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电影多元性呈现焦点现象:聚焦市场与审美困惑

2015-11-22 16:31○周
文艺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心花创作评价

○周 星

当下中国电影多元性呈现焦点现象:聚焦市场与审美困惑

○周星

2014年将是中国电影跨向300亿票房的关键年,快速增长中诸多现象也渐次发生,关于电影评价的标尺、电影现象的评价等成为差异性很大的问题。其中市场取舍和网络评价之间的差异,认知电影的观念和审美遭遇的困惑最为明显,聚集在市场指标和大众评价之间的异同,凸显在中国电影的认识的核心层面上,而形成众语喧哗的局面。

众语喧哗所暗含的就有市场取舍的合理性与否的意味。市场因素越来越重要,是因为投资回报和电影生产力离不开电影的产业生存性质。当下电影的市场化走向,对于产业而言无疑重要,而产业指标对于电影这一文化产品的生产自然有影响,而判断也产生位移。与此同时,我们所面对的电影常态指标的内容——审美的这一要素,在时代风潮中呈现得失互见的现象。如果说,在旧有判断标准中中国电影的审美形态认知显然重要,有时甚至是判断的唯一标准,那么,当下电影的判断标准却复杂多了,这和电影的多样化相互印证。审美认知在多半大票房的影片面前难以实现,人们按照以往对于电影作为内容产品的审美要求来考察,高收入票房创作的低评价似乎更为多见;反之,一些票房未见高涨的电影却被遗憾所布满,市场待见和不待见之间,时常是和审美看待的电影反向而行。于是,疑惑也难免出现。看清在传统电影结构中,审美形态的重要性有别于当下,则目前更为夺眼的是市场票房这一指标,有别于此前。正是在取舍依据是什么的问题上,需要细致辨析当下电影创作与评价的焦点问题。

显然,2014电影的焦点是市场取舍的不可改变和电影品质的认知之间的矛盾突出,于是,2014年不仅是市场上中国电影和好莱坞决战相争,大众趣味和常态审美的观念也发生着冲突。我们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如何看待电影的关口。反差的辩证观已经不能用单一的传统审美或者市场指标来指挥,多元中的宽容和强化精神价值的坚守成为认知的难题。

无论是上述何种协调或者悖逆现象,都表现出开放年代的电影在多元文化的展位中自身的位置选择,而这一选择又受制于现实生存和观念把握,而摇摆或者游移正是时代文化的多元所允许的。这样说,自然还是证明中国电影的发展向上的可能性,和需要开始谋划精神价值的追求。

一、低票房与众说纷纭的《黄金时代》

在名家改编名导执导下,原本以为历史文学名人复杂的人生故事会有良好的票房突破机会,但投资7000万元的《黄金时代》,在国庆期间只收获了3640万元票房,目前也只是艰难实现4000多万的收益,人们的惊讶难免而生。从一般意义而论,导演许鞍华和编剧李樯的强强合作,超出同时上映的不少电影,眼看着人家一个亿一个亿地超越,人文气息显在的《黄金时代》沉得住气吗?媒介忍不住分析其市场失利的诸种因素,所谓档期不对,青年不熟悉历史,掺杂记录形态的破坏,等等。显然,这时判断电影的标准已经无可转移的放置在票房收益上,高票房就是胜利,低票房就是失败?有时我们一旦走入所谓的既定划线圈子,就难以把握到事情的真谛。实际上,从创作开始,《黄金时代》就试图创作创作者期望的影像世界,那一个萧红和她同时代灾难连绵的历史氛围、不可把控的人生命运和奇幻的人际关系,为了复现心目中的历史,为了让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个体在历史风云的际会复杂性得以呈现,以艺术表现的初衷设计了记录世界的因素。关键是3个小时时长的坚持,更加确定了上述艺术期望而非商业动机设计,决定了这是一个更为顾及艺术表现的追求。可以确定无疑的说,《黄金时代》绝非商业盈利的目标才是其在当下市场上似乎必然呈现的状态。在大市场走向的趋势中,换一个视野去看电影,未必一定需要拿市场获利与否作为决定标准的意识,其实也是一个完善的电影市场需要的举动。由此也可以说,低票房既是不幸,也是有幸告知人们电影创作还有未必一律的途径,众说纷纭未必是坏事。

二、韩寒电影与郭敬明电影之争之态

暑期几乎相继上映的两位年轻导演作品,一开始就具备着粉丝拥戴者与评论家的共同关注,只是前者朝向市场印证,后者存乎口舌议论,自然就凸显了市场指标和评价体系之间剧烈的冲突。就二者而言,韩寒电影结果属于“高评价与高票房”——7亿票房和豆瓣等高评价,而郭敬明电影一直是“低评价却高票房”的创作。《后会无期》与《小时代3、刺金时代》的较量从一开始线向而行,到后来彼此较劲,再到后来成为两种议论斗气的对象,构成极有意思的现象。首先媒介和大众最初都明显具有差异性的分野:即青年观众、粉丝不断为市场推高而自发入市,批评家却对于电影形态的不尽如人意而大加鞑伐。批评意见的盛行和市场兴旺的局面形成极大反差。在始终没有定局——即批评不断却票房都好,彼此之间没有同构关系时,却意外形成两部电影的竞争态势:郭敬明电影以第三部超过此前的每一部收入实现5亿多元新高,而前三部超过12亿元的难得指标,满足了一个出版家的风光。而韩寒的处女作《后会无期》以单片反超《小时代3、刺金时代》的优势,完满击败郭敬明,满足了另外一拨瞧不起“小时代”系列的观众:所谓适应腐女粉丝的郭敬明,被依赖朴树范的韩寒所击败,虽然未必准确,却划分出分野所在。除了评论家多对于电影不屑——对于郭敬明“小时代”的一致小看外,对于韩寒电影的违反表现习惯的批评是另外一个路数。而在市场上都一路上扬的两部青春创作,却还遭遇到网络上差异性的评价:郭敬明电影始终低分而韩寒一直比较高分。前者自有其道理,后者则导致评论家的判断分歧,但无疑提示人们:中国新生一代电影操作者的思维和青年一代的市场反响不能忽略。换代的影像已经不同于以往,至少从观众拥戴角度,审美性评价已经不能涵盖。《后会无期》的研究的确需要辨别清楚你的适不适合对话,正如人们知道在有见地的人们之间,对话的对应性十分重要,一代人可以不理睬另外一代人,因为八竿子打不着;但电影是大众主宰的对象,青年人的期望是不是改变了标准?问题在于,不同于郭敬明创作,这部韩寒处女作的大众评价显然很高,一种构思电影的架势在那里,尽管也成为懂电影的专家更可以津津乐道挑剔的靶子——“小时代”系列专家似乎都懒得去计较?由此,简单的按照电影法则去批评似乎缺少一点先决条件——你如何站在这一代人的兼容好电影、有思考、不是传统审美、却有自己特点创作的评价理解?否定太容易,但除了挡不住票房和绝对不是腐女层面的喜爱外,大众评价的不低却不能小看。事实上,《后会无期》之中有值得思考的东西。

三、《心花路放》的质疑评价与高票房的并置

宁浩的创作自有其开拓性的《疯狂的石头》令人惊奇。随后的作品从《黄金大劫案》到《无人区》褒贬不一,但已经赢得世界关注的这位青年导演,的确属于这个时代。夺得10亿票房的《心花路放》将成为2014第一票房电影,也造就了国庆档的奇观:相比去年电影国庆档的冷清,今年整个大盘在长假七天共收获10.8亿元票房,而功劳第一的就是《心花路放》,该片在国庆前一天公映,至长假最后一天共收获票房7.57亿元。2014国庆前四天便已破了去年整个国庆档的票房纪录,由此也使得2013年内地市场全年217亿元的票房数字,在2014国庆档期间被提前打破。《心花路放》一系列纪录包括成为华语片首周票房第一名,华语片总票房第五名,华语片中最快破2亿元、3亿元、4亿元、5亿元、6亿元票房纪录。就市场对路和受众欢迎而言,影片十分成功,谋划从演员阵容已经可见:名导演集结了黄渤和徐峥两大笑匠,三人的名字已是票房保障,加上周冬雨等人气演员,电影的档期需要轻松搞笑,而公路片的类型比较地道,喜剧样式投合时代趣味等。尤其是适应网络时代看电影人的知晓、观赏和接受,所采取的定位、广告植入和营销策略保证了节节攀升的票房,比如具有影响效力的事件:宁浩录播了8月30日的中央电视台《开讲啦》,反复互动提及《心花路放》影片,靠口碑营销就已经让该片渗透到大批九零后的茶余饭后的谈资中;随后8月26日宁浩和演员徐铮、黄渤一同参加了《中国好声音》的录制,黄渤献唱一首《爱与愁》,录像被节目组剪辑到了9月19日的齐秦专场,黄渤那场的回访量,腾讯视频显示为1亿5000多万等。至于“O2O”营销,即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更显示其时代特性的抓取,适应改变了传统的电影发行和院线经营。在9月16日,《心花路放》提早两周超前点映,全国总计350场,共有5.7万人观影,为这部国庆档才正式上线的电影,提前贡献了245万人民币票房。在这一背景下,猫眼等一些网络售票平台推出了最低“9.3元手机客户端专享优惠购票”的促销,片方和电商网站互利互惠。这个促销既为《心花路放》引爆预售热潮,也为“猫眼电影”的手机客户端做了推广。总之从创作到营销,影片都落实在当下市场和文化需求上,由此有人认为《心花路放》成为一部众筹营销电影的典范。

在值得赞许的同时,不能不提及批评者的质疑,《羊城晚报》署名李丽的文章说:《心花路放》票房好不好有目共睹,口碑好不好则另说。影片豆瓣评分7.2,远不及同期陈可辛8.5分的《亲爱的》。剧情的双线发展最受诟病,虽然也有文艺青年表示看懂了影片搞笑背后隐藏的沧桑,但说片子大卖女色、粗口、艳遇等烂俗噱头的声音同样很多。剧组以割包皮还好精致作为广告的动机,恰好折射出放纵无羁的剧情搞笑和突破传统制约之间的矛盾。为了剧情需要的不断车震似乎是现实呈现,为了市场的噱头却不免过分,而投合受众花哨心理期望的后面,则显然凸显时代影像的复杂问题:限度在哪里?

四、“高评价而低票房”电影与“一般票房而好口碑”电影

高票价而低票房显然可以《绣春刀》为例,而“一般票房”好口碑的电影不能不提及《亲爱的》。二者所蕴含的正是当下中国电影亟待解决的难题。《绣春刀》是青年导演拍出的相当值得欣喜到位的古装动作片,就影像把握而言得到众多好评实属必然。因为电影是一种高端的视觉感受,其实质是观赏的奇观而带来心理的阅读满足。多样性的满足一定是不一样的人们喜欢不一作品的前提。相比起来,有人不喜欢《小时代》的奢华,但那极端的现代视觉华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其诱惑人之处,而靓丽的身影青年一代也一定超过老年人的本能喜爱;而《后会无期》的音乐也动人,与一个颇有独特性表现构想的搭配,是不是公路片倒无关紧要,那旋律的后面是新一代人的生命忧虑才是众多观赏者内在的诱惑所在。《绣春刀》的观赏首先是整体性的紧凑和剧情接续的逻辑,你可能也会找到其中的这样那样不足,但一气呵成和最后舒张的大片草地搏杀、职业捕快的犀利凶猛和对于爱恨的俯身眷念、听命召唤和听从内心呼喊,自我献身和为所爱献身之情感,等等,让主要是动作世界也充满了男性欣欣呼应的精神。男人的故事不是阻碍他人观赏,但整个电影充满着男性内心对于职业、对于情感、对于他人情谊独特的展示。男人的精神世界在多方面的统一性是《绣春刀》少有的把握点。“绣春刀”既是杀戮的利器,是男性英武的标志,也是抵挡伤害无辜的体现,是支撑内心难以表述的爱慕、眷念、依恋的对象。在这样的支撑点上,《绣春刀》的统一性完整而不同以往,但市场宣传的严重缺位,让好口碑的电影没有突破1亿票房令人遗憾。尤其是在周围一些未必好评的创作奔着几个亿收益,更突出了市场机制在制约着影响力,印证“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代风习。

相比起来《亲爱的》自然得其所获,这部陈可辛创作无疑是一个独特的面向现实的艺术创作。正因此才有所谓一般票房与好口碑的说法——即中国电影需要这样独特创作而应当有更好的票房才是,这部影片似乎不温不火的获取到3亿多票房,比起动辄5亿的电影不够显山露水,但观众给予的很高评价说明真诚之作是如何具有魅力。前半部分黄渤饰演的田文军和郝蕾饰演的鲁晓娟,因为情感纠葛而争吵不休,呈现出人间夫妻时常见及的疲惫和情感消耗面貌,而维系两人的可爱儿子田鹏被拐卖爆发了极大的精神危机。这一阶段的现实和人生的粗粝感极为真实。接着加入寻子队伍的悲戚时时牵动我们的神经,因为影片展开了现实中的另外一个暗部,而这些因为污浊存在导致的无助群落的寻子队伍的悲哀触手可及。电影后半部分更为厚重,在偏僻的村落找到失子,那男孩依恋的却是拐卖者老婆名叫李红琴的村妇,无论是她护犊子的不管不顾,还是孩子对她的深情;无论是才知道丈夫所谓工地捡到的谎言其实是拐卖,还是眼看着爱子必须归属于原来的父母,赵薇饰演的角色为了孩子宁愿献身工人以求证明的背后,一个母亲的情感清晰可见。影片出色的表现出受骗和爱子一方、寻亲子不可放弃和些微理解之间的种种人间复杂万端的情怀,伤害与被伤害的多重性,令人痛入心扉。影片依靠真切的现实表现和题材把握的细微深入,演员完美的深入角色人心的表现和情节构筑的丝丝入扣,让诸如赵薇依依不舍叮嘱田鹏不能吃桃子之类的不可遏制的情节泪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无疑这还是一部接地气而具有深刻内涵的创作,在诠释生活和表现动人性上都是优秀之作,而不能获得更高的票房却是市场未尽成熟的一种表征。

环顾上述近期电影市场的复杂状态,我们应当认识到,市场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呈现社会文化的状貌,但显然,电影的判断不能简单依据票房为圭臬,影像作品的社会价值日渐需要看重。如果说,市场取舍在一定时期是必要的,其选择也是社会文化的反映,但过分倚重市场有可能无助于电影文化的正确发展则是一个严肃的命题。同时,如何看待当下电影的创作和评论家的质疑,也需要端正态度。我们自然要适应时代,却不能一味迎合远离审美支撑的创作趋向。切记精神文化需要正向的文化引导,确立为了人民而创造出色的健康文化产品是我们的第一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心花创作评价
《一墙之隔》创作谈
诗趣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