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价值链研究进展评述

2015-08-09 01:02刘逸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5年4期
关键词:管治价值链文献

刘逸

(中山大学 旅游学院,广东 广州510275)

引言

价值链(value chains)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的研究话题,指的是由一个商品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联结而成的价值链条,包括研发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制造、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活动。在传统经济活动中,这些环节主要在一个企业内部或者一个空间场所中完成。在全球化时代,这些环节不再局限于一个空间场所,而是随业务外包和企业迁移而高度分散在全球各地,重构了全球经济的格局。经过20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证支撑,价值链研究已经在多个学科领域得到高度认可,成为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的理论工具之一。旅游研究关注到价值链理论大致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进展缓慢,整体研究关注度较弱,直到最近热度才逐步提升。但是,由于没有充分解读价值链相关理论和剖析旅游产品的特殊性,当前的旅游价值链研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尚未能充分指导旅游领域开展价值链话题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回顾并评述旅游价值链的研究进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研究热点和脉络进行分析,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模糊性问题。通过追溯价值链理论的研究脉络与主要争论,本文认为由于旅游产品存在公共性、空间粘性和嵌入性,价值链理论需要修正才可以运用到旅游研究当中,最后提出了试探性的分析框架。

一、研究现状评述

(一)价值链研究发展过程

价值链(value chain)的研究大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开始由Porter(1985)提出[1]。通过构建价值链这个视角,Porter为产业经济组织和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一个微观的分析框架,认为在当前全球化时代下,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能否运作这些价值链条,并且占据这个链条中高价值的环节。这个分析逻辑成为Porter的企业竞争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最负盛名的钻石五力分析模型(The Five Competitive Forces)和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1,2]。随后,价值链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跟进,研究价值链的学者覆盖多学科领域,形成较大的影响力,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学者们将研究视角从微观尺度拓展到宏观尺度,不仅讨论商品本身的价值链组织,还研究行业整体的价值链形态;不仅研究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还拓展到研究地区、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3-5]。第二,在Gereffi等人的带领下,学者们对价值链的基本类型、管治形态、核心变量和机制进行理论构建[6,7]①。第三,研究议题不再局限于竞争力,而是拓展到产业管治(industrial governance)、产业迁移、经济追赶(catching-up)、产业升级(industrial upgrading)、权力不均衡等话题[7-11]。

尽管价值链研究已经颇具影响力,但是这些主流学者关注的仍然是制造业领域,少量涉及农业领域(如Giuliani,et al.,2005),尚未充分拓展到服务业领域。Gereffi与其它学者曾尝试用全球价值链(以下简称GVC)框架来分析旅游目的地的产业升级,但其成果只是一份研究报告,较为初步地观察和描述了哥斯达黎加、约旦和越南3个国家旅游目的地产业发展和升级过程,总结了一些特征,尚未有较为深刻的理论发现,也没有未针对旅游业行业本身进行理论探讨[12]。

(二)价值链在旅游领域的拓展

当主流价值链领域研究专家没有给予旅游行业充分关注的时候,旅游研究学者本身关注到了价值链议题的重要性,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尝试讨论旅游价值链话题[13-16]。其中,Clancy(1998)最先讨论了价值链理论在旅游领域的应用问题,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旅游话题值得关注②。但是因为旅游行业为服务行业,与制造业不一致讨论其价值链很有难度。在此基础上,Clancy(1998)分析了酒店和航空业商品链的全球化,指出这些链条在全球范围内不断的集聚在少数大公司的控制之下,而这些大公司的分支机构又同时广泛的扩散到世界各地[13]。Clancy(2002)后续又用商品链视角展示了古巴色情旅游业的从本土行业转变成为全球旅游行业的过程。这两个研究成为旅游价值链研究重要的基石,但是基本上停留在分析旅游产业全球化的层面上,没有与主流价值链理论对接[17],作者详细的比较了产业组织理论和全球价值链两套分析工具,认为产业组织偏向于宏观和区域分析,而全球价值链偏向于微观分析,因而需要综合这两者,才能够分析中观层面的旅游现象。文章最后指出价值链理论需要修正但没有指出为何修正,如何修正[14],提出的买方主导和卖方主导的管治模式无法充分捕捉旅游业的动态。实际上这个管治模式已经被Gereffi,et al.(2005)推翻,而作者没有关注到这个进展[18]。

较为全面和深刻的研究来源于Song et al.(2013)[15]。该文章选取了6个最顶级的旅游研究刊物③,对旅游价值链这个话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和评述。该研究发现,旅游价值链的有关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总共入选的文章只有45篇,受关注程度较弱。研究整体上以概念探讨和定性研究为主,定量偏少。这些研究文献可以归为5个领域,分别是目的地管理(20篇)、目的地营销(11篇)、旅游政策(7篇)、分销渠道整合(4篇)和可持续发展(3篇)。Song et al.(2013)解释了这些研究议题的成因,认为由于旅游资源具有公共属性,常常发生“公地悲剧”,同时也涉及不同类型的行为者,因此目的地管理吸引了最多的研究关注。目的地营销受到重视是因为旅游本身具有跨行业的属性,不同行业上的企业因旅游营销而捆绑成为一组利益相关者,因此需要协调。旅游政策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关注价值链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多方利益相关者、兴趣冲突和不对等的权利关系,均是旅游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话题。旅游价值链在分销渠道话题中的研究,主要是讨论传统旅行社、旅游服务运营商在电子商务冲击下的垂直整合问题,但没有讨论价值链的重新分布和管制模式。Song et al.(2013)基于此提出了新的分析框架,但是逻辑不清晰,理论对接不明(详见本文“二、(一)”)。

对比国外研究,国内学界旅游价值链的研究已经起步,主要集中在对价值链的范畴的界定和理论探讨[19,20]、旅游产业价值的衡量和重定义[21],旅游电子商务对价值链重构的影响[22,23],以及产业组织和竞争力问题[24,25]。其中,刘亭立(2013)对国内旅游价值链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大量的研究集中在概念性探讨,缺乏实证研究,内容研究单一,研究方法不规范(特别是量化研究)。然而作者在指出这些问题之后,没有剖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或者进行针对性的评述,对价值链理论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判断有误,理论贡献较弱(详见本文“二、(一)”)。较有理论贡献的探讨来自于张朝枝et al.(2010),作者从旅游体验流程,重新整理了旅游产品的价值链条,增加了旅游二次消费和相关服务环节,并认为其与制造业的“微笑曲线”相似,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分别处于价值创造较高的环节。

(三)基于CiteSpace软件分析

为了更加准确的把握旅游价值链的研究进展和领域前沿动态,对Song,et al.(2013)和刘亭立 (2013)的研究结论进行校验和补充,本文运用分析工具CiteSpace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CiteSpace是一款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采集并分析学术文献的主题(标题、摘要和关键词)、作者、引用文献(完整的引文信息),分析研究话题热度、领域分布、以及共引文献和作者的网络关系,展示一个学术议题在所采集信息时期内的核心话题、理论起源、主要贡献者和研究前沿(Chen,2006)。本次采集的英文文献主要基于Thomson公司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社会科学索引(SSCI)收录的英文文献数据。笔者通过搜索文章主题词(题目、摘要和关键词)中同时出现“Tourism”和“Value chain”学术文献,共获得146篇。进一步删除会议论文、非社会科学研究、非英文文献以及与旅游价值链不相关的文献,共获得59篇文献。中文文献方面,笔者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搜索文章主题词中同时出现“旅游”和“价值链”的学术文献,共获得272篇文献,删除非学术性文章、硕博论文和学术辑刊之后,获得178篇文献。英文文献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中文文献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④。

图1 旅游价值链英文文献主要研究话题图谱

图1展示的是基于文献关键词频度统计下的旅游价值链主要研究领域,圆圈越大的节点表示越热门,节点之间的距离越短表明话题之间的联系越紧密,颜色越接近红色表明年代越近。2012年以前引用次数为0的文献不予纳入本次统计。经软件分析,2005年之前有研究旅游价值链的文献,但是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无法生成网络,这一点证明,旅游价值链应该是2005年前后才开始进入研究发展阶段,之前只是零星的探索。该发现与Song,et al.(2013)的判断基本一致。从图1可以看出价值链研究中企业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均不是主流话题,除去本底词语(tourism和value chain),研究话题按照频度排序主要集中在industry、governance、model、performance、global value chain、hotel、quality、globalization、commodity chain等词。这些话题主要来源于经济社会学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而不是商科和战略管理领域。价值链、产业集群、管治等话题构成最重要的研究热区,其次是全球化、绩效、行为等话题构成第二热区,创新、管理、竞争优势和减贫等词处于外围,如图中3个半透明圈所示。其中,globalization、global value chain、commodity chain是连接tourism节点和其它领域节点的主要桥接词语。

分析中文文献得到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最核心的关键词就是“价值链”本身(92次),首位度很高;其次是“旅游产业”“旅游价值链”“电子商务”“旅游”“产业价值链”和“旅行社”等词语。这个图谱与刘亭立(2013)指出的“国内价值链研究集中在概念性探讨”的结论基本吻合。在出现的大量热词中,主要都是旅游价值链的概念本身,没有出现与变量、分析框架、经典理论相关的概念(国外研究中展示了许多与变量相关的热词,例如“competitiveness advantage,performance,governance,upgrading,innovation,embeddedness”等)。其次,这个图谱也反映出电子商务对旅游价值链的影响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这是刘亭立(2013)的综述中所忽略的。

借助CiteSpace提供的文献共引分析功能,进一步分析收录文献的引文的共引文献和共引作者,由此判断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知识脉络。由于CNKI下载的文献数据不提供引文数据,该部分只能分析英文文献。以作者共引为分析单元,结果如图3所示。

图2 旅游价值链中文文献主要研究话题图谱

图3 旅游价值链英文文献共引作者网络图

图3 中节点的圆圈越大,代表引用的频度越高,其中,引用率超过7以上的由高至低分别是:Porter(16),Gereffi(11),Clancy(9)、Ashley(8)、Humphrey(7)、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7)。可以看出,Porter是整个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作者,引用频度最高,位于网络中最为中心的位置,其次是Gereffi。但是Porter与Sinclair、Clancy和Humphery等人之间没有显著关联,主要通过Gereffi和Stabell的研究来建立关联。进一步以单篇文献为单元,分析引用关联频率最高的文献网络得到图4。

图4 旅游价值链英文文献共引文献网络图

比较图3和图4可以更加清楚的理解旅游价值链的研究脉络。Porter(1985)的关于竞争优势的研究近似于起点,是被所有学者最为认可的研究,引用率最高[26]。但是实际上Porter的研究并没有支撑其整个价值链研究领域。对这个研究领域起决定性影响的是Gereffi、Clancy和Humphrey等人的研究,因为这些文献既是高引文献,也位于共引网络的中心位置。这一点是Song,et al.(2013)和刘亭立 (2013)的评述所共同忽略的。总体而言,旅游价值链整体研究热度不高、学术网络较为松散,研究领域核心不是Porter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而是Gereffi等人的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简称GVC)、全球化和管治。

二、价值链与旅游的磨合

上述对价值链研究脉络的梳理和借助CiteSpace的文献分析的发现,大致上与Song,et al.(2013)和刘亭立 (2013)的评述判断相吻合。旅游价值链研究是当前较为新颖的、未成体系、未形成学科共识的研究领域,具有较好理论探索价值。但是,价值链理论究竟能否直接运用在旅游领域,是否需要修正,如何修正?本节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一)旅游价值链研究的模糊点

本文认为当前旅游价值链研究存在明显的模糊点,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全面认识价值链理论的来龙去脉,也没有区分一般商品和旅游产品的差别,因此造成理论误用、逻辑不清和研究方向混乱等问题。实际上,国内研究总体上只是借用了价值链的概念,直接与社会热点话题关联,尚未涉及到借鉴和运用价值链理论的核心变量和分析框架(图2的热词分布可以看出这一点)。仅有极少量文章针对旅游业本身来探讨价值链话题,如张朝枝,et al.(2010)。刘亭立(2013)在回顾了国内研究进展中的问题之后,认为旅游价值链的研究切入点是价值链的结构,其中竞争和市场关系是主要议题,依此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是:价值链的结构、内涵(微观、中观和宏观)和度量。这些判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价值链研究的核心内容并不是市场和竞争,而是产业组织动态。它既不沿袭新古典经济学基于的竞争理论,也不聚焦于基于市场信号的价格机制。相反,它的重点在于分析非市场交易手段之外的经济组织和贸易方式,以及基于非价格要素衍生出来的不对等权力关系[5]。此外,“价值链的结构”已经有很成熟的框架(见“二、(二)”的追溯),并不是未来的研究议题。而“内涵”和“度量”不止其所指,还有类似其提出的“旅游价值链的内在统一性”,“旅游价值链的稳定并动态优化”等话题,均无法现有理论对接,不明所指。

与国内研究相比,国外的研究较为全面深入,但仍存在模糊性。本文在前面部分已经指出,从Clancy(1998)到 Romero and Tejada(2011)再到Song,et al.(2013),都意识到已有的价值链理论难以直接套用到旅游研究中,但大部分学者没有在理论上有所建树,直到Song,et al.(2013),才将此问题往前推进了重要的一步。Song,et al.(2013)总结了旅游资源难以套用价值链研究的特殊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旅游活动的组织的规划和设计权主要控制在公共管理者(政府)手中,而不是企业;(2)旅游产品不能移动也无法自由复制;(3)旅游产品在消费前无法评估,容易产生机会主义和欺诈行为,而且很难监测;(4)旅游产品具有公共属性,既容易出现公地悲剧,也难以阻止过度开发。不过Song,et al.(2013)没有讨论这四个问题如何解决,而是直接借鉴产业经济学的奠基理论——SCP范式(the Structure Conduct Performance Paradigm),提出了研究旅游价值链管治的分析框架(见下图5)。

图5 Song et al.(2013)的旅游价值链管治分析框架

本文认为,Song,et al.(2013)的框架吸收了价值链理论的核心思想和变量,例如管治结构和机制,对旅游研究而言是重大的理论推动。但是目前这个框架还存在3点模糊性需要澄清。第一,该框架没有纳入出旅游产品的特殊性,基本上与原框架范畴一致。第二,作者没有阐释为何要选用SCP范式作为分析框架,因为SCP范式的逻辑起点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竞争和市场均衡理论,而作者在文章中却认为旅游产品不遵循制造业的市场逻辑,有一定的矛盾。第三,该分析框架与原SCP范式存在着差异,作者没有解释。比SCP范式相比,该框架中的“Structure”中增加了“environment”和“Governance Structure”两个子类属。该框架的“Conduct”部分的内容是四种管治机制,但SCP范式的“Conduct”界定的是企业竞争战略(例如追加投资或者注重研发等等)。此外,该框架的“Governance Structure”中罗列了四种结构类型,但实际上是来源于 Humphrey and Schmitz(2002)所构建的四种关系类型,并不是结构类型。同时,作者也没有解释为何不采用 Gereffi,et al.(2005)提出的更为成熟、更有理论逻辑的五分法。

(二)价值链相关理论演进脉络

上述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旅游研究者没有充分理解和认识价值链相关理论。与价值链相关的理论流派包括SCP范式、RBV学派、Porter价值链、商品链、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本文将各自的起源、分析核心和进展总结如表1所示。通过这个梳理,本文认为旅游价值链研究应该着眼于全球价值链理论,而不应该回归到SCP范式,或者套用Porter的竞争模型。

SCP范式在中文文献中称为结构-行为-绩效范式,是价值链研究的起源理论之一。该范式由Bain在吸收和继承Marshall的完全竞争理论、Chamberlin的垄断竞争理论和Clark的有效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27]。该范式认为一个产业中的市场结构(垄断、寡头或者完全竞争)决定其竞争状态,并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生产、研发、营销、创新或者合谋),从而最终决定企业的绩效(价格、数量、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在SCP范式得到广泛认可的同时,起源于演化经济学的企业资源基础学派(Resource-based view of Firms,下文简称 RBV 学派)对此提出了异议[28]。RBV学派认为SCP范式的局限性在于将所有分析的起点聚焦在企业外部的市场结构,并且假设市场环境为静态、总需求已知、价格信号为调节机制、以均衡为竞争最终的结果。因此SCP范式无法解释在信息不对称(需求不明朗)、有限理性(市场无法准确预测)、动态的竞争过程(均衡不是最终结果)中,企业的战略行为;而且忽略了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影响[29]。因此RBV学派提出要以企业作为分析单元,关注两个企业内部要素,一个是企业自身占有的资源,这个资源越是不可复制,该企业则越有竞争力;另外一个是企业家能力(entrepreneurial skills),企业家越能从不对称的市场信息中发掘出商业机会,他\她领导的这样的企业越有竞争力[30,31]。

表1 价值链研究相关流派和主要内容

SCP范式和RBV学派是经济学领域是相互对立的,但在商业管理应用领域中,这两个流派的观点都广为人所接受。Porter的竞争力理论,便是两个理论的兼容并包。Porter的研究扎根于比较优势和SCP范式中对市场结构与企业战略的界定,又采纳了RBV学派的核心变量——不可替代性资源,最终形成极有影响力的钻石五力模型⑤。Porter在价值链研究上的贡献是断定:在全球化趋势下,企业的竞争力已经逐渐从生产能力转移到对其价值链的协调控制能力[32]。

尽管Porter是价值链概念的提出者,但其后续的研究,并没有围绕价值链做出系统全面的理论构建,而是延续其核心分析变量(企业竞争力)和五力模型,并将其国家和企业层面拓展到产业集群和区域层面[33,34]。真正将价值链研究做出重大推动的,是来自于Gary Gereffi和John Humphrey等人共同提出并完善的全球价值链理论。Gereffi对价值链的探讨并不起源于竞争模型和战略管理,而是商品链(commodity chain)和 Wallerstein的世界体系理论的修正。商品链主要讨论商品生产组织的空间性以及转移。与价值链属于同时期的研究领域,两个概念经常互通互用,没有显著区别[35,36]。

在早期的研究中,Gereffi仍沿用商品链概念,探寻企业组织网络的模式和管治机制如何影响产业结构、国际和区域经济的发展[3]。在随后的研究中,Gereffi将商品链更名为全球价值链,与Humphrey等人在这个领域贡献了3次重要的理论推进,奠定了GVC理论的学术地位和应用价值。最先是Gereffi(1999)通过分析国际贸易的趋势,提出生产者驱动(producer-driven)和买家驱动(buyer-driven)两种最基本的价值链[37]。随后,Humphrey and Schmitz(2002)从对接Porter的产业集群和Gereffi的GVC理论出发[38],提出了四种价值链关系,包括纯市场、网络、半等级和全等级关系,这正是Song,et al.(2013)分析框架中提出的四类管治结构的出处。但是这四类模型没有理论推导逻辑,主要是来源于经验归纳和场景描述。为了弥补这个缺陷,Gereffi,et al.(2005)系统的构建了价值链管治模型,从交易成本理论出发,界定了3个变量(交易复杂性、信息可标准化程度和供应方能力),从九种理论组合中推导出符合客观实际的5种关系模式,并命名为管治模式[18]。这5种管治模式按权力不对称性和企业之间的紧密程度依次递减,分别是垂直(hierarchy)、依附(captive)、关系(relational)、模块(modular)到市场(market)。至此,GVC理论基本成型,持续影响至今。

GVC的理论也不尽完美,其主要的缺陷是在其模型中没有制度变量(例如国家的干预),也没有考虑价值链所处地域环境对价值链中权力关系的影响[39]。因此,经济地理学家在2000年后提出了修正模型,取名为全球生产网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以下简称GPN),增加了制度行为者(国家、地方政府)和嵌入性(embeddedness)这两个因素。在随后10来年的时间中,GPN与GVC基本成为平行推进的理论,时有争论时有合作,颇具影响力[40-42]。与GVC理论一致的是,GPN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制造业,近年有学者开始尝试在服务行业的拓展,如金融、物流等领域[43,44],但未成系统,也未涉及旅游行业。

从上述的理论梳理和评述可以看出,经典的SCP范式适用于宏观的开展行业分析,但并不适用于分析跨行业或者非市场主体的旅游价值链。RBV学派和Porter的钻石模型较为适宜分析单个行业或者企业的竞争力,因为其主要内容不在价值链、交易成本和产业组织等范畴,与GVC理论有根本性区别。因此,当前讨论旅游价值链的理论构建,应该从GVC(兼顾GPN)的研究入手,除非有充足的理由证明需要推翻GVC理论,回到更早期的理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GVC理论应该如何应用到旅游业中,对于这个问题,Clancy(1998)和Song,et al.(2013)均没有彻底的解决。

(三)旅游产品特殊性的对接

旅游产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是导致价值链不能直接应用到旅游领域的根本原因。现有的研究已经认识到旅游产品的3个基本特性:(1)旅游资源往往带有公共属性,特别是自然旅游资源;(2)旅游产品是基于体验和服务的商品,边界和定义模糊;(3)旅游活动跨越多个行业,复杂多样[15,45]。本文认为,有明显冲突的是第一个特性。对于产权模糊或者非私有产权下的经济单元,SCP范式、RBV或者Porter的分析框架均不适用,因为这些理论均已理性经济人和市场竞争均衡为分析前提。相比之下,以交易成本为核心的GVC理论可以适用,前提是必须明确产权安排,从而确定交易逻辑和内容。第二个特性可以通过产品定义自身来消除模糊性。虽然旅游吸引物本身存在着价值模糊,但是可以通过转化为旅游产品,将其标准化,即确立产品的边界(例如景区入口、游玩范围和体验内容)和价值(门票价格)。针对第3个特性,本文认为旅游价值链适宜确立3个研究对象。一个是旅游吸引物或者景区,一个是旅行社行业,另外是其所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产业。旅行社和六大行业都应该各自开展价值链分析,因为产业特性均不同,不能整合为一体。

在理清上述3个特性问题之后,本文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产品特性导致与价值链理论无法对接,这个特性就是旅游资源的空间不可位移的属性。大部分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都附着在地球表面的实体资源,既不可移动,也难以异地复制。人造旅游资源(类似主题公园)可以在不同空间场所建造,但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本进行建造,而且大部分投资是不可逆的沉没成本,属于 Williamson(2002)定义的专有性资产(specified assets)[46],即在交易撤销之后这部分投资不可收回。旅游资源的不可位移属性,使得旅游产品具有强烈的空间粘性,不能大规模量产并销往世界各地,游客受其吸引而主动前往旅游产品所在地体验,这个旅游吸引力取决于资源的独特性和环境容量,即不可复制也不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因此,旅游资源的拥有者具有强烈的垄断优势,旅游产品价值链中的权力关系既不可预设,也不是由生产旅游产品的技术所决定,而是在具体的谈判决定,谈判中的强弱势格局取决于旅游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产权安排。

由于嵌入性的存在,旅游资源的拥有者不一定是企业,很多情况下是地方政府或者社区组织,深受地方文化传统、宗族关系和宗教信仰等影响,他们的行为存在着理性经济人(self-fish)和前社会人(pro-social)这两种可能。理性经济人单纯关心交易的成本和收益,前社会人除了关注成本和收益,也会关注交易对个人声望和社会福利的影响[47]。地域的根植性越强,前社会化倾向的可能性就越大[48]。因此,旅游产品的价值链往往不是根据产品生产流程产生的线性链条,而是相互交织、高度破碎、但又深度扎根于地方的网络[45]。

综上所述,旅游研究要与价值链理论对接,不能直接套用,不能用“新瓶装老酒”。必须基于旅游产品的空间粘性和嵌入性来修正。如图6红色区域所示,旅游价值链分析模型中,交易成本需要根据产权安排和市场化程度(统称资源市场化安排)而修正,从而确立价值链中的关系。其次,行为逻辑需根据根植程度修正,确立前社会化程度,从而决定价值链成员之间的互动逻辑。在完成这两步之后,才可以分析具体哪一种价值链管治模式可能主宰哪种旅游产品。而管治模式中的权力关系和协调机制,可能随着旅游资源的差异而发生变化,但本文由于篇幅所限,无法展开详细分析讨论,故影响因素未明,有待后续研究深化。

图6 旅游价值链分析修正框架

三、结论

价值链是当前分析经济组织和落后地区发展的主流分析框架,而旅游又是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和减贫的重要手段,因此,关注价值链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地发展机制,并探讨出更为平衡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保护的方式[15,19]。本文通过回顾和评述国内外旅游价值链的起源和理论基础,发现旅游价值链整体研究热度不高、学术网络较为松散,未成体系,具有较高的理论探索价值。但是当前的研究由于没有充分把握价值链理论的脉络和旅游产品的特殊性,暂时未能将价值链理论与旅游研究进行合理的对接,产生了一定的模糊性。本文认为,如果没有合理充足的依据,或者较大的修正改动,传统的SCP、RBV和Porter的竞争理论均不适用于旅游价值链分析。从根本上说,价值链的研究核心不是市场交易和竞争力。相比之下,扎根于交易成本和组织管治的GVC理论较为适宜,只需要根据旅游产品空间粘性和嵌入性进行修正,就可适用于旅游价值链分析。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能提出探索性的分析框架,该框架的变量论证和机制确立,有待下一步的研究解决。

注释:

①Gereffi et al.(2005)等人的五类关系模型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截止2015年1月15日,其SSCI的引用率已经接近800。

②Clancy没用沿用GVC的概念,而是用一个更为传统的概念,Global Commodity Chain,实际上的讨论没有本质区别。

③包括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and Tourism Analysis。

④搜索时间为2015年1月5日。

⑤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五种力量分别为进入壁垒、替代品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1]Porter ME.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ork:Free Press,1985.

[2]Porter ME.On competition[M].Harvard Business School,1998.

[3]Gereffi G,Korzeniewicz M.Commodity chains and global capitalism[Z].Westport:Greenwood Press,1994.

[4]Kaplinsky R.Globalisation and unequalisation: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value chain analysi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37:117-146.

[5]Schmitz H.Local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economy[Z].Edward Elgar,2004.

[6]Antràs P,Chor D.Organizing the global value chain[J].Econometrica,2013,81:2127-2204.

[7]Stabell CB,Fjeldstad OD.Configuring valu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On chains,shops,and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413-437.

[8]Giuliani E,Pietrobelli C,Rabellotti R.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Lessons from Latin American clusters[J].World Development,2005,26:549-573.

[9]Humphrey J,Schmitz H.Developing country firms in the world economy: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INEF Report,61,University of Duisburg[Z].Duisburg:2002.

[10]Normann R,Ramirez R.From value chain and value constellation:Designing interactive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71:65-77.

[11]Ponte S,Gibbon P.Quality standards,conventions and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J].Economy and Society,2005,34:1-31.

[12]Christian M,Fernandez-Stark K,Ahmed G,et al.The tourism global value chain:Economic upgrading and workforce development[J].2011,11.

[13]Clancy M.Commodity chains,services and development:Theory and preliminary evidence from the tourism industry[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1998,5:122-148.

[14]Romero I,Tejada P.A multi-leve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production chains in the tourism sector[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297-306.

[15]Song H,Liu J,Chen G.Tourism value chain governance:Review and prospect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3,52:15-28.

[16]Zhang X,Song H,Huang GQ.Touris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new research agenda[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345-358.

[17]Clancy M.The globalization of sex tourism and Cuba:A commodity chains approach[J].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2,36:63-88.

[18]Gereffi G,Humphrey J,Sturgeon T.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5,12:78-104.

[19]Liu TL.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research into the tourism value chain and the potential for future research[J].Tourism Tribune,2013,28(2):60-66.[刘亭立.旅游价值链研究综述:回顾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3,28(2):60-66.]

[20]Liu TL.Tourism value chain analysis based on a micro perspective[J].Social Scientist,2008,131(3):84-87.[刘亭立.基于微观视角的旅游产业价值链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8,131(3):84-87.]

[21]Zhang CZ,Deng Z,You W.An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industrial value chai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experience[J].Tourism Tribune,2010,25(6):19-25.[张朝枝,邓曾,游旺.基于旅游体验视角的旅游产业价值链分析[J].旅游学刊,2010,25(6):19-25.]

[22]Lao BX,Yang LM,Li XH,et al.Tourism value chain restructuring in E-business environment[J].Business Time-Theory,2005,(23):78-79.[劳本信,杨路明,李小花,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旅游价值链重构[J].商业时代,2005,(23):78-79.]

[23]Yang LM,Lao BX.The Influences of E-commerce on traditional tourism value chain[J].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2008,12(6):38-41 [杨路明,劳本信.电子商务对传统旅游价值链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08 12(6):38-41.]

[24]Gai YY.Integration analysis of tourism value chain based on customer value[J].Heilongjiang Social Sciences,2008,18(3):73-76.[盖玉妍.基于顾客价值的旅游产业价值链整合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18(3):73-76.]

[25]Liu W.Industrial competiveness analysis based on value chain theory[J].Northern Economy,2006,13(9):39-40.[刘蔚.基于价值链(网络)理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J].北方经济,2006,13(9):39-40.]

[26]Porter ME.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ork:Free Press,1985.

[27]Bain J.Industrial organization:A treatise[M].Wiley:1959.

[28]Barney J.Strategic factor markets:Expectations,luck and business strategy[J].Management Science,1986,32:1231-1241.

[29]Mcwilliams A,Smart DL.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Does it go far enough in shedding the assumptions of the S-C-P paradigm?[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1995,4:309-316.

[30]Barney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99-120.

[31]Young G.Integration to go beyond the S-C-P paradigm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s[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1995,4:333-340.

[32]Porter ME.Towards a dynamic theory of strateg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95-117.

[33]Porter ME.The five competitive forces that shape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8,1:78-83.

[34]Porter ME.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regions[J].Regional Studies,2003,37:549-578.

[35]Leslie D,Reimer S.Spatializing commodity chains[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9,23:401-420.

[36]Peters ED.GCCs and development: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J].Competition & Change,2008,12:11-27.

[37]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37-70.

[38]Humphrey J,Schmitz H.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Regional Studies,2002,36:1017-1027.

[39]Bair J.Global capitalism and commodity chains:Looking back,going forward[J].Competition and Change,2005,9:153-180.

[40]Coe NM,Dicken P,Hess M.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Debates and challenges[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8,8:267-269.

[41]Gereffi G.Global value chains in a post-Washington Consensus World[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13,21:9-37.

[42]Yeung HW.Governing the market in a globalizing era:Developmental states,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inter-firm dynamics in East Asia[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13,21:70-101.

[43]Coe N.Missing links:Logistics,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in a shifting global economy[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13,21:224-256.

[44]Lai KPY.“Imagineering”Asian emerging markets:Financial knowledge networks in the fund management industry[J].Geoforum,2006,37:627-642.

[45]Clancy M.Global commodity chains and tourism:Pas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J].Political Economy of Tourism:A Critical Perspective,2011:75-92.

[46]Williamson OE.The lens of contract:Private ordering[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2,92:438-444.

[47]Bénabou R,Tirole J.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3,70:489-520.

[48]Hess M.“Spatial”relationships?Towards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embeddedness[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4,28:165-186.

猜你喜欢
管治价值链文献
探究高校财务管理指标体系进一步细化问题
数字化转型与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价值链会计研究的现状和管理理论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从管制走向管治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香港办“圆桌会议”推广良好企业管治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价值链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