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规划”:记载中国成功路

2015-11-22 16:51文韦
中国青年 2015年19期
关键词:五年计划国民经济生产总值

文/文韦

“五年规划”:记载中国成功路

文/文韦

每一个五年的发展与进步,都在记录着不断丰富物质基础、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征程。

“十三五”规划的相关建议、草案即将完成,并向社会公布。从1953年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中国一共制定完成了10个五年计划,2个五年规划。每一个五年的发展与进步,都在记录着不断丰富物质基础、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征程。

“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基础

“一五”计划,是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间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

“二五”计划:出现“大跃进”波折

1956年9月,党的“八大”正式通过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二五”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由1958年至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35%增长到40%左右。由于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连年出现财政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

“三五”计划:“三线”建设起步

1966年到1970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三五”计划期间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石油开采2777万吨,炼钢652.7万吨,铁矿开采3590.1万吨,新建铁路交付营业里程3894公里,新建公路31223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达1191万吨。

“四五”计划:修正高指标

1970年,我国制定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曾作为参考文件印发。由于一些指标过高,1973年7月国家计委拟订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修正草案)》。1975年是“四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按照《修正草案》规定的1975年指标要求来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是:发电量完成103.1%,棉纱完成96.8%,铁路货运量完成98.7%,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1.6%。

“五五”计划:经济企稳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650亿元,比1977年增长11.6%,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一些主要目标被修订得不符合当时的生产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对此作了修正。

“六五”计划:发展进入健康轨道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1985年)。“六五”计划是在调整中使国民经济走上稳步健康轨道的五年计划。

“六五”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国民生产总值1985年达到778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0%。与1980年相比,钢产量增长26.1%;煤炭增长37.1%;发电量增长35.8%;粮食的年平均产量由30530万吨增加到37062万吨。我国出口额在世界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28位上升到1984年的第10位。

“七五”计划:改革稳步推进

198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提交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

“七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平均每年增长7.5%,进出口贸易总额五年增长35%,并相应扩大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规模。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5%。在这五年内,继续保持国家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基本平衡。

“八五”计划:提前实现世纪末目标

1991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八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最大成就是提前五年完成了到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199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600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是1980年的4.3倍。“八五”时期,生产总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有煤炭、水泥、棉布、电视机、粮食、棉花、肉类。居世界第二位的是钢和化学纤维。发电量居世界第三位。“八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8900亿元。“八五”期间新建铁路干线5800公里,复线3400公里,电气化2600公里,公路新增10.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00多公里,港口吞吐能力增加1.38亿吨,电力年均增长9%。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政体制,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新税制已经基本建立并正常运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八五”期间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对外贸易总额累计达l0145亿美元,比“七五”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9.5%。1995年底,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接近3万亿元,比“七五”末期增加两万多亿元。

“九五”计划:多项生产指标跃居世界第一

1995年9月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

“九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8%,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8万亿元,经济总量由世界第九位跃居第七位。煤炭、钢、化学纤维、数字程控交换机等重要产品产量为世界首位。国家外汇储备超过16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

“十五”计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代

中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十五”期间,我国GDP高速增长。200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9%;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增加5232亿元。“十五”期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9.6%和6.2%。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十一五”规划: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成熟,从“十一五”起,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十二五”规划:现代化全面推进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的信息化和生产智能化开创了新局面。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扩大,自贸区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对外投资和产能合作开创了新的局面。城乡居民收入和购买力迅速增加,中国成为购买力大国和消费大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了工业,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责任编辑:刘善伟

猜你喜欢
五年计划国民经济生产总值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0年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
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2019年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
什么将取代国内生产总值?
我国产业技术政策综述
本地生产总值
制订未来“五年计划” 万达打造全球传媒娱乐巨头
从五年计划发展历程看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