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流互动中推进海峡两岸旅游教育和学术协同发展——2014年海峡旅游教育联盟年会暨海峡两岸旅游观光研讨会综述*

2015-11-22 23:43储德平,李泓沄,郑耀星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5年4期
关键词:海峡两岸旅游教育

[学术信息]

在交流互动中推进海峡两岸旅游教育和学术协同发展
——2014年海峡旅游教育联盟年会暨海峡两岸旅游观光研讨会综述*

储德平,李泓沄,郑耀星,郑文娟

(福建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一、会议背景和目的

建国伊始,由于政治分歧与社会隔阂,海峡两岸在旅游领域鲜有交流。“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是改革开放前海峡两岸人民情感维系的真实写照。20世纪80年代,大陆与台湾先后对彼此开放了以探亲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两岸同胞往来日渐频繁。此后,随着两岸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团队旅游、大陆居民赴台自助游相继成行,海峡旅游产业发展渐入佳境。海峡两岸旅游观光研讨会与海峡旅游教育联盟年会皆为两岸旅游交流的重要平台,一重学术,一重教育,二者共同举办不仅提升了彼此的影响力,也促进了旅游教育与旅游学术的融合,对两岸旅游协同发展意义深远。2014年9月4日,“两会”首次合一,2014海峡旅游教育联盟年会暨海峡两岸旅游观光研讨会在福州举行,会议规模与参会人数均达到历史最高,盛况空前。

二、会议概况

本次会议“把握发展机遇,共谋合作共赢”以为主旨,由福建师范大学、海峡旅游教育联盟等单位共同主办。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余昌国,中国旅游报社社长高舜礼,台湾高雄餐旅大学副校长潘江东等出席会议。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海峡旅游教育联盟单位的全体代表,以及来自两岸旅游界的专家学者共260多名参加会议。其中,台港澳代表60多位,分别来自31所(家)高校和企业;大陆代表近200位,分别来自16个省(区、直辖市)的60多所(家)院校和企事业单位。

会议由开幕式、大会主旨发言、平行会议和闭幕式4个主要环节构成。会议开幕式由首届海峡旅游教育联盟轮值主席郑耀星主持,余昌国、高舜礼、朱华、王长平等分别致辞。开幕式还进行了海峡旅游教育联盟新盟员入盟仪式(联盟单位增加到48家)等活动。大会主旨发言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计金标主持,余昌国、高舜礼、马勇、潘江东、李铭辉、李宏、郑耀星分别作了题为《人才需求与旅游教育》《应积极促进旅游应用研究》《海峡两岸合作共推“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实施的创新思考》《海峡两岸旅游开放后对餐旅文化提升的看法》《海峡两岸旅游教育发展与展望》《在线旅游中介与旅行社在线经营》《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海峡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的主旨发言。平行会议包括两场专题会议和4个分论坛。第一个专题会议为2014海峡旅游教育联盟联席会,第二个专题会议为校企合作恳谈会暨旅游职业教育创新与改革研讨会。4个分论坛包括海峡两岸旅游合作、旅游目的地建设与营销、旅游企业发展与管理新态势和研究生学术论坛。闭幕式由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韩玉灵主持,李铭辉致辞。闭幕式进行了优秀论文颁奖仪式和会旗交接仪式。2015海峡旅游教育联盟年会暨海峡两岸旅游观光研讨会将在台北举行,由台湾醒吾科技大学观光餐旅学院和台湾观光管理学会共同承办。

三、会议主要研讨内容

(一)旅游教育交流与旅游人才培养

旅游教育问题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两岸学者主要集中在旅游人才培养和两岸旅游教育交流两个方面。余昌国在分析旅游人力资源的现状和旅游教育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旅游人才开发所面临的薪资待遇水平较低、市场机制保障薄弱、人才流动性较高、高水平旅游人才稀缺等问题,指出未来旅游管理专业要往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充实专业内涵,完善课程体系,注重产教结合和机制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舜礼认为不少旅游院校毕业生在本专业就业难,表面上看是学用脱节,实则与旅游应用研究及其成果讲授不够有关,认为今后应当全面加强应用研究,切实提高应用研究成效,做好传播应用研究成果。林绍华提出理论与技能实践双螺旋梯级理念,并以旅游设计类课程为例,认为理论与技能的知识点的关系并非天生的有机联系,旅游设计类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学人员巧妙设计,并且在教室安排上提供条件,同时满足理论与技能的教学。

郑耀星立足当代中国旅游教育大背景,探讨了旅游教育资源整合与旅游人才培养的问题,从海峡旅游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支持体系、运行机制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着手,构建战略联盟与旅游人才培养体系。李铭辉提出两岸可通过行政及学术单位互访、交换课程教学及研究信息、合办研讨会和展览会等方式加强旅游教育合作,将旅游休闲教育推向国际舞台。储德平在分析了闽台旅游专业合作办学的七大宏观背景后认为,闽台教育交流合作由浅层次交流发展到深层次联合办学,并以福建师范大学与台湾世新大学为例,将两校在政策应用、合作机制、目标定位、支持体系、保障方式、创新举措等方面做法总结为海峡旅游人才培养的“金字塔”模式(即“123456”模式)。曾圣文认为两岸新兴海港型会展城市福州市和高雄市均存在会展人才缺乏、会展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提出海港型的新兴会展城市除了发挥区位优势与港口条件之外还需要制度环境的支撑,如专业人才的培育机制与稳定供应、政府政策与行政管理体系、交通运输系统、地方特色文化与观光资源等。总的看来,与会学者均认可目前旅游应用人才较为缺乏这一客观现实,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旅游应用人才培养的具体对策。同时也对两岸旅游教育交流宏观形势和具体形式做了有益的初步探讨,尽管交流合作模式的深层意义以及推广的可能性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分析。

(二)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

文化是旅游活动的灵魂,文化因素与旅游活动如何更好地融合发展同样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马勇在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实施背景的基础上,认为海峡两岸合作共推“海丝”国家战略呈现出“文化共塑成热点、品牌共推成主流、市场共享成趋势”三大态势,并从观念、品牌、模式、项目内容、平台搭建和合作机制6个方面提出创新战略。戴湘毅将国际文化线路概念的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深化期,梳理了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徽商文化线路、蜀道、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滇越铁路、茶叶之路、京西古道、榆林军事防御体系、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岭南走廊、墨尔根至漠河驿站驿道、妈祖朝圣线路等15条典型的中国文化线路,提出进行系统调查和细分研究、建立综合协调的管理体制、强化遗产管理的公众参与、重视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鼓励进行跨国联合申遗等发展中国文化线路的对策。阮永明以妈祖文化代表地湄洲岛为例,指出文化型海岛具有纽带性、新奇性、文化后生性、中心发散性等特征,提出按照文化历史脉络和善行旅游理念相结合的国际化发展路径。杨文华介绍了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的内涵、特征、发展模式、发展形态以及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及区域文化创意旅游发展对策,并提出今后研究应侧重于新兴业态产品的规律性、游客感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发等方面。孙向裕分析了福建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认为这些非物质文化的受众范围小、传承人数量分布不均且平均年龄偏大等突出问题,构建了“点三角”和“圈—轴”两个标准化保护模型。不难发现,多数学者把研讨的焦点放在了经典文化线路的旅游利用上。

(三)望闻问切于旅游服务与管理

旅游服务与管理一直是两岸旅游学者持续关注的问题。潘江东认为餐旅服务要结合当地文化,提出通过鼓励学习各地语言文化、充实餐饮旅馆前期准备、加大游客的便利考量将有利于提升海峡两岸餐旅文化。林秋慧等认为未来从事服务业的员工需要具备更好的适应力和更强的额外努力意愿,此外,为避免工作被网络或其他科技所取代,辅助型绩效将越来越受到组织的重视。黄福才等提出心理层面和效率层面的服务补救对服务补救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服务补救满意度对顾客忠诚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行社第一线服务人员的服务热忱对旅游者的满意度有着决定性作用,此外,发生服务失误时,若能妥善表达补偿、致上崇高歉意并立即执行,将可提升旅游者的服务补救满意度。徐虹等认为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式大致循着局部优化、内部整合、网络整合、外部协同、按需配置5个阶段进行变革演进,提出与供应链管理搭配的变革项目实施方法论SCORE(Scan, Construct, Optimize, Return, Embed)和“集约型”服务供应链竞争力指标体系结构。

陈耀竹等将模糊理论应用于民宿区位评选、建构民宿区位评选的层级架构,认为通过其模糊多评选算法则,可以得知个案民宿最适当的区位,该层级架构包括环境准则、交通准则、经营准则等3个准则。高守成等对民宿业者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参加政府或民间团体的相关研习课程、注意所提供的周延产品及服务的品质、注意提升民宿主人自身内涵和修养、宣传绿色环保观念、打造民宿特色等。付艳艳等以弹性工作制度相关的理论与实践为基础构建弹性用工模型,对北京市11家高星级酒店展开了深入访谈与问卷调查,认为弹性用工制度在中国高星级酒店尚处于初期试用探索阶段,尤其是时间弹性和位置弹性在所有访谈的酒店中最为少见。曹胜雄提出旅程阻碍、团员扰人行为、协力厂商不当行为、公司人员的疏忽、公司规范不合理、工作家庭冲突、健康问题、收入与自由时间不稳定等是困扰领队的主要因素,并设计出领队困扰量表以供领队的管理人员参考。在旅游服务研究问题讨论上,两岸学者提出了一些有益建议,如旅游服务要融合本土文化、服务者要有额外努力意愿、服务热忱可以提升服务补救满意度等。而在旅游管理研讨上,台湾学者侧重于民宿业的选址及其发展等问题,而大陆学者侧重于酒店业、旅行社业的管理制度。

(四)互联网思维与旅游发展

随着我国在线旅游业的发展,在线旅游、互联网思维在旅游业中应用已是旅游业界十分重视的热点问题。李宏认为旅行社与在线旅游中介并不完全是直接的竞争对手,当前提高旅游电子商务效率的主要议题是在线旅游中介与传统旅行社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提出“合作共赢,共同进步”的发展策略。王旭等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从蚂蜂窝网站北京旅游游记中筛选出研究样本,对游记内容进行归类总结分析,提炼出北京旅游形象感知的高频词,从旅游动机、景点、态度与感知、旅游接待设施4个角度总结出游客对北京旅游形象感知的关键词与特征。吴政和等从网络商店管理者的视角出发,分析出从众行为、知觉价值和忠诚度之间的正向相关关系,认为知觉价值在从众行为与忠诚度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果。互联网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问题颇受大陆学者的关注,这与大陆在线旅游业迅猛发展密切相关,可惜本次会议对此问题的讨论相对较少。

(五)旅游目的地建设与营销

旅游目的地建设与营销同样是本次会议的讨论热点。郑文娟等分析了综合型城市杭州的旅游城市化的动力机理,从政府管理体制、自然人文景观、城市文化资源等角度提炼了综合型城市化在推进旅游城市化的经验。杨建明等以福州市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利用因子-聚类分析方法对游客进行聚类分析,将游客分为兴趣广泛型、自我提升型和满足爱好型等3个游客群体细分市场。邱子玲等提出“老屋欣力”是城市发展特色旅游的快速途径,认为台窝湾民居存地理位置佳及周围环境具有多元特色、闽式建筑特色创造怀旧住宿体验等优势,同时也存在公共建筑安全隐患、非合法民宿营销受阻的劣势,在再生活化过程中,必须注意延续原建物生命及样貌,并适应新时代需求,良性融合新旧元素。朱永蕙等以驳二艺术特区为例,提出不同的人口统计变项中,仅性别对观光意象具显著差异,观光意象显著影响观光吸引力、满意度及重游意愿,观光吸引力对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以及满意度对重游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并对驳二艺术特区提出增加套票式行程、改善展区动线规划、绘制周边景点与美食导览图的建议。曾艳芳将旅游目的地分为本地水平竞争、本地水平互补、非本地垂直分销和非本地垂直供应4种网络类型,探讨旅游目的地网络知识转移机制,提出通过加强旅游目的地同类企业的联系、加强旅游目的地不同类型企业联系、积极发展新型产业组织形态和信息技术、利用社会关系网络等方式促进旅游目的地网络知识转移。刘帅认为我国城市营销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角度都存在不足,城市营销存在城市营销理念落后、城市营销手段不全面等问题,提出尝试旅游演艺的城市营销方式来提高福建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吴恒等借助网络内容分析法,运用频次统计分析和高频词汇分析,指出自助游游客偏好的目的地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尤其是四川、西藏、新疆、云南等省份),且大多爱好登山、穿越、探险等具有刺激性和冒险性的活动,徒步和露营是他们最主要的旅行方式和住宿方式。学者们对不同尺度旅游区域的旅游营销和发展经验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进行了不少尝试。

(六)其他问题

宋彦亭认为关于旅游与女性社会地位的研究的定量分析方法较少,缺少跨地域、跨国界的案例对比分析,未能全面地研究女性的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问题;关于如何规避旅游发展对女性社会地位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研究,女性赋权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研究不足,并从理论机理、实践路径两个方面构建旅游发展对民族地区女性社会地位影响机理研究综述框架。杨玫蕙等分析了海峡两岸的政治和旅游的关系,基于旅游政治学的视角检验过去三十年两岸旅游发展情况,认为海峡两岸旅游发展有其不可抹灭的政治性,旅游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钟宛贞以40位参与“2014台北渣打公益马拉松视障路跑”的视障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观察法,探讨了视障者参与路跑活动时所可能产生的阻碍与效益,认为视障者能透过参与路跑的成功经验,提升视障者正向能量,增强自我肯定,增加自我认同感,进而使视障者提升休闲生活质量。

四、结语

本次会议搭建了两岸旅游交流的桥梁,并将教育与学术有机融合。会议群英荟萃,百家争鸣,运用互联网思维,拓展研究视角,为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与营销出谋划策,为旅游领域存在的实际问题提供实操性强的策略和方法,将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和旅游人才培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海峡两岸旅游观光研讨会和海峡旅游教育联盟的首次合作圆满成功,为进一步推进两岸旅游协同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陆宝福]

[作者简介]储德平(1976- ),男,安徽潜山人,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闽台旅游合作研究;李泓沄(1991- ),女,福建沙县人,福建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主要从事生态旅游发展研究;郑耀星(1955- ),女,福建罗源人,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旅游发展战略、闽台旅游发展研究;郑文娟(1982- ),女,福建莆田人,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旅游城市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4-11-18

猜你喜欢
海峡两岸旅游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旅游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