再创造。这种色彩不追求光和色的瞬间变化,而以重神韵和主观神通的意象表达为特质,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状态。釉色的意象是一种迥异于生活原态的主观色彩,是陶艺家主观、情感、诗意的色彩。当代陶艺家追求釉色的主观性和表现性,但又不失色彩的生动性,陶艺家强调釉的亮丽华贵、深沉浑厚、莹润淡雅、粗犷自然等多种特征,展现出各自不同的个性风采。如朱乐耕的作品《天那边的红霞》(图3)。该作品以器皿为载体,在器皿里用高温的红、黄、蓝色釉装饰,器皿外面则装饰亚光的白釉;而在亚光的白釉上以淡淡的红、黄与蓝色釉相互交织。这些色彩斑斓的釉,在与火交响的自然乐章中,幻化出天然之美,尽揽意象之奇,呈现在受众眼前的是“红红的晚霞映红天边的天空,在寂静的、幽深的山谷中寄托着未来的梦想”。意象色彩、美的融汇,充满了诗意,给受众无尽的遐想,整个作品呈现出别样的艺术美感,朱光潜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釉色的意象得到淋漓尽致的渲染,在单纯中蕴涵丰富,在匠心独运中体现自然,在形式中传达精神,渗透了当下人们的思想、感情。作品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陶艺家以新奇的构思和巧妙的双手赋予粘土以生命意象,使其在烈火中幻化出绚烂之美,也让人们感受到陶艺家在创造中所蕴涵的意旨和生命体悟,给人以视觉的体验和哲理的启示。

图3 朱乐耕 天那边的红霞Fig.3 Zhu Legeng “Red sunset glow over yonder”

3 气韵之意象

气韵作为中国艺术的一个核心命题,显现出中国审美文化的诗性思维特征,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气韵中的“气”是指宇宙万物的生命本源,是一切艺术的本体,是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高度统一;“韵”则是气的一种运动状态,偏重于画面的节奏、旋律等要素的和谐所产生的美感,是审美对象在直接提供给主体的形象和形式之中,是艺术美和艺术魅力最直接的呈现。气韵是艺术作品本体中流动的生气、节奏与风采,展示出浓烈的生命美学特征。“气韵”兼举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追求目标,有气韵是作品富有旺盛生命力的表现,是宇宙生命精神的体现。南齐画家谢赫的《六法论》中提出了“气韵生动”的论述,历来颇受重视,是生命的律动和人的精神气质的活现,成为中国艺术不可动摇的理论依据。

中国当代陶艺注重追求“气韵”的境界,气包含着力气和运动性的含义,也包含着陶艺作品的生命力和艺术灵魂。气、韵共生于陶艺作品的形态中,体现了自然之道,是生命律动和审美精神的统一,是自然宇宙与精神心灵对话的回音,是陶艺家内心对宇宙精神浩然之气的体悟,反映了精神生命的特征与艺术家的个性风采。在茫茫宇宙之间,万物自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成气韵。气韵是中国当代陶艺的核心命脉,陶艺家用笔追求先求气韵,气脉相连,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自得于其间,在表现上注入了气的生命感,绘画中就有了韵律的节奏美,作品一定呈现 “气韵”兼举的美学风貌。如白明的陶艺作品《柔线乐颂》(图4),随性潇洒的线,充满着画面的所有版图,青色的线条相互交织,相互缠绕,与器形自然延展,构筑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气韵空间。作者在白瓷胚上行走,开启了发现、感知这一特定器物自性的体验之旅,密密匝匝,错落有致,透气畅通,干净而洗练的线,柔韧和顺之势,以一以贯之,起伏折转,挥洒自如,生生不息,充满着神韵。是作者借器物而寻根探源万物之自性的一种精神体验,也是人的心性与器物自性的一种无违和感的见性开悟。光洁肌理的釉面,给人以立体感极强的美学体验。此时气韵在线条和釉色微妙的演绎中生发出来,呈现出朴实敦厚的美学意蕴,是高贵中藏匿着的朴素,是古典的诗性的表现,是优雅和刚柔结合的儒家文化气质的体现。作者用独特的视觉洞悉着身边的生活,从视觉的获取,到心灵的观照,线条、色彩等形成气韵生动的视觉效果。彰显着自己独有的美学品格,营造出一种不近喧闹的沉淀的气质,是心象与物象的弥合,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追寻和体悟。

图4 白明 柔线乐颂Fig.4 Bai Ming “An ode to soft lines”

4 结 语

意象模式是中国当代陶艺独特的言说方式,它反映着当下人们对审美追求的独特认识和生命体悟,体现了主客观相互融合中的审美取向而形成独立的个性。意象模式为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我们很难窥测未来陶艺的大门开向何处,但它的存在为中国当代陶艺提供了新的视角。意象模式是中国当代陶艺保持本体性的重要特征,它开启了一条既具有中国美学精神,又具有世界文化语义之路。在意象观照下,陶艺家们以泥和釉为载体,演绎着“意”与“象”的交融,他们以泥土的“善变”和釉色的“想象”,展示了意象的原则、精神与品格,使陶艺的意境表达也得以彰显。同时也扩展了当代陶艺的表现领域,构建了中国当代陶艺特有的意象思维方式。意象模式不仅丰富了陶艺的创作方法,为陶艺物象传神提供了必要的范式,而且极大地延伸与拓展了当代陶艺的边界,成为中国当代陶艺特有的文化现象。意象模式的生成,激活了当代陶艺的现代话语,对当代文化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识掌握意象模式,对中国当代陶艺乃至世界陶艺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1]朱光潜.谈美书简[M].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4]朱志荣.论中国艺术中的气韵观[J].学术界, 2012(3):116-122.

[5]李曼丽, 韩添任.思想的彰显与陶瓷形态美感的追求[J].中国陶瓷, 2011,(10):66-68.

[6]白冰.中国当代意象油画的表现语言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5): 268-269.

猜你喜欢
陶艺家釉色气韵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如意
“气韵非师”辨
清三代釉彩釉色的继承与创新
现代陶艺肌理与釉色结合研究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浅谈美学中的气韵生动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中外现代陶艺家作品
中国当代陶艺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