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迷失与回返
——评王跃文长篇小说《爱历元年》

2015-11-22 17:07张建安
文艺论坛 2015年18期
关键词:喜子作家小说

○ 张建安

精神的迷失与回返
——评王跃文长篇小说《爱历元年》

○ 张建安

近年关注文学的人不难发现,作家王跃文开始中年“变法”了——试图在文学创作题材方面实施转向。2012年,王跃文的中篇小说《漫水》因为“小说叙事娓娓道来,散淡家常,古老的乡村、纯净的心灵相得益彰,诗意的乡愁在日复一日的寻常生活中跃然纸上”①,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4年8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又推出了他的长篇小说《爱历元年》,精致的包装,雅致的封面,月的阴晴圆缺中附有年历背景,既象征着孙离和喜子的感情经历了阴晴圆缺,也象征书名中的“爱历”,耐人寻味!

在《爱历元年》中,作家从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切入,观照当代生活与社会现实,深刻而独到地展现了当代社会的世俗群像。小说通过对孙离与喜子这对中年知识分子夫妻及身边人的情感婚姻生活轨迹的描摹,对中国人过去二三十年间的精神走向、灵魂沉浮、情感形态等进行跟踪和回望,同时采用草蛇灰线的手法对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社会世相的种种变迁也作了粗线条的勾勒和检索。

《漫水》由“官场”转向“乡村”,可谓是王跃文的华丽转身;《爱历元年》由“官场”跨界“情场”,虽不可说是王跃文的自传,但它无疑是王跃文心路与情路的流露。孙离与喜子各自悄然出轨,又不约而同悄然回归。让读者看出逃的心灵如何回归?揉碎的生活怎样抚平?出轨与并轨,哪一种爱更真?背叛与忓悔,哪一种情更深?作家充分发挥了文学抚慰心灵的作用,人性抒写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正如评论家卓今所言:“无论在对生活细节的铺叙、对人性深层的揭示,还是对社会风尚的嬗变、对传统道德的回归,《爱历元年》这部作品都体现了作家本人对自我创作突破的有效实践。”②

一、小说主人公由精神迷失到理性回返,诠释了平凡人的伦理生活哲学

《爱历元年》不同于王跃文以前讲述官场与事业的作品,这一历时七年创作而成的才情新作,叙述了人到中年的情感危机和世情百态,讲述了中年人的精神困顿与情感突围的故事,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也是一部引人入胜,引人思考的小说,它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多的是表现作家对整个社会的反思,有一定的深度。

小说中描写的人事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看起来很接地气。主人公孙离大学毕业后,先是在故乡一所中学教语文,但他并不是一般的语文老师,他心中实在有太多太多的想法,他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在困顿而无奈的现实中,他经受了不少挫折,遭受了不少委屈和污蔑,但他不随波逐流、不自暴自弃,他始终能够坚守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爱好,从县城到省城,由一位普通教师而成为一名畅销书作家,这是个人奋斗成功的案例。

爱历,指小说主人公孙离和喜子为了爱情而共同约定的属于两个人的年历,但动荡的生活使他们一度离开了自己的爱历。当年他与喜子在清贫的乡村尚能坚守爱情,可一旦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底层走向中产阶级,他们反倒不能忠诚相守了。他们不能免俗地双双出轨——喜子和年轻的图书馆同事秘密相处,而孙离与某报女社长从相识相恋到难舍难分。看似平静的家庭实际上将濒临溃散,是侄子大山的到来、朋友马波的家庭闹剧、尼姑妙觉的大情怀、亲子错抱的残酷打击、小英在城中村的卑微出现……等等人事,使孙离与喜子的灵魂与精神得以涅槃,是家庭、道德、爱与宽容的力量,使得他们最终迷途知返,回归理性,重启爱历元年。

《爱历元年》书写了当下忙碌社会中的人们的种种复合情绪,宣扬了一种崇善重爱的正面的东西,形象地诠释了平凡人的伦理生存哲学。

在错误的道路上,“返回”就是一种进步。海德格尔说:“返回的道路有时能把我们引向正确的选择。”③这里的“返回”之路与中国哲学家老子的“反者道之动”④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晚年的海德格尔选择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作为自己的盟友,他渴望为迷失方向的现代人寻找一条再生之路,以实现“自然”的观念与“诗意的栖居”,企图将人们从现代工业社会的强大思维定势中拯救出来,他选择了“归真”和“返回”。

二、丰盈的小说细节,描摹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提升了情感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爱历元年》是一部情感小说,王跃文一如既往地坚守他不紧不慢的细腻的写作原则。

王跃文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他有自己独到的生活心得,对社会的观察和体验可谓细致入微,小说在很多生活细节的描写方面表现得很细致、很精微。如,小说中曾多次写小县城西街人家阳台上的兰花,写到孙离对兰花的欣赏与怀想:“很多个夜晚,他都想到种兰花,却苦于没有好花钵。有时脑子里会涌现很多古人咏兰花的句子。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漫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名言雅句纷纷冒出来,有些句子也想不起是谁的了。”对兰花的爱慕和艳羡,寄寓了主人公的君子情怀,也表达了他对兰花般优雅的女人的追慕。

看得出,作家也是很喜欢历史的,在《爱历元年》开篇里,作家借主人公孙离之口讲到“堕马髻”这个发型,在当今,一般人是不知道这发型的。面对校园荒唐的剃头风波,孙离当着校长赞美“堕马髻”:“这就是大唐气象的发型,云髻雾鬟,对镜贴花黄。一个欣欣向荣的朝代,妇女的发型也是堂堂正正的。那时候的男人,不是高冠博带,羽扇纶巾,就是高头大马,仗剑飞驰!”显得气势磅礴、先声夺人!还有,小说中多次出现孙离忽悠喜子关于土豆与马铃薯不是一回事的插曲,直到若干年后,喜子还将信将疑地问:“土豆不就是马铃薯吗?”这不禁让人会心一笑;还有,孙离父亲开口就是“你晓得的”那句漫不经心却又很见人物性情的生活碎语,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无不增加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形象色彩,为《爱历元年》的艺术特色加分!

此外,我们不得不感叹王跃文原来也是写情感的高手,在《爱历元年》里,两个学文的感情格外曲折,特别是男作家更是有女读者、女记者时常飘来;女学者也有男同行、男下属时常飞过。喜子和湘安、孙离和李樵之间的感情刻画也显得得很真实,小说把现代人的情感状态剖析得很精细,很贴近现实。好像是写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仿佛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一般。《爱历元年》和电影《七年之痒》一样,传达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那就是:婚后的生活是需要男女双方共同经营的,我们人都是生活的主角,缺一不可。

这无疑是一部无比诚实的情爱之书、命运之书和人性之书,小说如此多角度书写情爱世界里欲望的冲撞、内心的迷乱和人性中善与美的升华。在情爱纠缠里,虽然清官贪官时不时仍有出场,但在这部作品中看来,这已不是什么官场元素了,而是现实元素——“毕竟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这也可以说是作者对过去写作风格的延续。

在小说的扫尾:“孙离很想告诉喜子,他至今不敢想起一个女人,一想起,他胸口就会钝钝地痛,但他和她的故事早已结束。”这句话读过之后,一直在我脑海里徘徊不退。小说就是这样,作家写出了人世间那些让人不经意而流出的淡淡的疼痛和淡淡的忧伤,这显然不是一般作家所能做得到的。

主人公在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之后,终于发现什么都可以抛弃,只想回到梦开始的地方去。也许离开和忘却正是为了重新开始,这一如孙离和孙却的名字。

相较于王跃文以前的作品,《爱历元年》多了许多怜恤的情愫,多了许多不忍,自然,我亦很喜欢小说这样大团圆的结局。小说结尾的那句话:“喜子只想安心地守在孙离身边,变得越来越老,朝着他傻笑。”这很容易让我想起爱尔兰诗人叶芝那首《当你老了》的诗歌来,使人感受到生命的神圣与庄严,给人以无比的温馨之感。

小说到此,不再有情绪充沛的文字和情节来做架设或演绎,故事戛然而止。这显然不是“童话”的模式——这份从“沉重”到“惊喜”的转换过程,令读者阅读的欲望和脚步无法进退自如。

三、小说呈现的画面很温婉,叙述的语言富有诗性,给读者以新奇的审美享受

无论是《漫水》,还是《爱历元年》,虽说都是作者的题材转向之作,但我们一路读来,觉得它还是延续了王跃文一贯的写作风格——即在十分常见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完成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在波澜不惊铺叙中却时有暗潮汹涌,常常有意外新奇!

小说在故事推进的过程中,描画了一个又一个云淡风轻般温婉的画面,虽然小说也没有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情节内容,但读起来,却让人感觉很舒服,不疲倦。王跃文的描写很真实、很自然,人物之间的语言和思维模式让人如同身历其境,似乎每个读者都能够在书中找到自己,这或许就是王跃文小说畅销的奥秘吧!

在小说结构上,作家喜欢设置悬念,这当然亦是王跃文的擅长。日常叙事本是最不好把握的高难度的写作,但《爱历元年》所描述的过往时光中的一景一物,常常可能成为小说后面叙事的关键物事。小说故事情节虽然不很复杂,但简单的故事情节经由王跃文叙述出来就显得很不一样了,这不仅体现出作家深邃的社会勘测能力,而且表现了作家睿智的语言和卓异的文字驾驭能力。

小说通篇运用的是诗性的语言,如孙离描述第一次与喜子见面时的情景:“夕阳从你身后照过来,你身上就像镶嵌了玫瑰色的边。我再看看教室,学生们都沐浴在玫瑰色的光中。”又如孙离初见《新日早报》记者李樵的感觉:“据说人的情绪,实际上是一种物质,它是可以被测定的。情投意合的男女待在一起,他们身上会散发出一种气流,这种气流互相缠绕,绵绵不绝。用某种特制的仪器来观测,可以看到这种气流呈现美丽的绿色。” “假如把那种美丽的绿色气流搜集起来,埋在玫瑰树下,花儿会开得更加鲜艳。”孙离初见李樵时这段关于人与人气场是否相合的描述,很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正是,有的人从一开始就注定会影响你的人生,而不喜欢的人日久也不会生情。这其中既有调侃,似乎也有某种科学依据,让人真伪莫辨,也算是做到“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的结合了。

作家的语言文字老道。如喜子抱住孙离的头,轻声地说:“老爸,你是个好父亲,你是个好丈夫,我爱你!原谅我过去种种的不好吧,我爱你!”孙离抚摸着喜子的背,说:“喜子,你是我的好老婆!你哪有不好呀?我这几天躺在病床上,想到的都是你的好。我昨天夜里,就在想,我们在上帝面前都是孩子,我们会做错事,但我们都会长大。”这段男女主人公的对话情真意切对白,让人愁肠百结,而且深蕴哲理!

小说叙事从容不迫,娓娓道来,时不时还夹有点湖南方言,这让诸如我这一类读者感到特别亲切,流畅的文字中,蕴含着作家对时代的思考,很有深意。如“家乡的传说中,柳树是有些凶险的树,年岁久了便有妖气。”还有“古人喜欢在石缸上刻鱼龙变化图案,寓意家运兴旺发达。子孙有出息,鱼就会变成龙;子孙不肖,龙就会变成鱼。李樵喜欢那石缸,只道古人比我们活得有文化。”……《爱历元年》文字云淡风轻,优美精致,读后让人回味。

尤其是小说最后,亦赤大彻大悟,从遥远的拉萨用手机发送给喜子那首诗,动人悱恻:

妈妈,在拉萨

泪水把天空洗得更蓝

鄱阳湖区圩堤管理单位与堤防管理人员在以往的堤防管理工作中,特别是在在历次的抗洪抢险工作中,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为防洪减灾、为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购买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要圩堤管理单位基本分为县、乡管理模式。如廿四联圩长90km,由新建县廿四联圩管理局管理,属事业单位,管理员6人,年均投入维护资金10万元。这种管理性质的差异体现在管理工作中的结果是职能不清,责任不明,有事无人管,经费无保证。

雪山多么辽阔

格桑花让我想念亲人

万千句经文中

你独能听出

我是哪一句念诵

万千盏酥油灯

你独能认得

我以为我找不到家了

昨夜,我梦见一双软软的鞋

妈妈,与其让你如此牵挂

不如你带我回家

显然,这首充满灵光的诗,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忏悔,也写出了儿子对见母爱的深深呼唤和依恋,它把母子之间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同时也充分展示了作家卓异的诗歌才华!

不过,从整体上考察,《爱历元年》在个别情节处理上,还有点稍显仓促。比如,小说的前半部分,没有具体的年代表示,感觉时间上有点模糊。另外,孙离一下子就成了名满天下的畅销书作家,这似乎也缺少铺垫和前奏,让人有突兀之感。

尽管如此,《爱历元年》关注现实,体现了作家对于社会、对于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中年一代知识分子的人性关怀和深刻思考。作家叙述的视角从揭露官场怪象转向描写私人情爱,笔墨铺洒处掷地铿锵、缱绻有情。作家以中年人特有的柔软描绘了出大时代背景下一群人的悲欢离愁,关于堕落、更关于救赎。尽管创作题材大变,但在《爱历元年》这部长篇小说中,仍然可见王跃文一贯特有的深邃思想、细腻文风,仍不失为一部长篇佳作。

注释:

①《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授奖词》,《文艺报》2014年9月22日。

②徐海瑞:《王跃文<爱历元年>研讨会在长举行》,《潇湘晨报》2014年10月29日。

③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页。

④杨柳桥:《老子译话》,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36页。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中文系)

责任编辑 张韵波

猜你喜欢
喜子作家小说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大青山的鸬鸬
阿贵的女人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喝酒为啥不喊我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白 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