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小达 朱海滔
我国最穷困的人口生活得怎么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尚有7017万贫困人口,约占农村居民的7.2%。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战略成效显著,30多年来累计减贫逾7亿人。但我们也看到,由于我国长期实施“送粮、送衣、送救济”的施舍式的“输血”扶贫方式,虽缓解了贫困人口的生活之需,但也使一些干部群众形成了靠政府救济度日的依赖心理,有些人宁愿躺在“穷困”的温床上,等待着国家的扶持和社会的帮助,也不愿付出劳动。
尽管不少地方把原来的救济方式“授之以鱼”改为现在的“授之以渔”,但也仅限于经济与技术层面。这些只能给农民脱贫提供客观物质条件和工具,而要真正发挥开发扶贫的“造血”功能还需要主观条件,即贫困人口本身的奋斗。如果他们身在贫中不知贫,懒散无为混日子,肌体中损失了再生功能,即使有了各方面的客观条件,“血”也不能造出来,扶贫开发就只能起到对贫困的缓解作用,而难以彻底根除。
要做深做实做细扶贫工作,首先要扶人扶志。要引导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努力转变思想观念,铲除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和“等、靠、要”的懒汉意识。树立自强不息、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如此,各种扶贫措施和载体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贫困地区的人们才能彻底摆脱贫困。